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善变的,包括现在此刻的你和我。
今天早晨起床看庄子《齐物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大意是说,当一个人有了形体、有了生命之后,他就只剩下一件事:等待死亡。我们人哪,这辈子就在跟世间万物纠缠不休,一路向死狂奔而去,停都停不下来,一生辛劳不知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一辈子疲困也不知万物所归,岂不可悲?这样的人即使形体未死,可是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们的形体一旦死亡,精神、思想也会就跟着消失,一切都没能留下,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美好的底是悲剧,想起《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享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好时,突然乐极生悲: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留不住,一切都留不住。
这样想是不是很丧
美好与悲剧都是幻灭的。庄子《齐物论》接下来还有一句话,“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大意就是:万物都是彼此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存在。如果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就会忽略其他角度的观点。“彼”与“此”,“是”与“非”的关系普遍地存在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中,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所以对于万事万物的评判是没有永久的、终结和全面的结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了解事物与他物的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事物的发展也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存在,只有相对的联系。
让瞬间成为永恒的方法。巨大的美好后面会有巨大的“丧”,巨大的“丧”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美好。这就是所谓的辩证统一、祸福相依的解释吧?!《兰亭集序》:“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说: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记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光流逝,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如实记录下来,让现在发生的一切永远存在在精神世界中,这也是一个突破时间的办法吧。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会记住此刻的风、记住阳光洒在地面的样子,记住和朋友交谈时挂在脸上的笑容,记住篮球进框时清脆的声音,记住此刻的心跳和手指间的温度,记住此刻我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我想这一刻就是永恒吧。
你和我和他之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致生命中永不可能再重来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