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野蜂飞舞》与《蝴蝶》中的联觉反应
摘要:从音乐形态的存在这一角度切入,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存在及其美的存在。在《野蜂飞舞》、《蝴蝶》两首标题音乐作品中,不同的音乐形式要素、组织手段构成了不同的音响形态,这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同的心理状态,在作品的听觉感受及“联觉”的相继作用下,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美。
关键词:野蜂飞舞 蝴蝶 音响形态 联觉 形式美
一、《野蜂飞舞》与《蝴蝶》简介
作为标题性钢琴曲,作品的标题是为音乐中的一种限定性的非音乐因素首先就给我们的情感体验给予了暗示作用,为审美主体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提供了联想的依据。根据作品的标题,我们大致能理解两者所要表现的东西。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的《野蜂飞舞》(原是管弦乐作品,这里是改编后的的钢琴作品)描绘的是关于野蜂飞舞时的声音情况;而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的钢琴抒情曲《蝴蝶》则应该表现的是蝴蝶飞行的姿态。
二、联觉反应在两曲中的体现
从作品的织体来看,《野蜂飞舞》通篇都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半音阶式进行,这是其旋律的主要构成方式。音域大多在中高音区,辅之部分低音,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并且伴随有突强。从实际音响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试图利用拟声的手段来还原野蜂飞舞时的状态,半音模拟振动,十六分音符意味振幅。音乐中不规则但有规律的音阶式旋律进行,给我们带来的是蜂飞行时不定但有序的状态——音高的变化造成野蜂忽上忽下的感觉、力度的变化则带来野蜂忽远忽近的感受,从音乐中,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一大野蜂突然出现在我们身边。
《蝴蝶》在音响模拟的程度上比起《野蜂飞舞》要显得弱些,其更大程度上营造的是一种视觉感触。概括一下该曲的特点:4/4拍;f小调;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在高低音区之间交替使用;八分附点的节奏动机贯穿全曲;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变化音的出现;大规模的使用连音线。4/4拍给人以四平八稳的感觉,小调则意喻幽雅,旋律中的动机——附点表现蝴蝶翅膀振动的状态,而3拍十六分音符进行则描绘出飞行时状态,速度、力度的变化代表了飞行时的自由。低音区的各种分解和弦为旋律渲染出多彩的背景。我们可以想象:一片旷野,蝴蝶懒散地扇动着大翅膀,在空中不定的飘逸,而且是轻盈、无拘束的——时而远时而近、时而上时而下。蝴蝶组合
我们来对比一下,二者在使用音乐要素及组织手段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首先《野蜂飞舞》,节奏节拍结构简单,乐音时长短,音高与力度变化趋缓,速度无明显的变化。《蝴蝶》的节奏节拍结构比较多样,连音线多,音高、力度、速度常变。可以说,《野蜂飞舞》主要是从音响的角度来达到其美学追求的。这种音乐的模仿完全处于事物的形态或外表特征的范围,其含义当然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作曲家要想利用音乐来对现实中的音响进行模仿,他就必须明确地扑捉住现实中的音响的主要的、明显的外部特征,用组织的乐音来塑造音乐形象,使音乐的听觉形象趋于生动并富有现实的生活感。
这里,作品的美学追求就是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的,它的本质并不是对这种运动状态的模拟,而是把这种运动状态给予人的感觉和感情体验,通过音响象征性地表现出来,进而获取听与视之间的联觉,最终完成由声至图、由无形至有形的表现过程。
《蝴蝶》主要是运用了音乐的象征作用来实现其美学追求的,作曲家创造出具有特殊音响效果的音乐来暗示出他所要描绘的客观形象。作品充分利用了音乐的联觉,突破了对事物的一般经验的感受,构建出崭新的审美意境,进行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大大扩充审美感受中的直觉意义,使得想象具备更丰富的内容。作曲家在音乐的表现上,借音强的变化来象征某种动态的过程或空间距离的作用;借旋律线的起伏暗示物体运动的起伏;借节奏的快慢造成
心理的松弛与紧张;借和声、调式调性营造彩感受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说法,音乐与客观形象之间有一种同构对应的关系,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完全体现在外部的运动形态方面。当这种运动形态通过音响体现出来时,就只能是象征性的了。的确,人们常常会用视觉的属性如尺寸(大小)、彩(浓淡)、度(亮暗)、位置(高低)以及触觉的属性(粗糙与光滑、尖锐与圆润)来表示各种声音的特性。如此以来,音乐作品的象征作用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了。
总的来看两首作品的表现过程:《野蜂飞舞》通过“音”至“声”,再从“声”到“形”(作曲家首先把音乐组织模拟出具有野蜂飞舞的音响特征,然后利用这种音响来使人联觉出现实中的野蜂);《蝴蝶》则是由“音”至“心”,再从“心”到“形”(作曲家不是描绘蝴蝶飞行时的听觉感受,而是直接使用音乐造成心理的反应,再在这种心理反应的基础上实现对蝴蝶飞行的联觉)。二者利用音乐的不同手法来使我们获得某种经验的认同,并造成由“音形”——“物形”的联觉。最终完成由“声”至“图”、由“无形”至“有形”的审美过程。其原因,主要是作品扣住了“运动”这个关键,这一关键特质使得音乐能以“物形”的外在特点来集中体现潜在精神内涵的本质,给予我们准确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所以,作曲家正是有意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模拟客观现象,然后获得一种气氛的渲染,从而造成一种能够感染听众的情绪气氛。无论是作为
一个欣赏者或者演奏者来说,如果能够知道音乐只有那些具有直接对应关系的音响,联觉才是起作用的这一特点,在欣赏过程中,也就能对这类音乐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音乐作品基本音乐形态的审美比较体会。也因为音乐语汇的抽象性,使得其表现形态也往往具有很强的简约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只有在清楚地了解其语汇特点、功能作用以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后,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才能使音乐实现其表情作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更多发现音乐作品的美及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著:《音乐史论问题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著,吴佩华译,《我的音乐生活》,[m],音
乐出版社.1962
[3] 钱仁康等著.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 (美)迈尔(meyerl.b.)著,《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何乾三译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 张前 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沈希 回族 1990.5 籍贯:河南信阳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学专业 研究方向:键盘演奏艺术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