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摘 要:本文以广东省连州市三水瑶族乡挂榜村“布袋木狮舞”为研究对象,对“布袋木狮舞”的整体形式及其
舞蹈本体特征给予相关的解读和分析,拟从舞蹈源流、族叙事、族认同及隐喻虚拟等多维视角,来论证“布袋木狮舞”在“南岭民族走廊”上的动态流变与互动融合,为印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布袋木狮舞;瑶族舞蹈;文化互动;教化传承;当代特征
分类号:G122;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1-119-10
收稿日期:2023-01-17
项目基金: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BE072)系列研究成果及
广东省教育厅2022年普通高校特创新类项目“岭南红音乐舞蹈文化资源的教育转化研究”(项目编号:          2022WTSCX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  骁(1983-),男,江西南昌人。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岭南舞蹈研究及舞蹈高等教育研究。          曹德祺(1996-),男,广东湛江人。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岭南舞蹈研究,舞蹈创作及理论。
“南岭民族走廊”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文化地理的理论概念,所谓“南岭民族走廊”是指地处五岭山脉①连接岭南②和中原的重要南方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的民族文化走廊,是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共处之地,“……南岭民族走廊是历史上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主要通道。”[1]
作为繁衍生息在“南岭民族走廊”上当地少数民族之一的瑶族,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其族当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古代历史上的九黎、③
三苗④有着渊源关系。《瑶族通史》载,瑶族族发源于九黎、三苗部落,更有一种说法是瑶族人起源于九黎部落中的“蚩尤”,后南迁,才形成三苗,此仅为一家之言,尚待考证。但根据“瑶族传说”流传的版本,称盘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犬面人身的大力神)因立有战功,在南京嵇稽山十宝殿封王,即现
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古称稽山)。而秦汉时期活动于两湖地区的“荆蛮”及“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更是瑶族主体盘瑶的支系和布努瑶的支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章惇大规模开发梅山……”[2]也正是从这时起,瑶族的先民们渐次迁入南岭地区,其行至之载,亦出现于部分史乘。其中,部分汉族及部分壮侗语族,与瑶族长期相处聚居,瑶族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自然融合,这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其他族不断交往融合的发展实绩,最终形成了今天瑶族历史文化的多元特。
瑶族族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分出四大支系:瑶语支系(盘瑶)、苗语支系(布努瑶)、侗
胡  骁1  曹德祺2
(1.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0  2.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嬗变·融合·认同:南岭民族走廊“布袋木狮舞”
的当代文化阐释
120
水语系支系(茶山瑶)、汉语方言支系(平地瑶)。其中,如布努瑶支系,长期以来与当地的苗族族杂居,受苗族语言文化的影响较大,民间信仰也有趋同之势;而平地瑶支系,逐步落户于平原地区,世代繁衍,发展成自然村寨,与汉族族杂居交往,互动融合……这充分证明了千百年来瑶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血肉相联、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
瑶族的“布袋木狮舞”,流传于广东省清远连州三水瑶族乡的挂榜村。三水瑶族乡,总面积为1381.1平方公里,具体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下辖的县级市连州市(隶属清远市管辖)的西北部,其东面与瑶安瑶族乡相连,南接丰阳镇,西面与湖南省蓝山县交界,北面与湖南省蓝山县、临武县接壤,总人口3823人,其中,瑶族为1500人。源出该村的瑶族“布袋木狮舞”,作为瑶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项目,承载了瑶族祖先往来迁徙、生存发展的文化密码。本文以“布袋木狮舞”为研究对象,在拓展理论深度的基础上,努力探析该舞蹈形式中的显性形式与隐性文化,由繁至简,从民族共生的历史文化格局中,分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性,以小见大,从瑶族“布袋木狮舞”的舞蹈形式、舞蹈文化等方面,探究族间的互动现象,剖析瑶族舞蹈文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文化共融、共生的嬗变过程、互动效果与文化价值。
一、南岭走廊瑶族“布袋木狮舞”的源流与当代特征
瑶族的“布袋木狮舞”,是集歌舞、杂技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民族民间文化娱乐项目,是由“木狮舞”与“迁
狮调”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民间艺术。2021年5月,瑶族的“布袋木狮舞”,由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遗产编号:III-5)。
“布袋木狮舞”,是以“道具”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族民间舞蹈,其动作卓有别趣,或是拟兽,或是拟景,每个动作构成一个造型图形,称之为“象”(亦称“一景”,实则是通过道具的辅助摆好的各种固定造型的动作),按照其传统套路来说,总共有七十二“象”(实际上就是七十二个动作,
亦称“景”)。每逢正月或盘王节,⑤瑶族村寨子里的舞狮队便吹响唢呐,敲起锣鼓,舞动木狮,
意在祈盼人丁安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图1
狮头(见图1,图片内容:布袋木狮舞道具。
拍摄时间:2022年7月27 日上午10:00。拍摄地点:广东省连州市文化馆舞蹈室。摄影:胡骁),是“布袋木狮舞”的主要道具,它以泡桐木雕凿而成,并用各种精美艳丽的彩进行绘画加工,刻画瑶族人欣赏的狮子的面具特征,另外,还需用毛发等材料进行装饰,让狮头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生动。
“布袋木狮舞”的道具狮头,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其形制呈长方形状,分上下两个部分,上边部分为狮子的面部,下边部分为狮子的下颚和唇齿。上下两个部分,通过舞狮艺人双手的叩合,发出清脆明亮的“啯啯”声,如同木狮子张嘴咬合状,又似木狮发出的低吼声。木狮的狮身,用大黄布包裹衔接,称“狮被”,“布袋木狮舞”的表演艺人,藏在狮被中配合表演,在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声中,有舞,有乐,别趣横生。狮头上的五个角,代表着道家五祖,而狮头后面长长的黄布袋,则是为的起到遮挡隐藏的作用,最终演化为由两个木狮舞艺人或若干人躲藏在黄布袋的狮被里,摆出七十二个“布袋木狮”的造型动作,即所谓的七十二像(景)。
(一)瑶族“布袋木狮舞”的源起与族叙事瑶族“布袋木狮舞”的起源,来自于瑶族祖先的传说故事:相传,瑶族的祖先在千家峒(其历史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今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辖境内的千家峒风景区)生活时,由于官兵烧杀损毁了原来瑶族人的家乡故土,使得瑶族的先人们被迫迁徙逃难。一路上,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瑶族的先人们漂洋过海,隐蔽躲藏,历经磨难,最终,来到衡山(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东
121
南地区,绵亘于衡阳、湘潭两盆地间,其主体部分,位于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和衡阳县东部地区)脚下。瑶族的先人们为了让后世铭记祖辈迁徙的艰辛,就创造了这一表演形式。用写意手法,通过七十二像(景),反映了瑶族迁徙的历史,同时也表现了瑶民漂洋过海时所遇到的种种波折,模拟瑶族先人们迁徙过程中逃难躲避的形态。瑶族“布袋木狮舞”所谓的七十二象,大致可归纳
为“喜、悲、护、想、报、形、反”等七类(见下表,表1,瑶族“布袋木狮舞”七十二象归为七类一览表。制表:胡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义的造型动作,这一系列造型动作,具体表现了瑶族先人在近千年的迁徙过程中,历经飘洋过海、翻山越岭的艰辛,奔向希望的愿景,以及勤劳勇敢的瑶族先民们的优秀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分类含  义举例动作喜喜庆、庆贺;纪念瑶族祖先历经“漂洋过海”的胜利喜悦和重建家园的的情节。如“变四方桌”“变条台”“变板凳”“狮
子挂扁”等象(动作)悲悲伤、悲哀;表现盘王未能完成事业便逝去,在临死之际仍然不舍挣扎。
如“狮子变坟”“盘王翻身”等象(动作)
护护卫、防卫;表现瑶族人民在遭遇外敌时防备的场景。如“变大青山”“变小青山”“狮子围身”“狮子进岩”“
变宝塔”等象(动作)想
设法,想办法;表现瑶族人民迁徙过程中遇到海洋需要船,上岸后种地需要舂米,体现瑶族人民生活中聪明睿智解决生活困难。
“狮子扮船”“变舂凹十黄狗过海”“狮子围身”“变船十变抬盒”等象(动作)报
报恩、报答;传说中瑶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收到龟、蚌、鲤鱼等的帮助,为报答恩情特以此铭记,体现瑶族人民对生活报以感恩之心的人生态度。
如“变大鲤鱼”“金龟上岸”“鲤鱼现尾”“变蚌壳”“变鲫鱼”“变泥鳅”“变草鱼”等象(动作)形形态、象形;表现瑶族人民漂洋过海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如“青蛙过江”“狮子洗澡”“狮子晒日”“狮子朝阳”“开莲花”“变梅花”“坐
莲花”等象(动作)
反抗、抵抗,表现瑶族人民不畏强暴,反抗封建王朝的勇敢精神。如“狮子扮旗”“变青龙”“狮子现爪”等象(动作)
表1  瑶族“布袋木狮舞”七十二象归为七类一览表
(二)瑶族“布袋木狮舞”形式呈现与内容分析
瑶族的“布袋木狮舞”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尤其是瑶族“布袋木狮舞”的多元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瑶族“布袋木狮舞”被学界称之为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可谓名实相符,恰如其分。时代在向前发展,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瑶族“布袋木狮舞”,也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受阻的窘况。原有的七十二象,也逐渐失传。好在政府与民间同心协力,
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都有具体的举措,1986年,
由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对瑶族“布袋木狮舞”组织人员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整理出广东省连州市三水瑶族乡“布袋木狮舞”的六十六象(见下表,表2,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整理出的瑶族“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一览表。制表:胡骁),虽然与传统的瑶族“布袋木狮舞”七十二象比,少了六象,但终究是将瑶族“布袋木狮舞”的大部分“象”(动作
)保留下来。
122
1人身拜年2狮子现尾3狮子扮旗4狮子围身5狮子挂扁6狮子朝阳7猴子跳球8鲤鱼现尾9扮小旗10猴子耍龙11盘王翻身12变青山13变挂扁14青蜓点水15变泥鳅16燕子摆尾17青蛙过江18变草鱼19变鲤鱼20变鲫鱼
21变大鲤鱼
22变船十变抬盒23变椿凹十黄狗过海
24变大马鞍十猫仔晒日
25变四方抬26变三角抬27变条抬28变板凳十变交椅29狮子下圹30正四方圹31变三角圹32狮子洗澡33变蜘蛛网34变鸭头35变拱桥36黄狗练窝37变蚌壳38狮子进岩39金龟上岸40狮子寻蚤41狮子洗面42狮子晒日43狮子睡觉44狮子现爪45变猪婆十猪仔食嗖
46狮子滚霄消47变青山48变大青山49变小石山50变大石山51变大象52变观音娘娘53变  坟54变梅花55变大拱桥56变坐莲花57变坐莲花58变园山59变  龙 60变园花盆61变大石岩62开莲花63变青龙64变宝塔65变观音坐莲66骑  马
表2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整理出的瑶族“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一览表
其中的每一“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表演流程。如“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第一“象”的
“人身拜年”(见图2,图片内容:
“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第一“象”“人身拜年”。拍摄时间:2022年7月27 日上午11:00。拍摄地点:广东省连州市文化馆舞蹈室。摄影:胡骁),其含义就有“敬礼”之意,瑶族人民在仪式开始之前先要叩拜四方,寓意吉祥,是瑶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更显出瑶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第五“象”的“狮子挂匾”(见图3,图片内容:“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第五“象”“狮子挂匾”。拍摄时间:2
022年7月27 日上午11:10。拍摄地点:广东省连州市文化馆舞蹈室。摄影:胡骁),其含义有“亮相”之意,瑶族人民在出行之前,都会进行挂匾仪式,示意盘王现身;“布袋木狮舞”六十六
象第二十五“象”的“变四方台”(见图4,
图片内容:“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第二十五“象”“变四方台”。拍摄时间:2022年7月27 日上午11:20。拍摄地点:广东省连州市文化馆舞蹈室。摄影:胡骁),其含义是反应日常生活的景(在“布袋木狮舞”中演绎为动作,行话称“象”)之一,模拟四方桌的形态,
来反映瑶族人民作息生活的场景。
图2
图3
123
另外,“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中第二十八
“象”的“变板凳十变交椅”(见图5,
图片内容:“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第二十八“象”“变板凳十变交椅”。拍摄时间:2022年7月27 日上午11:50。拍摄地点:广东省连州市文化馆舞蹈室。摄影:胡骁),其含义,象征权利,有“龙椅”之意,表现盘王翻身坐上龙椅的形态;“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中第三十二“象”的“狮子洗澡”(见图6,图片内容:“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第三十二“象”“狮子洗澡”。拍摄时间:2022年7月27 日上午11:55。拍摄地点:广东省连州市文化馆舞蹈室。摄影:胡骁),其含义,是象征瑶族民众祭祀仪式中的景(象)之一,表现的是瑶族民众在迁徙的过程中躲进一个石洞,在出洞前,盘王需要沐浴出洞的情形;“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中第三十九“象”的“金龟上岸”(见图7,图片内容:“布袋木狮舞”六十六象第三十九“象”“金龟上岸”。拍摄时间:2022年7月27 日上午12:00。拍摄地点:广东省连州市文化馆舞蹈室。摄影:胡骁),其含义,表现的是瑶族人的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经历漂洋过海,途中不幸落入海中,意外被神龟所救。瑶族后裔特将此景(象)编入其中,以此纪念神龟的救命之恩。
图5
图6
图7
二、南岭走廊瑶族“布袋木狮舞”的文化演变
(一)外显形象从“舞犬”到“舞狮”
图腾崇拜,是一个族最显著、最形象的信仰表达,如炎黄子孙的“龙”图腾崇拜,就与华夏民族民间舞蹈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关“龙”的舞蹈,辐射至华夏版图的许多民族地区。仅从岭南地区来看,就有湛江市的人龙舞、汕尾市的滚地金龙、中山市的醉龙、南雄市的香火龙等民间“龙”舞表演,均涉及华夏先辈龙图腾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而图腾崇拜一般为“同一氏族的人所奉的祖先、保护者及团结标号的某种动物、植物或者无生物;是用来区别本集团与他集团的‘徽帜’;是一个氏族赖以产生的‘根系’;是部族全体人民‘称赞的对象’、‘感谢的对象’、‘赐恩的神祇’;是部落社会全部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支配者’……”[3]
瑶族对于“龙犬”的崇拜,来源于“盘瓠信仰”,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布袋木狮舞”中,其动作形式里表现模拟狮子本身的动作内容是不多的,反而较多的是反映其族系先人各种有寓意的“事件”的对应动作“象”。从“布袋木狮舞”
街道林俊杰的舞蹈动作设计上看,保留了舞犬的痕迹较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