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有感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施加给人家。这本来不错,因为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闪光点;然而我们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发现一大帮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话题相关的问题:其一,己之所欲,不施于人。如一般人对金钱的积累,却不肯轻易给人。其二,己所不欲,即施之于人。如这篮桔子不好吃,给你吃吧。其三,己之所欲,强施于人。如这件黑衣服很好,你一定得买下。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教员 这些问题看起来各各样,可犯的毛病都存在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问题方法,或者是孤立地去理解了这句名言,其实我们只要联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句其恕乎来进行换位思考己欲施舍的问题,即能盘解得通。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回答子贡请教有什么可以终身行之的问题时说:那可能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给别人。新身不由己其中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也就是相当于换位思考。以这样的意识去观照其一、其二就很好理解了。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其三己之所欲,
强施于人。其中的己之所欲包含两层含义:己所欲,人亦所欲。己所欲,人却不欲。对于第种情况来说,用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来处理,属于良性互动;己乐施是高境界,人乐受是一种享受。而对于第种情况来说,是矛盾、对立和僵持,是不和谐。关键症结在于己方。只要能创设相关情景置的地位思考,个中情味就能明白。推己及人推人及己名异实同。
那么如何精确领会经典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正确运用其作为处世原则呢?笔者仍然以为理解经典句要联系;在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当处世原则应设身处地尊重别人(即受方)的感觉和希望,那样问题便能得以很好的解决。仍以前述其一、其二、其三问题来议,可采用如下做法。其一,金钱固然可爱,需要不断累积,然而更需要得到帮助时,我们尽可以施舍无伤之大局的一丁点。其二(妈妈),这篮您的桔子较酸,我已帮助您吃了半篮,还有半篮留给您吃吧!试想,从心理感受角度来讲,受方肯定会比不好吃,才给你吃更乐意接受。其三我个人认为黑衣服特别好。你感觉怎么样?若认为可以就别再犹豫而果断地买下。仅提供参考意见,让受方自己决策,在事后便不会让对方产生有受愚弄的感觉,并让友谊之树常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各有道理。具体运用时能以的换位方法去思考并尊重受方意见,这是处世的根本准则。
放眼全球,美国之流蛮横霸道,强加自己的观念于别国,是连做人的道理都没学通的做法,因此由美国来领导世界各国向前走定然不行。有感于人性滑向恶的边缘,选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入书或者是编辑的一时兴发;有感于霸权的嚣张,选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入书或者也正是它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那么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指导意义又何在呢?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在为人处世方面,准确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在涵义,中标中式地去实践人生,努力塑造自己成为合格人才,将来就能很好地报效祖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中最闪光的亮点在于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而上述理解是笔者阅读该则语录后的最强烈感受。
编辑短评: 这是作者在教学《论语》之后获得的一点思考,由一句话入手,开掘很深,如果
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那么这堂课一定会比较深刻,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