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罗小说: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2.左联青年作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3.社会剖析派:21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矛盾、吴组湘、沙汀等。
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施碧梧
4.东北作家: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彩。"
东北作家"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5.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的作品。
6.新感觉派: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的一个流派,代表作家有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中国新感觉派受20世纪20年代日本等新感觉派等外国现代派的影响。内容多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的百态,着重是对畸形病态生活的描写,以快速的节奏和多边的画面表现现代生活光怪陆离的生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影响但部分作品存在悲观颓废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