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
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下面店铺准备了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提供给大家参考!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2)!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3)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4)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5)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6)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7)。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8)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9)。未有仁而遗(10)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1)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2)叟:老人。 (3)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4)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5)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6)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7)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8)苟:如果。 (9)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原文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
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赖有天?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攻:建造。 不日:不几天。亟:急 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幽鹿:母鹿;攸:同“所”。 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灵沼:池名。 於(wu):赞叹词;轫(ren),满。《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原文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
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1)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2)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3)有肥肉,厩(4)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5)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6)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7),其无后乎!’为其象(8)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1)安:乐意。 (2)梃(ting):木棒。 (3)庖(pao):厨房。 (4)厩(jiu):马栏。 (5)且人恶(wu)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6)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 (7)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相关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8)象:同“像”。
原文翻译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了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2)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3);西丧地于秦七百里(4);南辱于楚(5)。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6),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7)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8);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1)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2)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3)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4)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5)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6)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7)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8)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原文翻译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
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