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边”理论的边境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李庆雷杨路佳蔡慧敏※
边境旅游是发生在边境线邻近地区、以涉及边界的物象与人事为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边境旅游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边境旅游受到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关注,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国内边境旅游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领域较窄、
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区域不平衡、研究水平较低,需要采取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分析边境旅游现象,构建科学合理的边境旅游理论体系①。有鉴于此,本文从地理学、生态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
摘要:边境旅游研究应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克服主观臆断等不良倾向。根据边境旅游的内涵,
边境优势论、边缘效应理论、国家边界理论应被视为边境旅游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陆地边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已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新增长点。边境旅游应坚持与边贸、文化、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提升口岸城镇的旅游功能,实现边界景观的国家认同价值;充分发挥边缘的正向效应,创造性转化负向效应,妥善处理与中心地区的关系;正视边境旅游的政治敏感性,防控旅游活动
对边境安全造成的风险,深化推进国际旅游合作。
关键词:边境旅游;发展路径;边境优势论;边缘效应;边界理论[中图分类号]F590.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7)04-0084-06
东南亚纵横AROUND SOUTHEAST ASIA 2017·4
※李庆雷: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路佳、蔡慧敏: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院
①王新歌、孔钦钦、席建超:《边境旅游研究进展及其
启示》,《资源科学》2014年第6期,第1107~1116页。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Border Tourism
Based on “Three Theories ”about Border
Li Qinglei ,Yang Lujia &Cai Huimin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border tourism research would be formed on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to
overcome the subjective assumptions and other negative tendencies.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border tourism ,Border Advantage Theory ,Edge effect theory and State Boundary Theory a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es of border tourism research.Due to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policy advantages and late-mover advantage ,the land border has become a valuable resource and a new grow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 ,
firstly ,insists on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with border trade ,culture ,and urban -rural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tourism function of port cities and towns and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identity value of border landscape.Secondly ,make full use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edge ,creatively transform the negative effects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with inland.Thirdly ,face up to the political sensitivity of border tourism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risks of border security activities ,
and deepen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Key Words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Border Advantage Theory ;Edge Effect ;Boundary Theory
多学科中汲取营养,尝试引入边境优势论、边缘效应和边界理论,对边境旅游的特殊性及其发展路径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一、边境优势论与边境旅游的率先发展、融合发展
边境优势论源于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陆地边境出现引人注目的经济繁荣这一现象,其核心观点是将陆地边境视为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它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边境的两重性与和平趋势、边境地理梯度及其趋稳性、内陆国家和内陆地区的边境需求等。边境优势的发挥应从理论认识、行政组织和规划建设等3个方面入手①。与边境优势论紧密相关的是边境区位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口岸开放使陆地边境地区由“冷线”变为“热点”、从经济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在全球化背景下,边界区成了经济发展的带动者和创新中心②。如何激活边界并在重要的边界地带构筑中心与边缘互动发展体系之战略性支点区域,是振兴边境地区经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③。边境区位论认为,边境地区地广人稀,少数民族跨界而居,不少历史上的商埠演变为开放口岸,人文区位作用重要;陆地边境地区具有天然的外向性和边境贸易区位优势,边境的封闭刺激某些类型的非正常经贸活动;可以作为主导产业的是边贸业、资源优势型加工业、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效产业,同时也应注重加大技术、资本含量和新兴服务业的开发④。上述理论指出了
边境旅游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边境旅游业的理论依据,为理解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推进边境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重视旅游业在沿边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在新时期,陆地边境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根据边境优势论,边境两侧的差异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提⑤,是构成边境商务考察游和文化体验游的重要动因。同样,核心区域(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与边缘区域(边境地区)的差异是促使游客产生旅游动机的关键因素。边境地区地广人稀,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得相对完好;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民族风情较为浓郁;历史上开发较早,殖边戍边垦边支边遗存丰富,这些因素构成了边境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为边境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赋存。
沿边开发需要优势产业作为支撑。在新经济时代,受益于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边境地区除了边境贸易和某些特产品销售(如云南省河口县的香蕉和菠萝)、资源优势型加工业(如云南省勐海县的茶叶和橡胶加工)之外,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同时,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除了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之外,还可以产生鲜明的生态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能够在沿边开发开放中发挥先导作用。这已被云南瑞丽、广西东兴和内蒙古满洲里等地的边境旅游发展实践所证实。
(二)促进旅游与边贸和文化交流的融合发展
边境旅游开发中不仅要注意培育特吸引物,还要注重发挥对边境经济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这要求实施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战略。根据边境区位论,边境地区的主导产业是边贸业、资源优势型加工业、竞争优势型高效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因此,边境旅游发展中应注重旅游与边境贸易、加工制造业、特种植养殖业和民族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业载体,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降低旅游开发成本和风险,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具体而言,旅游与边境贸易的融合以边贸城(街)、免税店、边民互市点为载体,开发购物、商务考察、会展节庆等旅游产品,如云南省河口的中国·越南(商贸)城、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和中越边境苗族花山旅游节等。旅游与特种植养殖业的融合以观光农业园(区)、旅游庄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载体,开发农业观光、采摘、美食和购物等旅游产品,如芒市的后谷咖啡种植基地等。旅游与加工制造业的融合以观光工厂和工业旅游示范点为载体,开发工厂观光、体验式购物等旅游产品,如勐海的大益茶厂和大益庄园等。
同时,边境地区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边缘文化具有扩张、文化转换和创新功能,是一个富有创意性
①⑤胡兆量:《边境优势论与边境口岸建设》,《城市问题》1993年第6期,第30~33页。
②(俄)弗·阿·科洛索夫著,牟沫英译:《国家边界学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130~ 140页。
③金强一:《边缘文化——
—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资源》,载金虎雄、全莹:《多元共存与边缘的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4页。
④李向荣:《论边境区位》,《开发研究》1994年第5期,第26~28页。
特点的文化体系,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①。边境旅游与边缘文化之间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应充分发挥边缘文化在构筑现代社会创意性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边境内外原住民传统文化、边地文学影视艺术作品等边缘文化资源中寻素材,以特民族村寨、民俗村和传统节庆等为载体,开发民族风情体验、文化创意和美食购物等旅游产品,如云南省瑞丽市的“一寨两国”景区、芒艾边境特村、畹町边关文化园和中缅胞波狂欢节等。
(三)加强边境口岸城镇的旅游功能建设
边境优势论指出了陆地边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的地位,实际上也就明确了口岸作为陆地边境核心节点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在边境地区发展中要加强口岸建设。此外,区域经济学中的双核结构理论也指出,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的空间组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如山东省的济南与青岛。该理论为理解口岸(边缘)旅游城镇与区域性中心城镇的互动机理提供了新思路,为确定边境地区旅游空间布局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加强边境旅游城镇建设提供了依据。如云南省红河州的州府所在地蒙自与河口口岸所在地河口县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县城与磨憨口岸,等等。
口岸的规划建设应注意突出口岸功能、适应自然环境、体现地方民族风貌、保护文化遗迹和自然景②。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口岸城镇作为边境旅游中心地的特殊意义,因地制宜地加强边境口岸城镇尤其是国家级口岸所在城镇的旅游功能建设,将其培育成为边境旅游的目的地或集散地。根据旅游项目无限化理论和价值工程理论,边境口岸城镇建设应坚持主题化、景观化、生态化、创意化、休闲化和体验化的原则,推进旅游休闲与城市建设、主导产业发展的融合,以及地方特的强化和文化内涵的显化,将观赏、体验、休闲和度假等功能融入市政设施和口岸设施建设之中,完善食、住、行、游、购、娱、闲、情、学、养等旅游服务要素,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旅游地。在这方面,满洲里的套娃广场、火车头广场、和平之门主体雕塑、满洲里历史浮雕和中苏会谈会晤室改建的红旅游展厅当属典范。
二、边缘效应理论与边境旅游的特发展、创新发展
“边缘效应”一词源于生态学。Beecher指出,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造成物种多样性和种密度增加,以及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提高,此即边缘效应③。边缘效应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态系统,其有效发挥与利用对于系统的协调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④。随着边缘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步将这一理论扩展到地理、旅游及其他相关领域。旅游边缘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旅游边缘区资源的多样性、开放性及空间范围的拓展性中一个或多个因素组合所产生的对旅游系统发展演化的各种影响。这一效应的机理涉及边缘的加成效应、协合效应和集肤效应,包括正
效应与负效应⑤。其中,正效应主要表现为边缘区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资源构成的多样性、系统的开放性及可扩展性,负效应主要表现在边缘性导致的可进入性差、区位背景和区域经济背景弱、旅游开发不足等方面⑥。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相对于全国性中心城市和地方性中心城市(镇)而言,边境地区属于典型的边缘地(区),旅游开发中应自觉利用边缘效应规律,尽量发挥正效应,积极转化负效应。
(一)发挥异质旅游资源和边境区位优势
对边境旅游来说,正向的边缘效应主要表现为边缘造成的资源优势、区位造成的开放优势。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不少边境地区旅游资源特鲜明、个性突出、类型多样、组合度佳,尤其是边地文化和异国风情与非边缘地区相比具有较强的差异性。边境旅游资源通常包括边界与标志、边政与外事、边防与战争、边贸与物产、边民与聚落五大类型⑦。以怒江州片马为例,其主体旅游资源有片马国门、“一关两检”大楼、中缅界碑、片马抗英纪念碑与纪念馆、驼峰纪念馆、驼峰坠机点、国门小学、下片马茶山人村
①金强一:《边缘文化——
—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资源》,载金虎雄、全莹:《多元共存与边缘的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4页。
②胡兆量:《边境优势论与边境口岸建设》,《城市问题》1993年第6期,第30~33页。
③邢忠:《边缘区与边缘效应》,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148页。
④⑤⑥包广静、吴兆录:《边缘效应与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44~49页。
⑦李庆雷、杨培韬、娄阳:《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框架研究》,《大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19~24页。
寨、“谷赛左”(“新米节”)、风雪丫口、听命湖和小江风光等,周边地区还分布有澡堂会、姚家坪保护站、鲁祖特村和滴水河等旅游资源。在边境旅游开发中,应强化旅游资源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如“一城两国”“一山望三国”),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中彰显“神远”“神奇”“神秘”“纯净”“真实”“生态”等特质;充分发挥边境旅游资源的加成效应、协合效应和集肤效应,培育特鲜明、组合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以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来克服游客到边境进行旅游活动的摩擦力。
同时,边缘效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有利于边境旅游系统保持稳定,实现旅游系统的更新升级、发挥旅游外部经济效应。在边境地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边境旅游地与本国其他地区和邻国地区存在信息、科技、创意、资金、人才、物流和客流的输入及输出,为边境旅游系统进化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保持边境旅游系统的活力。边境地区应用好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旅游企业前来投资投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消费,并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各项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出。在此基础上,还应强
化资源整合理念,因地制宜地扩展“边缘”,整合“边缘”之外(含国内、国外)的高等级旅游资源,组织吸引力强的旅游线路。例如,金平县应将金水河口岸与天生桥(“一步跨两国”)与坪河草甸、滮水岩特村、蝴蝶谷和勐拉温泉等整合起来,推出边境生态观光游和边地风情体验游,还可以面向省外游客,选择精品景区(如蝴蝶谷、天生桥)与世界遗产元阳梯田一起组成高级别的旅游产品,远期还可以将越南跨境游作为有益补充。
(二)推动边境旅游限制因素向产品卖点转化
在强调边境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与区位优势的同时,还应正视边境旅游发展中的不利条件和特殊问题。对边境旅游而言,负向的边缘效应主要表现在可进入性、经济发展水平、科技人才等方面。边境地区作为典型的边缘地,旅游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面临着一些其他地区不存在或者不典型却又对旅游发展影响较大且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斯蒂芬·汪希尔曾基于欧洲的视角进行了分析①。总结起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边境地区可进入性差、迎合市场的能力低,过于依赖中心地区的旅游中介企业;远离传统的旅游客源地,市场机会有限、季节波动性强;缺少技术、资金、信息和制度创新,旅游
开发决策和运作效率低;社区居民较为保守,家庭和社会关系影响了对全球化机遇的利用;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和生活用品多从外地输入,旅游收入漏损严重;旅游人才外流;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小;缺少规划和统计数据。最远的距离 沙宝亮
针对上述问题,边境旅游发展应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后现代社会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通过创造性手段,降低不利条件的消极影响,力争实现“劣势”向“优势”的转化,探索符合边境地区实际、不同于中心地区的发展道路。例如,为了降低旅游收入漏损,边境旅游地可以从游客寻求特体验的需求出发,发挥边境地区自给自足、手工为主、简单快乐、绿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的原材料、地方性知识和本土化人才,减少对现代化建筑原料、设施设备的使用,同时还可以降低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泰国在北部的特旅游餐饮和纪念品开发、中国云南省在西南部传统民居和绿建筑材料的旅游化利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如,边境旅游地远离传统的客源地,可进入性差、市场机会有限、环境容量小,这要求边境地区在旅游起步阶段开发“精品”而不是普通旅游产品,面向特定的客源体而不是大众市场,宣传“慢生活”“深体验”而不是“方便”“快捷”,提倡“预约”“限量”“定制”型生产模式而不是旅游团队式接待模式。在国内,澜沧县景迈山柏联庄园、勐海县法住禅林就是这类开发模式的实践者。在世界范围内,“不丹模式”对以怒江大峡谷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代表的边境旅游地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三)妥善处理与中心地区的竞合关系
边境地区地处偏远,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核心区更多的影响,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流向核心地区,但往往又具有高品位的自然环境②。在边境旅游发展中,边境地区对核心地区(大中城市)的依赖主要表现在旅游客源、市场渠道、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建设资金和现代化设施设备等方面,往往需要以自身独
特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借助核心地区的科技、人
①Wanhill S.“Peripheral Area Tourism:A European per-spective”,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1997,pp.47~70.
②Hall M&Boyd S.Nature-based Tourism in Peripheral Areas:Development or Disaster?Toronto:Channel ViewPubli-cations,2005,pp.3~17.
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满足来自核心地区、经由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旅游中间商输送来的游客的旅游需求。
诚然,这种状况对边境旅游发展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边境地区旅游企业没有客源招徕能力、处于旅游产品产售“食物链”的底端、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但同时,这种状况也是短时间内所无法克服的。妥善处理与核心地区尤其是边境旅游地所在区域中心城市的竞合关系,尽量减少区域中心城市对边境旅游地的控制和制约,逐渐培育自身的旅游竞争力,方是现实可行的策略。一般来说,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第一,推进机场建设和旅游航线开辟,实现与客源地城市的直接对接;第二,依托现代科技成果,建设边境旅游地自己的网络宣传营销平台;第三,建设具有较高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产业集,形成一站式全体验型旅游目的地;第四,培育本土化旅游企业集团,提高以市场营销为重点的产业创新能力;第五,吸引中心城市旅游中介企业前来设立分支机构,雇佣本地人员。作为边境型旅游目的地,腾冲、景洪和沧源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其他边境旅游地的发展具有积
极的借鉴意义。
三、边界理论与边境旅游的共生发展、和谐发展
边境旅游是发生在边界线旁侧的旅游活动,边界景观构成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同时,边境旅游受边界管理制度和政治外交关系的影响很大。因此,边界理论是指导边境旅游研究与实践的基础性理论。在国际范围内,边界研究由来已久,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采用“整体体系——
—认同”法、地缘因素分析法、社会认知分析法、生态政治法等研究方法,内容涉及边界领土、边界制度、边界功能和边界演变等①。归纳起来,国家边界理论的基本要点包括:第一,边界现象是多维、动态的社会现象,是相邻国家间军事、经济和其他力量的反映②。第二,国家边界具有隔离、接触和渗透三大功能,从传统的隔离向接触和渗透转化成为趋势③。第三,政治话语赋予国家边界和边界作用以体、国家和其他领土认同的象征意义,边界功能以及边界线通常是社会构建的④。第四,新边界安全观坚持采用整体方式防卫边界,灵活应对各种情况⑤。第五,边界效应包括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转化动力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
化⑥。根据边界理论,边境旅游应把“情”“商”作为新兴要素,将边界景观和边贸活动作为重要的吸引物,充分认识边境爱国主义教育专项旅游活动的战略意义,并注重防控可能对边境安全带来的风险,不断深化跨境旅游合作,促进边境地区的繁荣、稳定、和谐。
(一)重视边界景观的国家认同价值的实现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边境旅游发展中应将边界景观视为核心吸引物之一,重视边界景观的国家认同价值,开发爱国主义教育游。通常来说,具有旅游意义的边界景观主要包括:国门、界标(桩)、附标(桩)、界(附)标方位物、界碑、辅助标志、三角点和标高点等边界标志;军事防御设施、外交事件纪念物、战场遗址遗迹和烈士陵园等;界山、界河、界江、界湖、界瀑、界岛、界洞、界路、界树、骑线井、骑线泉和骑线村等。这些边界景观能够满足人们体认国家边界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⑦。依托这类景观设立国门广场、界碑公园及其他特旅游吸引物(如辽宁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和鸭绿江河口断桥),组织国门升国旗、烈士陵园献花圈等活动,辟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开发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活动,是新时期增强凝聚力、强化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边界线相邻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这不仅使大量外国商品进入边境地区,并且催生了各类商务活动,为边境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契机。依托商贸城(街),可以开发特购物体验游;依托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边境旅游文化节,可以推出商务考察和会展节事游;依托国外优势资源和经贸往来,可以策划举办面向游客的活动,如云南磨憨口岸的中老泰国际赶摆场、广西凭祥的红木文化旅游节和内蒙古满都拉的口岸文化旅游节等。
(二)推进跨境国际旅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新的形势下,世界经济已进入两极化向区域
①②④⑤(俄)弗·阿·科洛索夫著,牟沫英译:《国家边界学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130~140页。
③方维慰:《区域一体化趋势下国家的边界功能》,《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108~111页。
⑥方维慰、李特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⑦包广静、吴兆录:《边缘效应与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44~49页。
①张丽君、向梁欢、胡恒松等:《地缘经济时代》,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②李灿松、胡志丁、葛岳静等:《当前国外政治地理学边境安全研究进展》,《热带地理》2014年第4期,第454~462页。
化、多极化、一体化混合成长、互相影响的地缘政治时代①。这为跨国旅游合作提供了多种机遇,加强
国际旅游合作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共识。国际旅游合作对于利用两种资源、开辟两个市场,丰富旅游产品、
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旅游合作多停留在会议宣言、
框架协议层面上,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为了发挥边界的中介效应,克服屏蔽效应,国家应研究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负面影响、防控潜在风险的制度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为旅游合作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旅游企业则应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谋求跨界生产要素的获取和市场范围的扩展。在现阶段,应依托各类次区域合作机制,以道路和信息互联互通为基础,利用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两个载体,探索边界共生型旅游区建设(如德天跨国瀑布旅游区)
、跨境旅游合作区(如中国磨憨—老挝磨丁旅游合作区)和跨境无障碍旅游区(如中国河口—越南老街无障碍旅游区)3个层次的合作模式,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拓展边境旅游的发展空间。
(三)防范边境旅游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在新时期,边境安全由传统的国家和领土安全向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人口流动带来的疾病和恐怖主义、
和武器走私等非传统安全转变②。边境旅游以内地游客向边境地区的流动为前提,同时在一定程度
上为赌博等非法活动提供了客源。受旅游活动异地性造成的道德松弛的影响,加之部分犯罪分子的诱导、
蛊惑和怂恿,个别游客会参与偷渡、赌博、或其他非法活动,这不可避免地给边境地区安全增加了不因素,甚至成为相关部门限制边境旅游活动的理由。但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边境开发开放是大势所趋。从全局来看,游客只是影响边境安全的诸多因素之一,因小失大、因噎废食并不是明智之举。应树立新型边界安全观,加强以应急能力为核心的边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为了防范旅游活动对边境安全可能带来的风险,旅游、公安、口岸和外事部门及其他涉旅部门应加强配合,发动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借鉴国外“精明边境(Smart Border )”项目的经验,完善人员、物质和技术相结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加强边境旅
游出入境管理的规定,通过旅行社、酒店和车站(码头)等渠道加强对边境旅游相关规定及典型个案的宣传,严格落实边境旅游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远程监控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切实加强边境旅游安全管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防范违规违法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边境旅游研究拥有丰富的事实材料,但缺乏相关理论建设,导致部分研究成果主观臆断彩严重,难以指导边境旅游地现实问题的解决,这严重制约了边境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本文坚持多学科综合集成的
研究方法,引入与边境旅游关系密切的边境优势论、
边缘效应理论和国家边界理论,力图明确边境旅游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助力学界早日消除
“理论匮乏的困扰”。诚然,对于涉及边境旅游的多学科理论体系而言,文中引介的边境优势论、边缘效应理论和国家边界理论只是
“冰山一角”,无法对边境旅游的所有问题做出回答。希望更多的同仁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关注边境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协力构建边境旅游理论体系。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XJY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1037
)、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的成果。(责任编辑: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