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是四处乱跳的青蛙。”
有《兵临城下》珠玉在前,《敦刻尔克》一出,轮到法国人跳脚了,手动滑稽。
不过看着大英帝国永远秉持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全片一点都不压抑。
吐槽结束,作为剧情片,每个个体面对战争时情绪的刻画,还是很到位,不愧诺兰金字招牌。
战争就是这样,一切在战争中的人,每个人都是普通而真实的个体,他们的行事都符合现实的行为逻辑。
无论借尸逃命、捡漏上船,还是抛弃同伴、no法国人,这些行为都有普通而现实的理由。
而家为你而来的民众、英勇的飞行员,也并非塑造英雄,同样是基于普通而现实的理由。
影片开头就分了三条线,画面提示分别是one week,one day,one hour。这就是我们理解陆军、民众以及空军,他们各自不同反应的关键——虽然面对的是同一场战争,但是时间感受的不同步,也对每个人有不同的影响。
陆军线
主角Tommy队巷战中被团灭,自己在法国人的掩护下逃生,所以在荷兰商船里,他会维护“同伴Gibson”。而高地兵团的士兵,镜头没给他们这样的体会。
法国人“Gibson”借尸逃命,Tommy理解他并成为了同伴,于是在沉船之时,他的亏欠与不安,促使他去打开封闭的舱门,Tommy因此得救。
而机警如他,最后却因无意义的堵漏水弹孔,没能逃出来,大概也是一心回报Tommy的维护。
月光石线
“我这个岁数的人发动了战争,哪能让孩子去战场送死。”道森的感慨,是出于他牺牲的飞行员长子。而他把引擎榨干也要去救那位飞行员,也是基于同样的情感。
袭击幸存下来的士兵,一开始就表现出神经质,最终失手杀死了George。
船长之子Peter除了最初的愤怒,却也一直在安慰那位幸存士兵,好友死去之时,也没有告诉他真相。而且船长也首肯了这种做法。因为令人恐惧的,是战争,沿途经历的、大火、
空袭也让他们能有深切的同理心,因此无法简单得做道德判断。让士兵得到重生,让死者成为英雄。
空战线法克这个人
飞行员自觉是胜利者,荣誉感促使他露出皇家空军军装,但是却被上岸士兵怒喷。因为他的荣誉来自one hour的空战,而其他人忍受的是one week的折磨。
另一位飞行员Farrier,在燃油将尽时没有选择返航,而是直面近在咫尺的轰炸机。期间他的犹豫表现得很真切。获救同伴的注视,拯救民船的同理心,改变了他的想法。
而他被迫飞到敦刻尔克,再次在海滩上空进行了空战,这也导致战机燃油彻底耗尽。也因此,低空跳伞行不通,海面迫降?虽然影片成功了2个,但比起沙滩降落还是算作死吧。最后只能选择滑翔降落,被迫落在德军控制区域,销毁战机,然后被俘。
正经说,点睛台词来自船长先生:我这个岁数的人发动了战争,哪能让孩子去战场送死。
当前线的孩子有了这个觉悟,一战二战才让国王们上了断头台,出现了第一个普选国家,各
大国开始用法律上的平等掩饰实质的不平等——是为资本对人权的被迫敬礼,并形成了当代的政治正确,也是当代文明的基石。
PS:这也是当初Z姓友人讨论,人类社会能不能回到生而不平等的并不遥远的过去,的答案。例如当有地方要打造李家城,我们就会看见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