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流浪者》作品分析
摘要:《孤独的流浪者》是作曲家格里格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该作品反映了作曲家在创作时的一种心境,体现出孤独的、寂寞的、以及凄凉的生活状态。该首作品在现如今被音乐会、家庭聚会、以及小型舞会等大量的演奏,同时体现出作品的质感及当今社会人们对本首作品的喜爱程度。
关键词:格里格;钢琴;风格;曲式结构;和声;
孤独的和弦
1.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格里格(1843—1907),是一位优秀的挪威作曲家,也是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843年,格里格出生于卑尔根,6岁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得到了很好的音乐启蒙教育,后考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毕业后成功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并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音乐会,他的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时代,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的大量作品,都具有挪威民族音乐特。
《孤独的流浪者》是格里格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是主题材料较为集中的一首相对短小的作品,其作品风格为寂静的一种抒情风格,整首作品都采用较为单一的主体材料贯穿全曲,同时也运用了挪威民族调式的调式风格特点(弗里几亚调式)作为作品的引入。音乐作品主题材料的发展手法有重复、压缩、模进、变奏、分裂等作曲手法,使得作品及有不同又整体统一。
1.
曲式结构与和声分析
该首作品为再现单二部曲式,八六拍,全曲由b小调引入,b小调结束,中间有调式调性变化,速度上为小快板速度。
第一部分A(1—8)小节,由4+4构成的平行乐段,第一句在b小调上,第二句由D大调引入及结束,两句的调式调性由关系大小调构成,a(1—4)小节,主和弦引入,采用主和弦持续的和声手法,第一小节为主体材料1,第二小节为主题材料1的重复,加入了前复倚音作为装饰音,加强旋律线给听者留下的印象,a1为5—8小节,与a句形成上方三度的模进,模进
的同时,调式由b小调转入D大调上,由D大调的主和弦引入,主和弦结束,此句运用了模进的作曲技法,来强调主旋律的旋律特点,同时旋律线条采用下行模进后又反向折回的形式。此部分的旋律线条及和声的运用,给人以明晰的主体材料运用,和声大调运用主和弦的持续,同时加入了二级和弦及属和弦的插入,让人在一种宁静、孤独、凄凉的音乐中,来感受其作品的旋律特点。
第二部分(9—19)小节,此部分为非方正性乐段构成,b小调,b(9—15)小节,共计7小节,旋律仍然采用主题材料1的节奏节拍特点,和声上大量的运用属和弦,以及重属和弦构成,同时又结合属功能的持续结束本句,在主题材料中,运用主题材料的分裂、模进的作曲手法来贯穿整句,从材料上讲,此乐句不能够单纯的划分结构,而是每一个主题材料的运动,都起着连接的作用,表现出此句与第一部分的对比及发展,同时引出再现句的作用。a2为再现句(15—19)小节,与b乐句形成第二部分,又b小调引入,转入e小调后又转回b小调,其整体旋律一高一个八度进行演奏,同时仍运用模进的作曲手法,此句为变化再现,在a句的基础上加入了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三连音的节奏型,这是前面a句从未出现过的,用以在再现的同时又不失去其新鲜感,此乐句结束在b小调的主和弦上。此部分大量的运动了自由模进、转调模进、以及主题材料分裂后的动机进行模进,更加体现了作曲家格里格在创作
此作品时,主题材料运用的及其巧妙,其巧妙在整首作品主题材料非常的统一,在自由模进及转调模进以及主题材料分裂模进的同时,又不缺乏新鲜血液,从哲学角度看,表达了作品的既对立又统一。
第三部分为第二部分的原模原样重复,整首作品形成A B B 的曲式结构特点,总而言之,此作品为重复第二部分的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
1.
结语
格里格是一位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人物,他喜欢肖邦和李斯特的音乐风格,在自己的作品中也经常模仿及学习,同时又融入了新鲜的挪威民族音乐的血液,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作品风格上涉及自然的、淳朴的、庄严的音乐风格,作品中将题目“孤独”两个字的音乐风格表达的淋漓尽致,总而言之,该首作品值得我们后人进行研究及学习,同样格里格为挪威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 钱亦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2.
《作曲基本原理》【奥】阿诺德·勋伯格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6
3.
《音乐的分析与写作》杨儒怀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