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pgone被封杀
一、选择题
1.(2018·开封三模)1867年,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畬曾说过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据此可知徐继畬( D )
A.倡导君民共治    D.赞同西方教育
C.主张民主革命    D.关注美国制度
【解析】 材料1867年”“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中可以看出,此时徐继开始关注美国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A、C两项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而徐继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教育的态度,故B项排除。
2(2019·武汉四月调研)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总体肯定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同时指责其坚守中体西用,让中国丧失政治变革的良机;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由早期的两点论转为全盘否
定,将曾国藩说成汉奸刽子手;80年代,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观点成为学界主流。据此可知( D )
A.历史事件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B.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
C.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D.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
【解析】 根据材料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总体肯……同时指责……;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全盘否定;80年代,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期,历史学家对洋务运动做出了不同的认识,这表明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故D项正确;历史人物评价不是不能定论,只是评价的标准不同,故A项错误;历史真相的反映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故B项错误;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
3(2019·河南六市)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B )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C.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解析】 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这一转变适应了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B项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C项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
4下面表格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D )
学堂种类
出身
第一级
分科大学(含通儒院)
进士歌曲爸爸妈妈
第二级
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
举人
第三级
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
贡生(优、拔、岁等)
第四级
高等小学堂
廪生、增生、附生
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    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C.清朝教育学制的重大改变    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
【解析】 清末学堂奖励出身可见,进士、举人和贡生都与科举制度考试有关,说明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较大,D项正确;科举考试内容并没有变化,A项错误;儒家思想依然占有主导地位,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吾与足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C )
A.强烈的救亡意识    B.自觉的创新意识
C.勇敢的担当意识    D.明确的民主意识
【解析】 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均是维新派的代表,从材料信息来看,他们为改变国
家、民族的命运,勇于承担,敢于牺牲,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救亡”“创新民主意识,排除A、B、D三项。
6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D )
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    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的形势
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
法证先锋4演员表介绍
【解析】 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不是辛亥革命前,也不是民国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材料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并未涉及民主共和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梁启超敦促政府改变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反映了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张,意在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故D项正确。故选D项。
7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
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D )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历史事实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历史叙述含有作者的主观因素
【解析】 经研究确定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而康有为则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这说明康有为的叙述含有自己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不一定就低,故A项说法错误;历史上事实的重构靠的是历史研究,而不是逻辑思辨,故B项错误;历史的复原需要多方面印证,不是简单的结合不同类型史料所能得出的,故C项错误。
8(2019·湖南百万大联考)考虑到短期难以弥合的权力真空将会导致中国出现山崩地裂的
危险,康有为主张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先建立立法、行政、司法并峙,各有专属,相辅而行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再缓慢进入共和政体。据此可知,康有为( C )
A.希望以改良途径使君主成为虚君
B.反对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根基
C.力图实现向近代社会的平稳过渡
D.不遗余力地为清廷摇旗呐喊
【解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体现出康有为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循序渐进地改良中国社会,故C项正确;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仍拥有较大的权力,故A项错误;B、D两项属于错误解读,与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不符,故排除。
9汪鸾翔先生创作于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识器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 )
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解析】 无问西东钞票歌词是指对于先进文化均要继承、发展,不要区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外来文化,体现出一种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故答案为A项。无问西东主要是指一种文化态度,排除B、D两项;无问西东不仅体现西学东渐,还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排除C项。
10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大话西游背景音乐……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C )
A.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
C.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D.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等信
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以戏曲容易被民众接受的特点,进行启蒙教化,应对国势危急的形势即以求救亡图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陈独秀的主张是为了适应革命思潮,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15年,排除D项。
11(2019·蚌埠三模)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传统一言以蔽之,其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C )
A.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
B.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问题
C.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
D.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
【解析】 根据材料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
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故选择C项,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抉择,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思想,故排除D项。
12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 A )
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蔡明老公【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可见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而不是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的体现,同时又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多元化的探索,而是强调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作为政府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在一次向参议院宣布政见的演说中,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不应限制女子所享权利。受传统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的禁锢,男女同校在高等小学即无法实行,在大学更是不允许。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努力打破男女不同校惯例,在他的推动下,1920年春北大即准予9名女生入校旁听,自秋季起则开始正式招收女生。蔡元培还大力主张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1922年10月间,他就曾抗议北洋政府颁布的《治安警察条例》剥夺女子参政权,但未有结果。
——摘编自赖朝霞《蔡元培与中
国近代女权运动》(《文史知识》2004年第8期)
材料二 美国社会中早就形成阻止妇女参政的顽固传统,政党大佬们长期以来反对赋予妇女选举权。1897年,科罗拉多成为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州,到1914年,西部12个州也先后实行了类似改革。意识到改革的不可避免,国家层面的政党领袖开始改变立场,共和
党在1916年的总统选举中支持赋予妇女选举权。随着一战期间从事工商业的妇女人数猛增,妇女地位和作用无法否认,改革变得不可抗拒且势在必行。1919年,国会批准了妇女选举权修正案,1920年8月,第19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