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所爱 做自己所想
作者:邓胜标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年第01
        近日有幸聆听了一位老教师的讲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写作》,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热爱之情,潜心研究的态度,深入浅出、现身说法的讲座,再一次触动了我这愚钝慵懒之人。对自己不熟悉的情况,不好说三道四。”“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大胆说出一二来。为何不把自己几年来坚持开展的活动——“每周一诗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以求同仁们的赐教呢?
        一、因为爱,所以行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圣贤、先哲的经典名著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们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让学生多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他们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逐渐培养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们一生中具有高远智慧和优秀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这些经典可作为他们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目前的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培养。尤其是我们初中教育,面临着中考的升学压力,对古诗文的学习也只是为了试卷中的那二十几分——即为了考而去背。这简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亵渎。
        我一贯喜欢积累一点古诗词。因此,不仅学生时代最喜欢语文课的古诗文的学习,而且在工作后也喜欢讲解这一类的文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你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去神话的故乡——《山海经》,在那里聆听先民的歌唱——《诗经》和泽畔的悲歌——《楚辞》,以及哲学的天籁《庄子》,在救世的苦行僧——《墨子》的引领下,登上历史的长城——《史记》去观看诸侯争盟记——《左传》并欣赏先人们运用隽永的说辞——《战国策》进行一场汉代财经大辩论——《盐铁论》。在辩论会后,你既可以领略曹氏父子的悲凉沉雄之风骨,也可见识阮籍的猖狂,然后,你既可以追随平静乐观、从容淡定的五柳先生一起去采菊东篱下,也可跟随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的李白去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就是因为爱,所以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一项活动——每周一诗。
        二、明目的,抓落实
        我刚开始搞此活动是课前送诗,即每堂语文课前五分钟送一首诗。每天安排一位同学准备好资料,然后在上课前抄在黑板上(这也可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练习写粉笔字),并把生僻字词的读音、意思标出来,再面向全班稍作讲解(借此让学生练练胆量和口才),最后,全班同学(教师也准备好本子让当日抄送的同学抄)把此诗抄在专用本子上并写上某某某同学抄送和日期(每位学生可自行给此本子取一个名,如诗苑奇葩”“轻叩诗歌大门”“诗海拾贝等),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三遍。
        当然此活动并没有完全结束,前文我已说过,我之所以开展此项活动,既不是为了赶某种潮流,也不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是因为自己爱这一口。为了让学生多储备,积淀一点营养,腹中多一点诗气,所以平日的早读也要拿来过过口,有时还利用课余活动时间进行配乐诗文朗诵比赛并进行录音,让学生们陶醉在自己演绎的情感世界中,和诗文越走越近,心中小有成就感。
        课前送诗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学生的热情不那么高涨了,有点应付了事的味道,
而我自己也觉得占用课堂时间太多,有时稍微把话题一打开,就会扯得很远,大大超过五分钟。为此,我立即作了调整,把课前一诗,改为每周一诗,即在每周星期一送诗,因为食多也不化
        任何活动开展之前,尤其是双向活动,都应该向活动的参与者说明目的、要求。每接一批新生,我都会告诉学生,此项活动重在参与。每位同学接到任务后,都应认真对待,因为这位同学除了要把准备好的资料抄在黑板上,还要面向全班讲解,这对那些表现欲强的学生来说不是件难事,而对那些上课都极少发言的内向学生来说,那简直就是故意为难他。但我的原则是人人平等,既不厚此,也不薄彼。当然,对后一类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增强自信心。我相信,有了第一次的局促不安,就会有第二次的逐渐平和,也会有将来多次的泰然处之。
        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在搜集资料备课时要做哪些工作。上文说了,学生积累一些经典可作为他们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所以,我们每周一诗活动不是鉴赏活动,因为鉴赏活动要对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即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我只
要求作准备的学生读懂、读通(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此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明了读懂文字的重要性),读懂就是让他们在备课时自己要扫除作品中的语言障碍,其中还包括诗中典故的出处、用意,让语言发挥其媒介作用,读懂作品以披文入情。如有学生抄送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这其中要扫除瑟瑟”“可怜这两个文字障碍,瑟瑟在此是碧绿颜之意,而可怜一词为可喜、可爱的意思。读通,这是在过了语言关的基础上搜寻与作品有关的其他因素,如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环境以及作者的写作状态等。如针对白居易《暮江吟》诗,抄送者还了解到:作者此时因离开了京师这个是非之地,满心轻松愉悦,面对江南美丽的秋景,写下了这首七绝。
        当然,要做到读懂、读通对条件好的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因为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而对有些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掌控。若教师当场能补充讲解的,就立刻给学生一个答案。倘教师一时也难解释清楚(这是很正常的,中国的古诗文从最初的原始的二言发展到《诗经》的四言,变而为离骚,变而为五言,变而为七言,变而为律诗,变而为绝句,真是浩如繁星,教师不可能是万诗通),那就告诉学生,课后一起查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背诵、积累,这也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
        三、便学习,授人渔
        为了把每周一诗活动开展得更好,每接一批新生我首先给他们讲解一点古诗文的常识(主要是近体诗,因为我要求学生抄送主要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并且是名家名篇)。
        首先是体裁。我国的诗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都是时代的产物,一时有一体,一体有一式。广义的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三种体裁。诗歌从语言形式上被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系统。所谓是相对的称谓,此称谓始于唐代,我告诉学生:一般的情况唐代以前的诗歌可称古诗”“古风,而出现在唐代,有严密格律和固定形式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今体诗
        其次是句式。近体诗篇幅一定,每句字数相同,从句式上看有五言(五个字)、七言(七个字)两大类;从句行的数目上说,又可分绝句、律诗、长律。绝句分五绝七绝,律诗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也分七律五律两种;长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同样可分为五长律七长律
        第三是押韵(韵母相同或相近即同一韵部)。关于这一点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绝句的二、四句一定要押韵,律诗的双数句也要押韵。
        最后是词和曲。词兴起于晚唐,至五代、宋蔚为大观。词,又称长短句,如辛弃疾的词集就叫《稼轩长短句》,词实际上是一种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的格律诗。词分上下片(或阕),有规定格式的词牌,从风格上分为两大宗:豪放和婉约。曲,指合乐可歌的长短句即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大令两种主要形式,初中阶段接触的散曲不多,只有写景的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还可教给学生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见题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不同题材的主旨。(1)忧国忧民。(2)山水田园。(并非故意不想去爱你3)边塞行役。(4)爱情婚姻。(5)咏史怀古。(6)酬唱送别。(7)咏物感遇。中国古代诗歌内容极其丰富,绝非是几个主题就能概括完的。即使是同一首诗歌,不同人阅读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反复品读,其意味就更加丰蕴。
        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并非我这才疏学浅之人一时能完全说得清,道得明的。以上所述,只是我在开展每周一诗活动时的一些做法,是否科学有效,还有待时间验证,有待学生日后去作答,但我为了爱自己所爱,将继续做自己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