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写作背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一首载入中学课本的小诗,论诗者大都把它看作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这是一首言情诗,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达爱意的诗。从写下这首诗开始,他陷入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苦恋,说是苦恋,倒不如说是单相思。搁浅 张杰
他叫卞之琳,1933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时年虚岁23。在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了,同年还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当时,闻一多先生曾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是一个榜样。
其实,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诗人不写情诗,那是他还没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一旦遇上文字便泉涌般流出。早在他毕业前夕,就发现过一个女孩,一个常来旁听的女孩。他为女孩的容貌所吸引,但他不敢和她搭讪,也不知女孩家住何处。
1933年初秋,他做客沈从文家,竟然发现这个女孩也在。原来,她是“张家四妹”的老四,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
她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特招,在文学上颇具才华。
卞之琳和张充和的这次偶遇,让他彻底动了情,他知道了什么是蕙质兰心,什么是窈窕淑女,楚楚动人。他毕业离校,她刚刚上大一,于是天各一方。他选择鸿雁传书,他偷偷地给她写信,可是她一封都没有给他回。
多年以后,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这样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断章》等这种诗。”
他不明白,爱为何是这样,满腔的热情得不到一丝的回应。1936年10月,他回老家江苏海门办完母亲丧事后,启程前往苏州探望张充和。张充和对他依然是温和有加,款款待之,这让他心中多少又增添了一些暖意。
回来后,他继续给她写诗。1937年,他把写给她的23首诗歌,装帧成册,命为《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伴随着苦思暗恋,一路写来,连卞之琳身边的朋友们都被感动了。当年在成都时,四川大学的几位热心教授,给诗人帮腔,定期设宴,邀四出席。张充和讨厌这种应酬,一气之下悄悄离家出走。
直到近年,张充和在一次采访中回应了这段“无中生有的爱情”。她说:“他给我写过百来封信吧。我从来没有答应过他,更没惹过他。
他是另一种人,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出去过,连看戏都没有一起看过。即使出去玩,都是一堆人在一起。”是啊,你不爱人家,又何苦这样折磨人家呢,也不告诉他。她笑着说:“呵呵,从来大家都这么说,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清楚呢?我说,他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他从来没有认真跟我表白过,写信说的也只是日常普通的事,只是写得有点啰嗦。”他知道,她不爱他;他很怕,一旦说出爱,以后连朋友都无法做了。1948年,她嫁给了汉思;1955年,他娶了一个叫青林的女人为妻。
有一种爱叫相遇后念念不忘,有一种爱叫等你到结婚,只要你幸福,我便满足了。适可而止的爱情,是
一首断章的诗歌,绚烂无比。(穆晓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