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流浪到燕国,开始时只与狗屠和高渐离要好,上流社会并不了解他。后来道德高尚的处士田光结识了他,认为荆轲是一位不凡的人,对他格外客气。不久便请求他替自己去干一件杀身取义的大事,荆轲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提任何条件,就一口答应了。这是士为知已者死吗?不,绝对不是!荆轲不是燕国人,也不是太子丹的知已,而是一个家破国亡的流浪者,他没有为燕国而死的义务,可他愿意。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自我牺牲精神。司马迁写荆轲见义勇为时,没有一个字的心理描写,无庸置疑,荆轲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光明磊落:秦王无道,今天我要替齐、韩、燕、赵、魏、楚六国除暴安良,死何足惜,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当此大任,舍我其谁?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能用剑术理论去游说君王,可见荆轲有辩才。邹忌以鼓琴的道理说动齐威王,并当了齐国的宰相;苏秦以“合纵”战略游说六国诸侯,结果当了战国时期的盟军总司令,胸佩六国帅印,其地位与二战时期的艾森豪威尔相似;食客毛遂以“锥处囊中”说动平原君,使自己成为使团代表,后又凭借三言两语说动楚王与赵国联合抗秦。战国时期,上流社会有杰出才干的人往往通过游说诸侯的办法去谋取官职,从而展示自己的才干。荆轲当然也不例外,可惜卫元君不能用其才。此其二。

轲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不计较,只悄悄地离开;游邯郸与鲁勾践博,争道(抢先),“鲁勾践怒而叱之”,他也不计较,又默默地离去。这些都是对壮士的侮辱啊!荆轲为何不计较?与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有什么必要计较?犯不着跟他拼命。苏轼说,见辱,拔剑而起,此乃匹夫之勇。真正的勇者,泰山崩于前而不为所动。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因为他要伸大志;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因为他要著《史记》;荆轲受辱,忍让回避,因为他心中有抱负。司马迁赞美荆轲“智深而沉勇”,是一点也不假的。

燕泰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耳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同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本与桓公诛。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 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
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沮那敢呼。 手持匕首掷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
吁嗟乎! 燕丹寡谋当灭身。 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攀将军。

壮士坟头百尺松,萧萧犹似怨西风。 燕丹稚子田光老,谁信当年气贯虹。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不兽荒凉马鬃倾,效原是处尽狐茔。 荆卿有识不相笑,底事庸庸了此生。

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英雄丁于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