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教育的联系初探
1 教育的真
对于教育是什么?自从教育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我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旨在使人向善,其中所谓的,主要有两义:善良、美好。教育的概念从来就含有使人向善之义,现在依然未消失,此义并非有时存在。[1]可见,教育本身就含有爱的功能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教育使灵魂的转向,灵魂本来具有认识(或倾向)真、善、美等型相的能力,因而与真、善、美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只是由于出生—— 这个灵魂与肉体痛苦结合的过程,导致了灵魂的忘却。为此,必须通过教育,唤醒灵魂对真正家园的寻求,即对真、善、美的寻。这其中也就饱含着爱的寻,爱本身就是一种真善美
近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则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
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成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育只有通过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的关爱才能达成。雅斯贝尔斯对爱的重要意义做过专门的论述:一个人本来的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盲目的,它使人眼睛明亮。
2 爱的含义以及与教育的关
2.1 爱的含
爱究竟是什么呢?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指出首先,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是使得人类活下去的理由和手段。人的生存问题在整个自然界中是独一无二的。[3]而弗洛姆认为人类生存的危机就在于人与他人是分离的,这种分离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造成了人的孤独和惶恐。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大同,费洛姆认为对这个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只能是爱。只有爱才能冲破人与人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相结合,才能使人克服孤寂和摆脱与世隔绝的困境。没有爱,人类便不能生存。爱意味着人与人的结合,意味着人与人相互肯定基础上的独立与依靠,意味着对人与人之间疏离的背反。只有爱,人才能完整并幸福地生存
2.2 爱与教育的关
2.2.1 爱是教育存在的本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就是一个池塘,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4]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教育若没有了爱就无所谓教育,只能是管制或其他。教育本身就应是人类成熟的博爱精神的传播教育,对我们社会应该接待的儿童和青年是一种爱的呼唤。教育就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爱的信仰,懂得爱,学会爱,不断地实践爱。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
不能隔绝的爱
教育只有通过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的关爱才能达成。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爱迫不及待地要在世界、教育和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并把所看到的本质画像刻印在此在中。”“为了实现人的最大潜力,爱只会在相同的水准上与爱相遇;爱在与爱的交往中成为自己。
爱是教育的基石,在爱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产生一种自尊感、自豪感和自强不惜的精神,这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教育实践证明,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一个学生,讨厌一个学生,也就意味着将要毁坏一个学生。实践中证明用爱去感化一个学生比用批评去惩罚一个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爱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会使得学生懂得和接受教师的教诲
2.2.2 教育就是爱、爱的延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心灵发生碰撞,激起生命的火花。而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是爱,爱的火花也就在这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中传递开来,当一个人在教育别人时,其中也就是一个爱的传递过程;要实现对他人的教育,就要做到将之建立在爱和自由之上,所谓教育中的爱通常是指对他人不加限制,不加控制与约束,充分的让人的灵魂得到解脱,这样才能真正唤醒并增强人的生命力,并最后达到促进其成长的目的
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博爱精神的传播。教育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和生存,是基础,他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也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教育本身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在传播
爱的力量,教会别人的能力
3 爱的教育及其实
3.1 爱的教育的内
埃德蒙多··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书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亚米契斯将爱的教育巧妙地融入了这些故事,让孩子在缓缓流淌的的旋律中,谱出单纯的、美好的、永恒的的组曲。那么爱的教育到底什么呢?爱的教育是主体间爱的唤醒、激发、创生、重构的文化实践活动;爱的教育是要引导人追求爱的精神境界以及培养人的爱的能力。爱的教育应是广泛、深入、全面,而且使教育教学的交流成为充满爱的交流,成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有爱心的交流[6]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首先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这就要唤醒沉睡的生命,体验生命之爱,学会爱也即要有一种辉映着高尚情操与人格力量的大爱,把握人生,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3.2 爱的教育的实
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它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它
能触及人的灵魂,撼动人的心魄。爱的教育要真正的感染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2.1 为孩子创造爱的环
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爱的场所,让身边总是沐浴在爱与善的光辉之中,让孩子在充满爱与信任的环境里成长与学习。孩子需要信任、需要不断的被肯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康乐观的心。以爱来传递爱,以爱来培育爱,让爱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这种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教师不但要爱,而且要善于发现爱,罗丹说,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以一颗爱心去挖掘孩子身上爱的种子,引导这个爱的种子想着至真至善至美发展,从而达到身与心的成长
3.2.2 培育爱的能
弗洛姆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同时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实践。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由此看来,只拥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爱的艺术,获得爱的能力。植根于人的爱之能力,即关心、尊重、责任和认识。倘若一个人能够卓有成效地爱,他也就会爱自己;倘若他仅能爱其他人,
他便根本不会爱。爱的教育就是教人,爱身边的人,爱生活,爱真,爱美,爱善,爱智慧。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追求真善美追求智慧。所以教育不仅仅是教给人知识,它更多的是交给你一种生活态度,也就是,让人拥有能力去爱
3.2.3 引导学生发掘其自身的潜
教育一词最初来自拉丁文educere,英文译作education,引出之意,即把内部的东西表现出来。字面意思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激发人的潜能,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而我们所谓的爱的教育就是指适当的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爱的潜在能力,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爱的能力。这其中首要的是引导学生发展其全部个性使其逐渐形成创造性人格。弗洛姆认为,如若想获得满意的个人的爱,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的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全部积极个性,即促进人的积极个性的发展,逐步使学生形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倾向。对学生的个性教育不是对个性的某一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全部现实个性为起点和依据,以理想个性为归宿和目标,对学生的全部个性的教育。[7]因此,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必须是以学生发展其全部个性为
基础的,同时考虑社会的环境。教育之道,在于潜能启发。因此,教育要引导学生发觉自身爱的潜能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学生的内在的生命力量,帮助学生真正成为他自己
4
爱是教育之源,教育是爱的延续。人类教育的最目标是实现至善、至真、至美。但是如果人们没有或者丧失了热爱真、善、美的心,那么教育的最终目标将不可能实现。爱的存在,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因此,想要追求事业和理想的我们,心中必须有爱,这样才可能实现这些理想。我们应该学会去爱人,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路人,用一颗有爱之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在在的氛围中学习,创造,传承,以愛生爱,乃至以爱生智。爱的教育是主体间的灵与肉的智慧交流活动,主体间的相互承认既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又是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
[1] 陈桂生.爱的教育平议[J].思想·理论·教育,200311):19-20.
[2] []埃里希·弗洛姆,著.爱的艺术[M].刘福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