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艺研究
/仁者0的自得与落拓*
)))论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贺仲明
内容提要孙犁的文学创作体现着作者复杂而深刻的文化世界)))/仁者0的世界。他的家庭出身、生活和文化经历等,造就了他的文化品格,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在/0前的创作是处于/仁者0的常态,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在艺术风格、审美特上,都体现出这一文化特征。/0对孙犁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他的/仁者0特征呈现出变异和扭曲,并有所缺失,但核心始终未变。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折射出时代政治文化的嬗变轨迹。
关键词仁者文化抗战/0
/仁0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的核心精神是/爱人0,但其表现并非单一,在不同情境下它可能呈现复杂的样式。*
一般而言,平和是/仁者0世界观的基本特征,他以爱人之心观照世界,眼中的世界是充满着理想主义彩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往往会以对爱和善的寻觅和歌赞来传达他的理想之声,彩也往往是积极欢快的)))这是/仁者0的常态,它是在正常社会情态下外部环境与内心世界和谐的结果。
当外在环境有了改变,/仁者0的心态表现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异。尤其是在严酷的时代,/仁者0内心理想世界就需要承受残酷现实的考验,当现实中的丑恶超过了他内心所能承受的限度,他的心态可能会发生畸变)))最可能的表现是他会以极端的方式否定甚至怨怼现实,以之缓解他由于现实与理想间的巨大反差而造成的强烈心灵失落。这是/仁者0在特殊情境下的一种变态。
孙犁的创作就呈现出/仁者0两种情态的合一。他的创作以/0为界线分为风格迥异的两个阶段,他早期以对美和善的歌赞闻名,晚年却以现实激愤和沉湎于往事引人注目。/仁者0在不同情境下的常态和变态形式,共同构成着其/仁者0创作的基本精神,也明确地对应着孙犁的两种心灵和现实处境:一种是/自得0,另一种则是/落拓0。
孙犁/仁者0心态的形成,与他的家庭出身、成长期的文化背景以及人生经历,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关联。
*江苏省/十五0社科课题(J3)034)。
孙犁出身于普通温饱型农家,他的家庭是平常但又温暖的。对他性格影响最大的母亲善良和蔼,是贤淑和善的传统女性,他的父亲也温厚勤劳,儒雅谦和,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良好品德。孙犁小时候瘦弱的身体和兄弟姊妹的不幸夭折,使他承受了更多的父爱和母爱,也更多体会了人与人关系的温馨亲和。同时,母亲的笃信佛教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习惯于以仁爱之心去看待世界和人生¹。从外部环境来讲,他生活在中国的北方农村,这里有着明净的自然风光和单纯质朴的文化情境,传统文化像阳光一样深沉而自然地洒在这片土地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尤其是因为身体的孱弱和性格内向等原因,孙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多与淳朴烂漫的农村女孩子交往(在他记忆的童年生活中,只有友善的女性童伴,而几乎没有男性伴侣),其中充满的友善静谧,不同于男性游戏的躁动粗俗,更增加了他对生命中美丽善良的敏感和珍重。这种缺少痛苦和磨难的生活,使孙犁感受到的人生主要是生活的平和面,也使他主要承受着爱和多情的世界。他在被人爱的环境中长大,也养成了爱人、以淳朴的人道主义视野去看待人生的基本思想)))这,成就了他作为一个/仁者0的重要思想基础。
所以,早年孙犁的个性是温柔而又平和的,他喜欢静谧的生活方式,留恋美丽温馨的女性。在外面工作和生活不顺利时,他也保持了平和的心态,他依然买他的书,读他的报,最多不过是赶快飞回自己甜蜜温馨的家,在父母亲的羽翼和妻子的温暖中躲避人生的风雨º。
温柔平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沉溺于爱与温情中不能自拔,不能面对现实苦难的/柔弱0,一种是虽有柔性却不乏刚强的/柔韧0。孙犁的情况显然属于后者,而造成他韧性性格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内心坚强的仁
者之心)))他以对爱和善良的执著来抗击现实中的丑恶和苦难,以坚韧的理想主义方式去理解、去面对现实中的困境。所以,当抗战的风云使他走上了艰苦的革命之路,至后来孤身一人来到了解放区,生活虽然很严酷,但他的个性依然未改,始终是保持着一种/赤子之心0»去感受生活,尽量从光明面去看待与接受生活的艰难,去发现平淡和痛苦中的美丽与善良。这种方式,既支撑了他对美和理想的信心,也帮助他度过了严酷的战争岁月。
而且,这时候,对于性格内向却又热爱文学的孙犁来说,文学创作也成了他精神力量的一种支撑,是他维护内心世界的宁静,辅助他以仁者心灵抗拒外部世界压力的一种武器)))多年以后,他曾这样看待创作在他生命中的位置:/其实,写作本身,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最有效的消遣。我常常在感到寂寞、痛苦、空虚的时刻进行写作。,,新写出来的文字,对我是一种安慰、同情和补充。,,在创作中,我倾诉了心中的郁积,倾注了真诚的感情,说出了真心的话。在过去的漫长的岁月中,烽火遍地,严寒酷暑,缺吃少穿,跋涉攀登之时,创作都曾给我以帮助、鼓励、信心和动力。0¼
这种生活态度和创作观,很自然地使他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他/仁者0心灵的外化,成为他仁爱之心的外在投射。
孙犁早期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对于美与善的极度张扬和对于丑恶的有意忽略。在他的小说世界中,美丽动人的荷花淀自然风情固然极富于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但更令人感动的还是他笔下生活的纯美和
纯善)))虽然由于生活经历等原因,孙犁的早期作品多是描写战争生活的,但他却以极端的方式拒绝了丑和恶进入他的世界,使他笔下的世界成为一片爱、美、善的净土。
孙犁笔下的战争与当时其他作家笔下的战争完全不同,在这里,没有正面的丑恶和真实惨烈的血腥的战争场面描绘,只有善良和可歌可泣的人们对善和美的卫护,只有温情和爱的流露。即使是写惨烈的悲剧,写英雄的死亡,也都富有美和圣洁的彩,并且回避了对悲剧场景的直接再现。战争,在孙犁的笔下,具有的也更是美和善的意义:根据地军民抗击日本军队,是善对恶的反抗,是美对丑的抗争。日本军队,也已不是单纯政治意义上的敌人,他们代表着生活中的丑和恶,是美和善的摧残者和敌对者。
与这种对战争的美和善的视野相一致,孙犁在¹
º
»
¼孙犁:5答吴泰昌问6,5澹定集6,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9 ~10页。
见孙犁5文学和生活的路6,5孙犁文集6第6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参见郭志刚、章无忌5孙犁传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5关于3铁木前传4的通信6,载5孙犁研究专集6,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152页。
题材选择和素材处理上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他在题材选择上显然偏爱平和与美善。可以说,他在解放前创作中之所以要在战争中去努力寻美和善,是因为在战争时期他除了写战争别无其他选择,所以,到了50年代,他有了题材选择的相对自由,就毫不犹豫地进入到更适合他的/仁者0文化、也是他/仁者0之心敏感到的/道德0和/人情0范畴。在5铁木前传6、5风云初记6等作品中,他避开了当时流行的政治问题题材,从人情美的角度,展开了对革命时代真诚人情和爱情问题的思索,表达了对爱和美的伦理世界的深切关注。
在素材处理上也是一样,正如孙犁自己所说的: /我想写的,只是那些我认为可爱的人。0¹为此,他在创作中对生活素材作了独特的处理)))就是将生活原型中不如意的、甚至是令他痛苦的事予以美化,使它们变得美好而乐观。例如,历来被作为美与善的赞歌的5山地回忆6,其故事原型其实是一个与小说故事完全不同的,只有怨艾而没有友爱,只有争吵而没有和解的事件,但作者在写作时对它进行了大的改造,他淘洗了生活本身所存在的缺陷,赋予它以真诚的/爱人0和歌赞之心。另一篇创作于1952年的作品5访旧6也是如此。作品的生活原型也是一件曾令作者尴尬和伤感的事件,甚至他还在其中深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淡漠,但他仍然把它写得美善动人。只是在事过境迁的80年代,他才在一篇名为53善室纪年4摘抄6的散文中写下了这一悲剧的真实原型º)))所以,孙犁的早期文学世界,完全可以看做是作者/仁者0心灵对生活的一次再造,是他维护心中美和爱的理想的一种方式。
此外,孙犁的/仁者0之心,还体现在他笔下众多优美而充满温情的女性形象上。孙犁曾谈过给他创作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他的母亲和妻子两位女性,他也从不讳言他对女性的偏爱:/我认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0»显然,他之爱写美善的女性,是因为女性更适应、也更能体现他内心的情感和文化世界)))较之男性的嗜强和尚勇,女性的柔弱和好静显然更适合孙犁的/仁心0,更适合他逃避现实、以文学来维持自己的/仁者0之梦。所以,孙犁几乎是将他全部的仁爱之心寄予了他笔下的无数美好的女性,她们温柔又善良,既柔情似水又美丽动人,构成了对残酷战争的抗拒与对比,也是孙犁以柔弱心灵抗击现实、卫护自我的最佳伴侣。
在这里,我们要对一种认为孙犁的创作风格是源于他的性格谨慎和畏避现实的观点提出异议。我们认为,孙犁的创作风格,包括他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对美善的讴歌,对丑恶的回避,并非出于其他外在原因,而是缘于他以/仁0为中心的内心文化世界的外化。因为在他的创作中,虽然回避了现实矛盾,但与此同时,他也并未去刻意经营主流话语的题材,相反,他的创作基本上是围绕着/人性0和/人情0进行的)))而众所周知,这一主题在解放区与50年代文学中是绝对不合时宜的,是处于/边缘0位置的。并且,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因为题材和审美选择,还受到过打击和批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可以看出,孙犁在对待创作上,是严谨而倔强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创作原则和立场,坚持自己的真实的文化世界。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爱国精神勃发,民族的独立自强精神表现得最充分的时期。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
民族热情和高昂向上的时代风貌,与孙犁的理想世界有着一定的契合,是对于他/仁者0心灵的一种维护与激励。或者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孙犁的/仁者0心灵与现实间总体上是具有着一致和和谐的,/自得0是他心理世界的基本状态。所以,孙犁曾多次表达过他一生最好的时节是抗战时期。他说过:/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0¼并且把自己的创作与抗日战争紧密地联系起来:/人们常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作家。时代一变,一切都变。我的创作时代,可以说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0½显然,孙犁的战争题材创作是他心灵世界的真实流露,是孙犁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和谐之中的自然产物。
但是,我们并不排除现实环境给予孙犁心灵上的压力和对他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战争毕
¹
º
»
¼
½5文虑)))文事琐谈之一6,5光明日报61991年10月12日。
5文学和生活的路6,5孙犁文集6第6卷。
5孙犁文集#自序6。
5陋巷集#3善室纪年4摘抄6,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关于3山地回忆4的回忆6,5孙犁文集6第6卷。
竟是战争,它与/仁者0世界的反差和裂隙还是很大的,孙犁的/自得0其实是有限的,是脆弱、艰难的/自得0。孙犁在如此残酷的战争(还有政治)生活中,面临着严酷现实的压力、主流文坛的冷落,能够维持这样一种/仁者0的心态进行创作,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需要作者内心坚韧的信念来支持,需要作者强迫自己作一个/瞎子0和/聋子0,尽力回避掉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丑与恶的刺激)))因为它们是如此之强大,逼迫着你的良心去表现它去揭露它去批判它。所以,孙犁的美善世界的营造是需要作者以内心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的,作者在进行他的寻梦之旅时内心肯定也是充满了压抑与不宁静。
这种内心的不宁静,尽管作者不愿意表现,但在给好友的信中,他还是有所披露。这些通信,真实地展示了孙犁为了他的文化理想内心付出的高昂代价:/从去年回来,我的精神很不好。检讨它的原因,主要是自己不振作,好思虑,,关于创作,说是苦闷,也不尽然。这主要是不知怎么自己有这么一种定见了:我没有希望。原因是生活和斗争都太空虚。0¹在晚年的自传体作品中,他对自己的这种心境更有明确的
表露:/这是一种心病,由长期精神压抑而成,主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0º所以,50年代中期,孙犁患上严重的精神衰弱,中断了自己的创作,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与作者长期对自己内心的压抑有着直接而必然的联系。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满怀着爱心的/仁者0在经受了太多苦难的拷击之后心灵的崩溃。
/0之后的孙犁创作,以浓烈的怀旧情绪和充满激愤的对现实的批评,呈现出与前期主题和审美风格完全不同的巨大创作变化)))这一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我们很难把它同解放前的那位美和善的歌赞者等同起来。
导致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异。因为,如果我们说战争时期的现实世界已经构成了对他的/仁者0心灵的紧张和伤害的话,那么,他在解放后所经历的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0,更构成了他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在战争时期支撑孙犁理想世界大厦的民族精神和正义感已经失去,相反,/0所拥有的只是背叛、谄媚、压迫和欺凌,只有人性中丑恶的爆发和演示。
对于孙犁这样一个敏感的、以寻求与歌赞美和善为人生宗旨的作家来说,/0更是一个灭绝人寰的极大悲剧,是对他心灵的美和善理想的极大摧残。所以,在他初次遭遇到这种丑恶和心灵的凌辱的时候,他
曾以死抗争:/我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当天夜里,触电自杀,未遂。0»而/0还给予他一个更大的打击,那就是:他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失去了借助文学为心灵慰藉、维护自我尊严的可能性: /只有动乱的十年,我才彻底失去了这一消遣(指文学,引者按)的可能,所以我多次轻生欲死。0¼/0的遭遇,使孙犁的心灵发生着巨变,使他完全丧失了对于现实世界的信心。这一变化,用孙犁自己的话来表示,就是:/这场-大革命.,迫使我在无数事实面前,摒弃了只信人性善的偏颇,兼信了性恶论,,0½同时,也使他感觉到了自己以往历史的真相:/我们的一生,这样短暂,却充满了风雨、冰雹、雷电,经历了哀伤、凄楚、挣扎,看到了那么多的卑鄙、无耻和丑恶,可这是一场无可奈何的人生大梦,它的觉醒,常常在冥目临终之时。0¾并使孙犁几乎完全丧失了写作小说的信心:/这种东西(虚伪和罪恶)太多了,它们排挤、压抑,直至销毁我头脑中固有的,真善美的思想和感情。,,它受的伤太重了,它要休养生息,它要重新思考,它要观察气候,它要审视周围。,,假如我把这些感受写成小说,那将是另一种面貌,另一种风格。我不愿意改变我原来的风格,因此,我暂时决定不写小说。0¿
/0中的遭遇,深深地影响了/0后孙犁的心境与创作。在相当长时间内,他放弃了以往视若生命的小说创作,所写的其他作品,也再没有了往昔的对爱和美的歌赞,替代的是对往昔生活的感伤
¹
º
»
¼
½
¾
¿5秀露集6,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4~15页。
5如梦集6,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2~53页。
5曲终集6,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孙犁:5答吴泰昌问6,5澹定集6,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9 ~10页。
5芸斋小说#言戒6,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5如梦集6,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2~53页。
5给田间的两封信6(1946年4月10日),5无为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追忆,对/0经历的惨痛回顾。而且,他的心境不再如昔日一样平和宁静,而是多了许多不如意,他以愤世的态度抨击现实,针砭时弊,显得落寞而孤独。
但是,透过孙犁创作的外表,我们发现,虽然强烈的变异蕴藏其中,但其内在文化精神与前期还是存在着一致性。无论是现实批判,还是感伤的怀旧,其背后都灌注着他一贯的/仁者0文化精神。
11感伤中的美善追怀
怀旧之作占据了孙犁新时期创作的大部分。在这些回忆中,感伤又占据了相当的内容。在追忆昔日(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美好生活时,他深深地感慨其不可复返,在回顾/0时,他更着意于人性的变异,慨叹丑恶对美的摧残。
然而,孙犁却并未/看破红尘0,在他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娓娓叙述中,蕴涵着的是对纯朴和美好人性的留恋和追怀,是希望的重新萌生。在他的批判和叹惋中,所表达的也并非是绝望,而是蕴藏着对被异化前的真诚人性的怀念和肯定。这种心态,正反映了他爱心的依在,仁心的未移。
如5芸斋小说6中许多对往昔友情的回忆,充满感情和力度,虽然作品的情调消沉了些,但却是真诚和纯洁的颂歌。作品中许多不避嫌疑的对过去爱情故事的追忆,更是以纯洁和美为内核的心的话语)))其实,在作者的笔下,爱的外在形式已经退居到次要位置了,它所突出表现出来的是爱的真情依旧,是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真诚。
在他对从维熙5大墙下的红玉兰6的评论中明确地体现出这一思想倾向。文章中,他在肯定作品揭示了历史沉重的同时,又对作品的悲剧结局提出了批评:/但是,你的终篇,却是一个悲剧。我看到最后,心情很沉重。我不反对写悲剧结局,其实,这篇作品完全可以跳出这个悲剧结局。也许这个写法,更符合当时的现实和要求。我想,就是当时,也完全可以叫善与美的力量,当场击败那邪恶的力量的。0¹这一批评,反映了孙犁未曾泯灭的仁者之心,显示出他怀旧作品中共同的心态特征:虽然在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丑恶后,孙犁在自己的创作中已经鼓不起为美和善唱赞歌的勇气了,但在内心中,他依然努力保持着对美和善的希望。
所以,孙犁理想的文学世界是始终未变的:/理想就是美,就是美化人生,充实人生,完善人生,是艺术的生机和结果。0º
21愤世嫉俗中爱的执著
除了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追忆,孙犁的新时期文学作品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激烈批判,似乎什么都成了他批判的对象,他对什么都看不习惯。
这种批判,在表面上,好像与他以往的回避丑恶,寻美和善的/仁0的文学思想有冲突处,其实,这二者虽然表现不同,但内在实质上却有一定的共同性。他曾经寻美、描绘美,是缘于他心中对美的信心;现在,他失去了这种信心,但却依然存有一种期盼。只是这种期盼与现实之间具有着难以弥合的距
离,使它不表现为以往的寻求和赞美的方式,而是表现为以愤激和批评这些似乎有些扭曲和变形的方式)))但正是在这扭曲和变形里,表现了孙犁内心/仁0心的顽强和深厚,也显示了其表现上的多样性)))正如他对他所钟爱的小说形式和散文间有不同的写作原则一样,他不愿意/玷污0他的小说,不愿意在小说中写丑和恶,但在散文中却时有对现实丑恶的描摹和抨击,他对美和善的态度也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歌赞和追忆,也有寻之不得后的怨愤和恼怒。
所以,对于自己的这类/愤世0之作,孙犁曾表达过这样的认识:/凡是愤世嫉俗之作,都是因为作者对现实感情过深产生的。0»他的这些作品,是他感于时弊、发之于心的真诚之作,是他真诚/仁心0的真实展露。)))他不像许多老年人一样,年龄大了便变得圆滑起来,他始终是那么旗帜鲜明,爱憎分明,涌现着一股强烈的仁者之气和入世精神。
事实上,他的批判现实,主要是针砭现实文学中美和善的失落,是为了促进文学褒扬美善的功能。他强调:/文学艺术,除去给人以美的感受外,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教育手段,即为了加强和发展人类的道德观念而存在。文学作品不只反映现实,还要改善人类的道德观念,发扬一种理想。0¼并在批评现实文学工作者责任心不足的同时,重新评价了/文以
¹
º
»
人间遂宁¼5人道主义#创作#流派)))作家孙犁答问6,5文汇月刊61981年2月号。
5耕堂读书记(一)6,5孙犁文集6第7卷。
5风烛庵文学杂记6,5无为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孙犁:5关于3大墙下的红玉兰4的通信6,5孙犁研究专集6,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载道0的文学思想,认为它能/给人以高尚的熏陶0¹,提出了对文学的人生观意义和对作家的创作责任感的道德要求:/写作是一种庄严真诚的事业,是有影响的工作。黑字印在白纸上,对生活和人民,对于历史和将来,都要采取负责的态度。0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正是他对美和善渴求太强烈的表现。
仁者的本质仍在,但是,变化还是令人触目地存在着。或者说,严酷的时代经历给孙犁仁心造成的损伤,使他的心灵和创作世界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异。他的感伤,他的沉郁,以及他的激愤,尽管本质未变,但是,与他早期恬静而优美的美善赞歌相比,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察见这颗仁者之心受到了多么大的创伤)))就像一只受了重伤的天鹅,尽管它依然保持着对歌声的渴望,但它再也唱不出那清澈激越的歌声了。
而且,它还影响了孙犁的现实态度和理性精神,使他的现实批判之声表现出不够冷静和理智之处。比如,在对待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新生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上,虽然他的许多批评是中肯和精当的,但他对新事物的全盘否定,却又显示出一种远见的缺乏。如他对那些表现自我的诗歌的评价:/这种诗,以其短促、繁乱,凄厉的节拍,造成一种于时代、于国家都非常不祥的声调。读着这种貌似-革新.的诗,我常常想到:这不是那十年动乱期间一种流行音调的变奏和翻版吗?从神化他人,转而为神化自我,,实际上这是一个连贯的,基于自私观念的,丧失良知的,游离于现实和人民众之外的,带有悲剧性质的幻灭过程。0»显然,对往昔苦难的巨大心理恐惧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是造成孙犁上述偏激和狭隘的重要原因。这是灾难历史对于平和仁心的内在伤害。
这一切,都显示了时代对孙犁心灵的扭曲和变异,使他的/仁心0以畸异而尴尬的形态表现出来)))对于一个/仁者0来说,这是一种无奈的方式,一种扭曲的方式,它体现着创作者内心的沉重,体现着昔日苦难给予作者的心灵创伤,也折射着时代文化的某些嬗变。孙犁的新时期创作,体现的是一个在现实中深感/落拓0的/仁者0,在对美和善寻而不可得之后峻急和怨愤的复杂心态。
孙犁的/仁心0,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产物,它是崇尚平静,厌倦躁动的。然而,孙犁的生活时代与他的/仁心0世界却是很不协调的。他一生经历的两件大事:抗日战争和/0,与/仁心0所需要的平静都构成着某种对立,尤其是/0,更是对/仁心0的极大摧残。所以说,他晚年的/落拓0,是其更根本也更内在的精神处境,而早年的/自得0,则多少显得有些勉强和外在)))透视
孙犁的心灵和创作世界,其中虽也不无喜悦与欢快,留下的却更多是落寞与悲哀。他的悲哀不是个人的悲哀,而是时代的悲哀,一种文化的悲哀。
(本文作者:贺仲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宗超
¹
º
»5读柳荫诗作记6,5尺泽集6,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
5孙犁文集6第4卷,第384页。
5孙犁文集6第5卷,第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