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 03曲的《水调歌头》,旋律和伴奏则以抒情性见长,透露出歌曲的古典和浪漫,同时还伴随着一种朦胧之美。
二、不同版本的音乐特分析(一)意境
从歌词的意境上来看,表现的是苏轼在中秋节酒后,思念自己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故而抬头望月,以寄相思所作之词,词中每字都在表露苏轼对亲人不能团聚的遗憾之情和期望团聚的迫切情绪。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此句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明月的崇拜和敬意,但在这样幽美的月光下,没有亲人相聚赏月,把酒言欢,只能独自饮酒,孤身一人与象征团圆的圆月形成对比,将孤独显现得淋漓尽致。随后苏轼又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表现他无奈的心境,团圆难以实现,何必强求。整首词的情感从这里发生转变,从一开始的失落转到不得不接受现状的无奈情愫,到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点睛之笔,将整首词的情感彩表现出来,既对家人团聚展现出渴望和期待,同时还希望世人都能平安,以享受团圆之幸。这首词体现了苏轼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也是在借词抒发仕
途坎坷,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无奈,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月圆之夜的有感而发,这也成了世人在中秋节以表思乡之情的经典代表。
诗词整体的表达基调为作曲家对该词的旋律创作做好了情感铺垫,对于旋律走向、音型和情感处理也有了基础方向。在作曲上,谱曲通常为立意高远,情景交融,蕴含的婉转、含蓄、宽广之意增加了词本身的艺术彩,词与曲的完美融合,浑然一体,充分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表现出来,例如梁弘志作曲版本的《但愿人长久》,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情绪,他将诗词中的意境用旋律宣泄出来,情韵兼胜,是一首较为完美的抒情类艺术歌曲。
(二)旋律
陆在易先生在为《水调歌头》作曲中,融合了中国民族调式的七声清乐与雅乐,第一个音为中央C ,接着以二度和三度的关系进行,与古诗词的抑扬顿挫相结合,呈现出极具特的音韵之美,节奏宽广,具有浓厚的古风韵味。通过吟诵的方式,情感自然流露,词与曲的相互融合,达到了诗乐贯通的意境。在歌曲的第一部分中,旋律发展起伏没有太大变化,主要在中低音部进行,音乐旋律舒畅自然,具有歌唱性,将词人对明月的向往与赞扬明确地表现出来。前八小节具有浓烈的五声调式风格,清角和变宫没有出现,到第二十四小节变音清角,以及第二十六小节变宫音的出现,使其音的变
命运之夜歌曲化突显出歌曲清乐的特,本段的伴奏织体以分解和弦和琶音为主,然后转为柱式分解和弦,此转折将
曲子表现的情绪一步步推向顶点再急转直下,把苏轼对天人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现世感情羁绊的不舍表现出来,传达了词人不畏生活的苦难与挫折的坚强意志,将词人内心情感矛盾与歌曲的戏剧冲突彩展现得淋漓尽致。发展到歌曲旋律高潮及尾声时,作曲家运用大切分节奏和连音线,这种极具抒情性的情感彩表达出苏轼对世人祝愿以及他本人的豪放、豁达的情怀。曲子的前奏以主题旋律做引导,分别出现在歌曲两段中,并在尾声主题重现,这种首尾呼应的重复多次同一旋律,起到强调主题的作用,能够使听众的主题旋律印象明确加深,同时加强听众的情感共鸣和沉浸感。
梁弘志在《但愿人长久》的作曲中,主要表现苏轼的想象,在第一段中,用一种缓慢平和的旋律来进行,表述苏轼内心对明月的无限遐想,心情还处于一种平静,略显忧郁的状态,用这种叙述感的曲调给人一种惋惜和无奈的感受。在歌曲的第二段明显与第一段不同,增加了一些波荡感,这段起伏的旋律也是表现苏轼内心对月圆时与家人不能团聚的遗憾心情,作为本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在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加强表现苏轼的孤独心境。在第三段为再现段落,又将旋律恢复到第一段的平静,从词中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这种独自一人的现状中接受的现实,得到释然,理解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离合聚散是正常的发展规律,并在最后用期盼、祝福的词句来表现,所以在这一段的旋律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表现对家人早日团聚的期盼。
《千里共婵娟》运用到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就比较多,王志信在作此曲中,将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与诗词元素有机结合,使该作品的呈现更具鲜明的民族特。浓重的民族音乐风格引出前奏的深沉而宽阔,
曲调先进入自由广阔的小调,经过进板后回到原速,将苏轼内心忧郁惆怅的心绪做好铺垫,接着引申出作者内心的矛盾的心理,诗词是苏轼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在曲目的高潮部分,作曲家利用一唱三叹的手法,将最后一句重复三次,以上行旋律,宽阔激昂节奏,表达词人的释然与豁达的人生观。
《水调歌头》“艺术歌曲”版本则使用自然基础旋律线与节奏相融合的手法,周家声在整曲作曲中为4/4拍的曲子中加入一句4/3拍的旋律,节拍变换使整首曲子的层次更加分明,在歌曲的调式上,作曲家选择bE 清乐宫调式,在旋律和音程跨度上没有太大变化,并用
134
音乐表演
Adagio (柔板)和表情术语“深情地”,来表现苏轼的相思和孤独的情感。歌曲本身为由两个对比乐段构成为二段式的单二部的曲式结构,A 乐段的两个乐句整体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其中8+8的乐句又可分为4+4的乐节,使整个乐段结构规整。第一乐句节奏简洁,旋律以高音部宫音开始,由四分音符一字一音和八分音符一字多音的结构构成,第二句有两个十六音符三连音,且均为时值均匀的上波音,乐句结束在中音部宫音上,与开头相呼应,展现了诗词的韵味,将天上明月与地上人间形成冲突对比。B 乐段由
三个乐句组成,第一句在“转朱阁…照无眠”中,“强弱弱”的规律被弱化,重音移至到第二拍,以表现词人的惆怅感。第二句同时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连续的高音g 2运用,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推向顶峰。第三句的旋律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直到乐曲结束,作曲家用旋律及曲调的配合,赋予这首词生命力,将苏轼的心境完美地表现出来。
(三)伴奏
在歌曲伴奏上,陆在易采用钢琴伴奏的方式,增加歌曲感染力的同时,也渲染了诗词的艺术氛围。歌曲由复乐段结构组成,在前奏、间奏、尾声部分,始终有一个主题动机,间奏变化重复,尾声总结收拢,对前奏完全重复,强调主题,首尾呼应,相辅相成。除这三部分外,还有乐段A 和乐段A ’,这两段材料相同,但乐段A ’在这段材料上展开变化,前两小节从“do ”音开始到“do ”完结,后两小节“la ”音开始到“la ”音截止,与乐段A 有相似之处,并且利用了A 乐段的骨干音,钢琴伴奏在此时为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加上旋律声部的配合,强弱交错的特点形成对比形式的复调[2]。
艺术歌曲与古代诗词相结合,具有西方艺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特性,周家声使用钢琴编配伴奏时考虑到这一特点,在前奏、间奏和尾声中营造诗词中的意境,[3]利用音乐情绪突显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气质。先是前奏弱起,进行三次离调,其中每小节的强拍落在离调后的宫和弦上,接着进入节奏连续上行或连续下行的多连音分解宫和弦,曲调较为自由,将明月孤高旷远,月夜独酌的诗词意境在人声的
进入前就营造出来。钢琴演奏中,前奏对于整首歌曲的意境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在乐段A 中,右手以三连音进行,左手为四分音符骨干音,可以理解为这是对右手三连音强位的加花手法,表现为在织体上与旋律声部形成一种起伏强烈的对比。在高声部的表现形式上,采用三连音分解和弦,在整体上给人以流动性,延绵不断的音乐感受。在乐段B
的处理上,第一句用三连音上行分解和弦进行至第二拍的长时值柱式和弦上,在一定程度上,与旋律声部的强拍后移更为和谐,第二句钢琴右手八度柱式和弦与左手柱式和弦的加大力度,把诗词中“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情绪渲染到最高点。在第三句中,第37-42小节左右手均同向进行八分音符三连音,使每个小节都是向上弧形的音型走向,到43-45小节则改变节奏织体,用超低音位置三连音一直到超高音位置的柱式和弦,最后再回到低音位置完结整首曲目,以体现出苏轼无奈到释然,再到美好祝愿世人的心态变化。
梁弘志作曲的《但愿人长久》同样以4/4拍,“强弱次强弱”的关系来进行谱曲,这样对于整首歌曲的情感更容易把握,也让整首曲子更有韵律感。歌曲主要定位为表现中秋节思乡的情感基调,平静的节奏旋律奠定了词人孤独的情感,但在高潮部分出现明显的旋律变化,这段以“A+B+A ”三段式进行简单重复旋律,在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时也增添了一丝忧伤。整首曲子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全分音符和大附点的节奏组成,在节奏变化上,也是八分音符变为四分音符、四分音符变为二分音符,放慢整曲节奏的速度,这样一来,节奏型的过渡也比较自然,难度降低,从而增加了该曲在社会上的传唱度。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演唱艺术(一)演唱方法的对比
古诗词歌曲涵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以及富有浓厚民族音乐风格的曲调、伴奏等内容,在演唱时,就要了解歌曲的相关背景,分析歌词的内涵,把握作者的创作时的心境,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演唱音和表演布局,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情感。
声乐艺术的演唱方式需要遵循“松”和“通”的原则,“松”即是在发声时,身体的相关器官都需要放松,如下巴、喉咙、表情以及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调节好放松的状态,而“通”则是指腔体贯通,气息流畅,整个呼吸系统保持在一个畅通无阻的感觉上。
在演唱周家声的《水调歌头》时,采用美声唱法来演唱会更加合适,原因在于其一,曲中较于其他版本的作曲,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含量较少,旋律、节奏和速度都比较规整;其二,在曲中高音区徘徊的第二部分对演唱者有一定专业度的限制;其三,苏轼本身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同时还需要表现他豁达、释然的心境。但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腔圆字正”,在演唱过程中很容易因中国字“归韵”的情况而出现吐字不清的状况,归韵
135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 03的通俗来讲,就是“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也就是要一步归韵[4]。所以在练习时,就要取“字正”所用,不加过多的倚音,避免使作品失去典雅的风格,另外在曲子的第二部分,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撑,这样才可以演唱出更好的效果。
《千里共婵娟》则需要更高的演唱技术,王志信在一开始作曲时,就将歌曲定位为“民族女高音”版本,要将歌曲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只有通过民族唱法的演唱方式才得以呈现。[5]而且在演唱古诗词类歌曲时,在吐字、咬字和声音处理上也较为考究,例如此曲中尾音如果是下坠型的,就需要倚音严格根据汉语四声来加等,这就要求演唱者能做到心中有数。
与前两者不同,《但愿人长久》更适合通俗唱法,对演唱者来说,这首歌曲的表现更为轻松,通俗唱法一般使用自然的音去演绎,与本曲的风格不谋而合,在演唱上没有高超的技术要求和音标准,梁弘志老师在作曲时将音域定在中音区,这也使得受众范围更广,演唱时保持声音自然平稳,将歌曲表达的情感细腻地表现出来。
(二)风格情感演绎
如何能表现出一个歌曲的灵魂,那就是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完美演绎出来。每首曲子都有属于自己的
情感,演唱者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歌曲的情感,会让整首曲子“活过来”,在演唱过程中,只用科学的发声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是不够的,还要掌握演唱技巧,和适配的表现手法,如此才能够完美地将歌曲的风格特展现出来,情感的表现是演唱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情节,在表现作品感染力的同时,能够强化旋律的层次感,并进一步把歌曲的内涵发挥出来。人类都存在喜怒哀乐的感情,在歌曲演唱中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并从将歌词和曲调营造的歌曲意境中结合自己的情感做出调整,并且注重演唱的审美体验,让听众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而发生情感的共鸣,这是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应该学会的。歌唱风格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这与演唱者的思想、艺术修养、歌唱技巧等要素都有直接关系。而且,演唱风格同样影响着表演的成功程度[6],就比如在演唱《但愿人长久》时,歌曲定位为思乡情愫的抒情歌曲,演唱者就需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把握住思念家乡的忧郁情绪,并置身于与词人苏轼同感的内心环境中,思考歌曲所传达的核心思想,最后用歌声演绎出来。
歌曲先是表现对词人自己孤独、失落的伤感心情,
然后是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与忧愁的情绪,到最终接受后释怀,对世人祝福的心境。苏轼的思绪变化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做层次感和连续感的情感过渡处理,用轻柔、和缓的音来演唱。在开头部分,演唱者用叙述性的音来演唱,在声音的表现出连贯性,平静的声音有助于听众对画面感的描绘。到高潮部分“转朱阁…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苏轼的思念情绪到达顶峰,愤懑、不满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这时则需要演唱者转平静为哀怨的情感,声断而气不断地处理歌曲旋律的变化,在最后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中,演唱者就需要表现出苏轼放下愁怨的思绪,转变成对世人能够团圆的祝福这种叙述性的音,同时要保持声音上的优美和连贯,这种回归感在听觉上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给听众一种回味和延续感。
结 语
中国古诗词歌曲饱含旋律创作、演唱技术、人文情怀等方面的内涵,不仅展现了我国浩瀚深远、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沉淀,还给予声乐者和聆听者美的享受。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唱方法的多样性,这体现出经典的古诗词可以融汇多种不同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反映出歌曲的不同诠释对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中的内涵和意义有着重要作用。古诗词的艺术价值,需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其增加艺术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石纹绮.浅析艺术歌曲《水调歌头》的音乐风格[J].黄河之声,2014,(19):70-71.
[2] 周欣欣.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陆在易版本为例音乐分析[J].音乐天地,2023,(04):59-64.
[3] 林艳.艺术歌曲《水调歌头》的文本特征研究[J].黄河之声,2020,(09):20.
[4] 马晓红.流行歌曲演唱技巧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8.
[5] 陈曼,刘海燕.古诗词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演唱研究——以三个版本为例[J].艺术大观,2020,(26):33-34+99.
[6] 颜昭洁.声乐演唱技巧与舞台表演实践[M].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