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阅读答案(最新6篇)
伯夷叔齐的由来 篇一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要是家家都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就没那么多花花事儿了!商朝末期,有两位佛系兄弟,不争不抢,抱节守志,这样标杆设定就是现在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那,这两模范代表是谁呢?
    他们就是商朝孤竹国国君,孤竹君的儿砸,伯夷和叔齐!相传,孤竹君临死前,让老二叔齐继位。可叔齐偏要让位给大哥伯夷,伯夷觉得不妥,就是不答应。两兄弟都不要当继承人,先后跑到周国。
    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周武王伐纣,作为殷商臣民肯定站不住了,两兄弟叩马而谏。无奈,历史的车轮还是无情的碾过两人的真情上谏!商朝覆灭!
    武王灭商后,两兄弟发出了无声的。反对!拒绝吃周朝的禄食,天天去采小野豆子吃,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十分悲壮!哎~
    当然,这样的壮举肯定会被后世褒扬,甚至远播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腻害腻害!
    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 篇二
    ,伯夷叔齐饿死,留给后代的教育意义,就是在夸赞他们的高风亮节,宁愿饿死也不做违背礼仪的事情,教育后代要有自己的原则、气节。
    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首阳山(甘肃省渭源县首阳山)
    死因:商末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君之二子伯夷、叔齐相让嗣君,相偕至周,后闻武王伐纣,叩马谏阻。因武王不听,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个人资料:
    伯夷(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一带)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已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养老,与周文王关系良好。后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满武王身为藩属讨伐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力谏。武王不听,不久周灭亡商
朝。
    叔齐个人资料:
    叔齐(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君次子,名致。孤竹君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兄弟相偕去周,投奔西伯(即周文王)。西伯死后,武王东进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而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灭商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不食周粟,饥饿而死。
    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经典、不同类型的诗句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文言文伯夷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三
    文言文伯夷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C.天之报施善人 施:措施
    D.时然后出言 时:看准时机
    2.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便征讨纣王,又认为周伐纣是不仁之举,后来便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0分)
    (1)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2分)
    (2)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3分)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2分)
    (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3分)
    参考答案:
    1.C(施:恩赐)
    2.D (排除①⑥)
    3.C (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
系)
    4.(1)(伯夷、叔齐)认为这样做可耻,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2分)(耻义各1分)
    (2)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归宿呢!(忽焉安适的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项脊轩共遭了四次大火,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明护佑吧。(凡得殆全译对得2分;错1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4)现在(如今)少卿你竟教我推荐贤士(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乃无乃乎的固定句式、剌谬错1处扣1分)
    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
大火歌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