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杨守敬、熊会貞《水经注疏·卷九·清水》:
(清水)又东,长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白鹿
山详前。会贞按:《寰宇记》称山与太行连接,则蔓延广矣。今五峪水出陵川县东南马武山,疑即长泉也。东南伏流,迳一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会贞按:《地形志》,北修武有郡戒,郡戒与邓形近,乃邓城之误。《卫辉府志》,邓城在辉县西南六十里,周九里,四门遗址尚存。朱此下有东南伏流四字,赵同,戴删。世亦谓之重泉水也,会贞按:《地形志》,北修武有重泉。《辉县志》,重泉在县西南六十里,山阳镇。又迳七贤祠东,会贞按:《元和志》《寰宇记》并云,七贤祠在获嘉县西北四十二里。《一统志》,在辉县西南六十里,今为竹林寺。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琊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会贞按:《魏志·嵇康传注》引《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内)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向子期向秀,字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会贞按:子期《思
旧赋》云,经山阳之旧居,见《晋书》本传,亦见《文选》。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会贞按:此一泉在庙南,正近竹林之地,盖即今之竹林泉。但竹林泉东南注小丹河,不注五峪水,盖水道改矣。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守敬按:《类聚》六十四、《御览》一百八十并引《述征记》:山阳县城东北二十里,魏中散大夫嵇
康园宅,今悉为邱墟,而父老犹谓嵇公竹林地,以时有遗竹也。《类聚》八十九、《御览》九百六十二、《事类赋注》二十四亦引,皆与此《注》不全同,盖郦氏钞变其词。又《元和志》,天门山在修武县西北三十七里,上有精舍,又有锻灶处,即嵇康所居也。盖谓此也。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昔司马懿征公孙渊,还,达白屋,守敬按:《晋书·宣帝纪》,景初二年,征公孙文懿,斩之,还次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东南流,迳隤城北,又东南,历泽注于陂。陂水东流,守敬按:前云清水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此作陂水,乃相应。谓之八光沟,而东流注于清水,谓之长清河。而东周永丰坞,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作坞。坞当在今辉县西南。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守敬按:《地形志》,北修武有丁公神、育河。《辉县
怀川之水·清水(二)
——
—自然地理之怀川(续九)和
(沁阳市覃怀文化研究所,河南沁阳454550)
摘要:水是一方水土文明的汁液。清水,作为怀川之水,不舍昼夜,淙淙流淌,忠实地言说着两岸的如
烟往事,以天地之心记载着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的某些情节或细节。清末学人杨守敬、熊会贞的《水经注疏·卷九·清水》,钩沉索引,旁征博求,以郦氏《水经注》为经线,把怀川清水两岸发生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赋予我们伟大民族在文明史上的文化意义。关键词:怀川;清水;自然地理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257(2019)04-0030-03
收稿日期:2019-05-10
作者简介:和村(1977—),女,河南沁阳人,沁阳市覃怀文化研究所工作人员,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焦作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
2019年12月N o.4Dec.2019
志》,丁公泉在县西五十里,东过兰桥,入卫河。次
东又得焦泉,守敬按:《辉县志》,焦泉在县西六十
里,灌田数十顷。《注》明云焦泉在丁公泉东,《县
志》既称丁公泉在县西五十里,若焦泉在县西六
十里,是在丁公泉之西矣。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
固右。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
深丈馀,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守敬按:《元和
志》,天门在共城县西五十里。明李濂记两山壁立
相距。《一统志》,天门山在辉县西北五十里,亦云
石门山。东五百余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
自平地。据《御览》引《水经注》,自平地东南入之
文,平得是平地之误。上当有自字。东南入,径至
天井,赵云:按《御览》四十五河北天门山,引《水
经注》曰:俗谓之百家岩,岩可容百家,故以为名。
山有石穴,状如门,才得通人,自平地东南入,便
至天井。与此文不同。直上三匹有余,扳蹑而升,
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笺》曰:一作
平东。四面崄绝,无由升陟矣。守敬按:上言自天
井扳蹑而升,盖从中空处,方可升,其四面崄绝,
则无由升也。上有比邱释僧训精舍。寺有十馀僧,
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杂树疏
挺,有一石泉,方丈余,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
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间,旧是隐者念一之所,
守敬按:苏辙《抱一颂》,真人告我,昼夜念一。今
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
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泉,守
敬按:《辉县志》,金沙、银沙二泉在县西五十里,
疑即鱼鲍等泉。但志谓二泉交汇于池,又谓奔流
里许,伏流入地,与《注》下文单川云云不合。梗河
参连,女宿相属。韦按:《隋·天文志》,梗河三星在
大角北。李云,女宿即须女四星,此盖谓鱼鲍、张
波、三渊之三泉,如梗河之参连,并焦泉为四,似
女宿之相属也。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
也。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宫于此,即《魏志》所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者也。守敬按:《魏志·三少帝纪》,嘉平六年,司马景王废帝,使者持
节送卫,营齐王宫于河内重门。城在共县故城西
北二十里。会贞按:《一统志》,在辉县西北。城南
有安阳陂,会贞按:《地形志》无重门城,而北修武
有安阳城,盖以重门城南有安阳陂,故亦有安阳
城之称。安阳陂近共县,当是孝昌中分南修武置北修武县,并割共城西境隶之。次东,又得卓水
陂,会贞按:《地形志》,共县有卓水陂。《辉县
志》,卓水泉在县西八里,平地涌出,潆纡数亩,亦
名筠溪。次东,有百门陂,朱作北门陂。赵云:按北
门陂即百门陂也。《地形志》,共县有柏门山、柏门
水。《金·地理志》,苏门有百门陂,苏门即《汉志》
之共县,隋曰共城,金改苏门,今河南卫辉府之辉
县也。县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亦曰百门山,有百门
泉。《左传·定公十四年》,晋人败郑师及范氏之师
于百泉,即百门泉矣。百与北音相近致讹。戴作百
久远之河
门。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作百门。唐共县有
百门陂碑,今存。陂方五百步,守敬按:《元和志》,
方五百许步,百姓引以溉稻田,此米明白香洁,异
于他稻。在共县故城西。守敬按:两汉、魏县属河
内郡,晋属汲郡。《地形志》,天平中属林虑郡,则
郦氏时仍属汲郡。《方舆纪要》,今辉县治。汉高帝
八年,封玈罢师为共严侯国,朱玈作旅,《笺》曰:
炜按,《史记·年表》云,八年,封卢罢师为共侯,谥
曰庄,此旅字当作玈,即卢字,古通用。严避明帝
讳,赵改,戴改卢。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
政,逍遥于共山之山。朱《笺》曰:《庄子》云,共伯
得乎共首。司马彪《注》,属王之难、共伯即于王
位,十四年,大旱屋焚。召公卜之曰,厉王为祟,乃
立宣王,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守敬
按:《史记·周本纪》,周公、召公二相行政,号曰共
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
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国语》韦《注》《左传》孔《疏》《史通》从之。《竹书纪年》,厉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二十六年,周
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和归其国。《庄
子》《鲁连子》、《吕氏春秋》略同。是《史记》以周、
召相与和而修政为共和,《纪年》以共伯和为共
和,然其后皆奉位于宣王,无篡位之事。山在国
北,所谓共北山也,仙者孙登之所处。守敬按:《御
览》五百七十九引《孙登别传》,汲郡人,居北山
中。《晋书·隐逸传》,登汲郡共人,于郡北山为土
窟居之。《寰宇记》,共山在共城县北十里。《一统
志》,共山在辉县北九里。《寰宇记》又云,天门山
在共城县西五十里。引《九州要记》,嵇康采药逢
孙登,即此山。又云,苏门山在卫县西八十一里。
引《魏氏春秋》,阮籍见孙登长啸,故号登为苏门
2019年12月焦作大学学报
先生。更证之《汉志》,共,北山,淇水所出,则尤在
西北,盖北山即太行支阜,东迤于诸县境,随地异
名,实一山也。袁彦伯《竹林七贤传》,《晋书·袁宏
传》,字彦伯,撰《竹林名士传》三卷。稽叔夜尝采
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
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守敬按:《三国志》注引《康集目录》,上二句同,此句作好鼓琴。《御览》五百七十九引《晋纪》作弹一弦琴,与此合,而《晋
书·登传》云,好抚七弦琴,误。其水三川南合,谓
之清川。守敬按:《地形志》,柏门水南流,名太清
水。又南迳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曰,
共县有凡亭。周凡伯国,会贞按:《左传·僖二十四
年》,凡,周公之胤。《春秋·隐公七年经》书,王使
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今
在西南。会贞按:《地形志》,共县有凡城。《元和
志》,在共城县西二十里。《寰宇记》,在共城西南
二十二里。共城即共县,是为郦说之证,在今辉县
西南二十里。其水又西南与前四水总为一渎,又
谓之陶水,会贞按:《地形志》,北修武有陶河。南
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周新丰坞,守敬按:下亦
有周新乐城之文,周者,围绕之义,故均不言迳
北、迳南。坞当在今获嘉、辉二县之间。又东注也。
赵云:按《寰宇记》,修武县下引《水经注》云,五里
泉在修武乡,今本无之。守敬按:前叙覆釜堆南有
三泉,相去四五里,在山阳县下。北齐废山阳入修
武,则在修武境矣。疑《寰宇记》抄变《注》文而又有脱误,非别有五里泉而今本佚也。
东北过获嘉县北。《汉书》《武帝纪》称,越相
吕嘉反,此元鼎五年事。武帝元鼎六年,巡行于汲
之新中乡,朱讹作汲郡中乡,赵、戴同。沈炳巽曰:
时无汲郡,全改郡为新。会贞按:《武帝纪》称至汲
新中乡。《地理志》亦云:获嘉县,故汲之新中乡。
此注下文且明言新乐城即汲之新中乡,则郡为新
之误,无疑。又新上当有之字,今订。得吕嘉首,因
以为获嘉县。会贞按:两汉、魏县属河内郡。晋属
汲郡,后废,后魏复置,仍属汲郡。《地形志》,获嘉
治新洛城,有获嘉城,则魏有移徙,获嘉城即此《注》所云县故城也,在今新乡县西南十二里,新洛城即新乐城,详下。后汉封侍中冯石为侯国。会
贞按:石为冯鲂之孙,封获嘉侯,见《后汉书·鲂
传》。县故城西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冢北有碑,
越字彦善,县人也,累迁桂阳郡、五官将、尚书仆
射,遭忧服阕,守河南尹,建宁中卒。碑东又有一
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清
水又东,周新乐城,城在获嘉县故城东北,守敬
按:《寰宇记》,新乐城本十六国时,燕乐安王臧所
筑。而《通鉴·注》,谓臧所城之新乐在荥阳界,异。《元和志》,隋于古新乐城中置新乡县,即今新乡县治。即汲之新中乡也。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水经注疏》第805—812页)
(责任编辑渠正堂)
作者附言:
本节文字的要点是关于竹林七贤的历史记载:清水“又迳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琊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这是史籍对“竹林七贤”活动与寓居怀川焦作最明确的记载。其中,“稽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这是诗乐怀川于历史深处的点睛之笔。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