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的用乐是以钟、磬、鼓为主的打击乐,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起到“调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乐渐遭废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享乐主义四处蔓延    B.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2.两汉时期,郡守避籍制度使外籍郡守在所任职的郡中毫无社会根基,只得辟召本郡人士为属吏,由此出现了“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和颍川郡“世为乡里著姓”的韩棱担任郡功曹等普遍现象。这一现象说明(  )
A.郡县属吏的晋升途径较为单一    B.豪族的势力逐渐渗透地方政权
C.地方离心力容易导致军阀割据    D.国家选拔人才更注重基层经验
3.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敕”字。这说明,中书省(  )
A.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    B.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
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D.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
4.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提到:中国人爱说“读书明理”,这个“理”何所指?它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不包括在内。中国的书所讲的“理”也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由此可见,中国的“理”(  )
A.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    B.体现对理想化的人格追求
C.使儒学完成哲学化思辨化    D.源于新的经营方式的产生
5.河南北舞渡在清代是商业名镇。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知县王德瑛言:“舞民但知坐贾不知行商……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这说明该地当时(  )
A.逐渐发展为专业化市镇    B.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
C.手工业经营方式多元化    D.商业贸易为晋商所垄断
6.据估算,从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全国厘金平均岁入一千万两白银,合计1.1亿两。但由于清廷被迫放权,厘金成为归各省督抚自行掌控的合法、可观的财源——厘金收入不用上交户部;税率多少、如何征、怎样调拨使用也不归户部过问,而是每省各自为政。这说明本时期(  )
A.官场陋习积重难返    B.洋务派开始兴起
C.权力构架发生变化    D.地方财政日益紧张
7.1895年4月底,《申报》刊文“谋富谋强议战议守,朝野上下,费尽数十年之心血,耗尽数亿万之赀财,及(中日)两国交绥,而文臣噤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无所用……苟非振刷精神,一洗旧习,恐再阅数十百载,亦不能收富强之效,得战守之功矣”。该文旨在(  )
A.反思洋务运动的举措    B.强调师夷长技的必要性
C.宣扬反清革命的思想    D.拥护光绪帝的变法诏令
8.图是1909年出版的漫画《不倒翁》,画中文字为:“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为外人之傀儡,是为玩部之人物。”该漫画旨在揭示(  )
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国民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景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D.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9.1949年1月,刘少奇指示:“不要提出或者暗示分配房屋或降低房租的口号,相反,应表示房客应该照旧缴纳房租。”同年4月,刘少奇在北平市委再次重申,“除(属于)官僚(资本)的房产外……私人房权政府(要)保障”。这些指示(  )
三年又三月
A.意在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B.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践行    D.有利于解放军顺利接管城市
10.198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对众进行了一次关于对国营企业破产的态度的问卷调查,详见如表。这一调查(  )
问题
回答
比例
假如允许企业倒闭,您认为倒闭企业应该怎么办
由国家全部包下来,重新安排工作
50.3%
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职工自己想办法另工作(包括单干个体户)
49.7%
假如您工作的企业倒闭,您怎么办
自己工作
51.8%
想办法当个体户
35.0%
领导解决工作问题
10.0%
只好等国家救济
3.0%
A.反映出市场主导的配置机制    B.体现了政府宏观职能的转变
C.折射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D.坚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
11.神话是现实的折射。《荷马史诗》载,太阳神与伊达斯王子为追求马尔皮萨公主展开角逐,请宙斯裁断。宙斯将选择权交给公主,她认为凡人的爱更持久,遂选择王子。这则神话反映了古希腊(  )
A.尊重女性,婚姻自由    B.崇拜神明,彰显人性
C.追求浪漫,崇尚爱情    D.奉行民主,人神平等
12.847年,西法兰克王国颁布《麦尔森法令》:“每个自由人必须按照他的意愿从我们或我们的忠臣中,选择一个领主……如无正当理由任何人都不得离开他的领主……我们要把权利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而且我们决不愿对他们做任何违反理性的事。”这表明该王国(  )
A.封建化程度加深        B.试图抑制市民流动
C.王权进一步强化        D.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13.1858年,俾斯麦给普鲁士亲王建议,不要强调在联邦中谋求与奥地利平等的地位,而要
谋求一种不受联邦和奥地利约束的“独立的普鲁士政策”。他一再指出,“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执行双雄并立政策这种温和方式来解开”。这一建议(  )
A.发扬了军国主义的传统    B.明确了民族国家的构架
C.反思了联邦政体的局限    D.确立了欧洲争霸的计划
14.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据苏联学者统计,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238座新城市,平均每年20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    B.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
15.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其占据优势性地位的融媒体打造了对其他体相对凝固的认知水幕:新兴国家任何的发展成效似乎都是来自外部给予的“好处”,而每天被报道的“失败”都验证着本体的先天性缺陷。“水幕”反映了西方国家(  )
A.关注世界发展进步    B.激化固有矛盾引发地区性冲突
C.继续推行冷战政策    D.操控国际话语权打压新兴国家
二、材料题
16.【唐朝后期与元朝的财税体制】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藩镇取代州,成为地方财政管理权力的首位分配对象,节度使权力迅速扩大,不再遵守中央政府对税收统收统支之体制,从而侵夺中央的财权。针对地方势力分权的倾向及财政体系的混乱,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特别是在两税法施行后,将两税分成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通过两税“三分法”的财政包于体制,抑制地方分权行为,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问题。两税法颁行后,唐中央三令五申地要求藩镇遵守两税预算定额管理制度,藩镇不得额外加税,禁止藩镇减少上供额,严禁藩镇增征工商税和经商贸易营利。虽然中央政府也采取了两税法和两税三分定额管理等反危机措施,也曾取得成效。其结果不仅不能恢复旧制,相反却使其财政收支变得更加复杂、混乱,导致其原有的管理体制日趋瓦解。
—摘编自陈丽、郑学檬《中晚唐时期中央财政地方化倾向探析》
材料二
元代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各占70%和30%,虽然这一比例最初是关于岁钞的,金、银、粮等实物不包括在内,但大体可以表现出元代中央与地方赋税分配的比例关系。除上供京师的岁钞二百八十万锭以外,其他由“各省备用”,而未提路府州县,因而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是在朝廷与行省之间进行,地方留用财赋的支配权,主要由行省掌握。行省除了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比例和严格控制路府州县的财赋支用,还有义务遵照中央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政支出的不足。在收入方面,路及直隶州(府)需要把所征收的财赋先送往行省,并由行省储藏或转运上供朝廷。在此过程中,行省代表中央集中各路州的财赋于行省治所,是元代中央与地方财赋分配的关键。
——摘编自管汉晖《秦汉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分权的历史渊源回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财政体系混乱的表现,并指出两税法改革“也曾取得成效”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中央和地方赋税分配体制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