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城》中的三重世界
一、“世内世界”与“世外世界”
曹文轩说:“与其将文学当成杠杆、火炬、去轰毁一个世界,倒不如将文学当成驿站、港湾锚地去构筑一个世界。”沈从文曾在自传中写道:“我自1922年离开湘西,来到都市已六十四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我不惯都市生活,苦苦思念我的家乡。……尤其是那些同我生活在一起二十年的人们,他们素朴、单纯、和平、正直,我对他们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面对无法解决的身份矛盾,沈從文选择回到故土的文化—湘西世界中去寻家园。于沈从文而言,家乡湘西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意义,而是他精神的“原乡”,是他对理想和现实矛盾的投射和反映之地。
沈从文不是奔波的时代呐喊者,当然,他也没有躲进只关注自己心灵的小屋,而是选择从文化角度展现生命的美好与力度,在刚柔相济的生活中,到生命的纯粹、真诚。沈从文的作品看似与大时代局势无关,却与人类社会的理想构建、人与人之间的本真情感、纯真的人生形式相关。他的湘西世界是中国的、乡土的,也是人类的、永恒的生命形式的企盼。他在纷繁的现实世界中用自己的选择思考生命、思考现实。
二、“翠翠世界”—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一〕“优美与自然的世界”:清水出芙蓉,景语皆情语
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的形式”。
《边城》塑造的“世外”湘西世界,在环境塑造上,首先以一种宁静、安宁的环境描写塑造了一个“天然去雕饰”、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在开篇:“小溪流下去,绕山小岨流……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一山、一水、一船,《边城》用一种看似平和的表达描写边城淡淡的风景,凝练简短的文字清清淡淡,却似水墨画般清晰入目,文字优美,语言如诗,不用浮华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修辞,“溪水”“山峦”“茶峒”等简而自然地书写了美丽故事发生的背景。与其他乡间小说的景物描写不同,《边城》采用最简单的、无修辞手法的语句,描绘湖滨的四季风光,游鱼竹林、春日桃花、夏日花衣、秋冬瓦房,让读者读来心境冲淡平和,更有一种置身于茶峒,脚踏溪水,鼻嗅花香的
亲身感,正如沈从文自身所述“自然”之中不失“优美”。汪曾祺曾谈及《边城》之感:“读后的感觉便是小城的生活不像城市里那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有的只是静谧与温馨。”
〔二〕“健康”的世界
1.花苞初放:温柔甜美的启蒙
《边城》中最让人动容的便是翠翠的爱情之花的萌芽,翠翠的内心从最初的单纯到遇见爱情的害怕、害羞、确认、满足,这一心理变化过程是翠翠这个人物尤为特殊之处,就像一朵花苞,第一次遇见爱情的翠翠就像第一次感受春露的垂临,娇羞欲滴,初待开放。
翠翠在初见老二的时候,那场“掌灯误会”朦胧又单纯,翠翠等祖父着急时那句轻轻的“悖时砍脑壳的”“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看似粗鲁的话却表达着未经世事的女孩儿单独面对异性时的内心惊慌,这种温柔又懵懂的爱情之花萌芽让翠翠第一次单独地撇去依赖的祖父而有了自己的“小秘密”。这时候的翠翠心里装下了另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下,开始有了一位女性的特征与想法,开始关心渡客的“新嫁娘”,让爷爷为自己唱“娘送女”。此阶段的翠翠,不仅有对于爱情的懵懂的美好向往,更在心中生出了复杂的情绪—不安和忐忑。
兄弟情义歌词
这种懵懂是不可捉摸的,翠翠开始编织她爱情的花环,开始体验那少女春情初梦,比方说爷爷在给她讲完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后,翠翠做了一个美好的梦,梦见自己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却又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痛苦、寂寞之上又多上了一层不安、烦乱与忐忑,直到后来爷爷给翠翠讲了夜晚听歌的过程,翠翠从歌词里明白了傩送对自己的情意,文章到最后才写到翠翠又梦到自己摘了把虎耳草。
2.梦花陨落:美爱曲折后的渴求
翠翠是一个遗腹子,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尽管她看起来“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但在渡船上与团总女儿的比照,让她看到了自己在身份地位、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劣势,翠翠也开始转变。在顺顺家的吊脚楼上,妇女们议论团总的女儿用碾坊做陪嫁与老二结亲之事时,翠翠心中“不免有点乱”,懵懂单纯的翠翠也明白在她与傩送之间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门当户对”这一古老的婚嫁观念在“团总的女儿”与“船总儿子”定亲一事上得到了最好的说明,这一点翠翠同样也意识到了,实际身份地位的差异在翠翠心上筑起了一道无形的自卑的城墙,更加丰富了翠翠的情感,在阻碍面前,她无法向傩送传达出自己明确的爱情信号,这种阻碍让翠翠面对傩送和祖父时“曲折”地说话,词不达意,而这种有时看起来十分幼稚的“气话”,实那么在为他们之间的情感悲剧埋下了隐患。
同时,此时翠翠不再简单纯粹地向往爱情,翠翠曾就自己的生存状态有过反思,她似乎曾想摆脱那条渡船。她的心境渐渐地不像童稚时期那样无忧无虑,反而常常会没由来地感到凄凉与寂寞,原来她“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而小说第八节写翠翠却唱歌戏咒了团总的女儿:“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派第一……”那种自然的生存状态的完美,在翠翠成长过程中渐渐显露出裂纹了。小说写到这里,翠翠的情感维度不断升级,翠翠因爱生妒,不再如往日般单纯澄明。
而小说在那个暴雨天里走向了高潮,在经历了祖父去世、爱情未知的变故下,翠翠好似一夜之间成熟起来,情爱两失的偶然也促使翠翠像一朵湘西世界的“昙花”从含苞待放到蓓蕾初开最终走向陨落。
〔三〕“不悖乎人性”的世界
1.“孤独”的塑造
沈从文在《邊城》中写道:“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描述的单纯寂寞里过去。”翠翠自幼父母双亡,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
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这种花季少女的懵懂,祖父不能懂,边城里也没有人能体会翠翠的感受,“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这种“凄凉”和孤独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悖人性”地丰富了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对于天保来说,天保喜欢翠翠,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漂泊到什么地方。
2.情义交织,聚散两难
读《边城》,感觉似茶峒的山风扑面而来,让人清新爽朗而又莫名伤感。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必定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世外桃源。在翠翠与天保和傩送三个人的关系中,天保和傩送几乎同时爱上翠翠,兄弟之情与爱情交织于间,成为兄弟俩相约为翠翠唱歌来争取翠翠的爱的直接原因,也成为翠翠爱情之花凋零的隐因。天保知道自己没
有希望时驾船下河,却死于非命。按照美好爱情的结局,原本三个人的情爱纠葛,天保的退出在事理上成全了原本就相爱的傩送和翠翠,但“义”与“爱”的矛盾交织却让天保之死变成最大的转折,傩送下河去天保的尸体而生死未卜,最后造成了他和翠翠的爱情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