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碉楼:生长在玛可河畔的藏地家园
作者:晓漆
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14年第4期
    ■文/晓漆
    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东北麓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是一处人类绝佳的居住场所。当你从赛来塘镇一直沿河谷走下去,直到美丽的大渡河沿岸的大小金川,大峡谷成就了这一带独特的民居景观。矗立在河谷两岸的藏式碉楼,会让你感叹石头创造的神奇,这些先民的杰作,也给这片地域平添了几分神奇和宁谧……
    【沃土之上的石砌之城】
    在班玛县,班前村是一处藏式碉楼比较集中的村落。一座座碉楼,在山坡上向阳而立,在河谷边巍巍拔起,形似古堡,又如楼,显示出了凝重肃穆的格调。片石砌成的围墙,泥巴做就的屋顶,被风雨侵蚀后黝黑的石质门窗,还有屋角枝杈未被砍尽的檐椽,一切都给人以原始的感觉。
    这是一座标准的藏家碉楼。门柱是用山崖边的石头砌成的,顶部还有一个黑的藏式陶罐,不知道是用
来美化还是具有避雷等作用。大门是用生长在灌木丛中富有柔韧性的枝条编制而成的,古朴而不失典雅。
    门没有上锁,我们轻轻推门而入,便走进一个昏暗的过道,里面放满了饲料和一些农具。我们小心翼翼地爬上二楼,眼前豁然开朗。客厅、卧室、阳台、厨房等居室分门别类,再加上一些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让我们惊讶碉楼中的另一种风情。上了三楼,房间明显比一二层小了许多,也低了许多,收拾得一尘不染。
    如果你想到达房顶,必须还要爬一段独木梯。独木梯在阳台上,身后没有任何防护设施,一旦从梯子上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手脚并用,像猴子一样颤颤巍巍地爬上房顶,才松了一口气。
    站在房顶,眼前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大渡河缓缓从村庄边流过,对面山坡上的寺院中传来阵阵诵经声,原始森林覆盖的山头烟雾缭绕,如梦如幻。
    有人说,建筑物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然而,我们看着眼前的一切却主观认为,这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建造的场所,这是一种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勤劳的藏民族,在高原文明创造过程中,将地理位置、自
然环境、绘画、雕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和处理后,才逐渐形成了藏式碉楼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因为,它的美足以说明了这一切。
    【栉风沐雨的岁月遗迹】
    有人曾把班玛县比喻为“中国最美的藏乡”,这里除了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大美自然景以外,文化遗迹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走进班前村八百多年的藏式碉楼后,我们印证了上述的观点。
    当地的牧民告诉我们,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这座碉楼高9 米,宽10 米,长10 米,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依然挺立不倒。碉楼现在的主人依旧生活在这里,冬暖夏凉不说,从他小时候记事起,就没有任何修补过。
    年代的久远,这座碉楼外部围墙上已经长满了荒草和青苔,但依旧很结实。要进入这里,着实要费一番工夫。就拿进门来说,厚实的木门如果里面被扣住了很难进入。在门口的旁边有大小两个洞,一个是用来瞭望的,一个是用来防御的。如果敌人来犯,防御口中就会伸出尖利的器物,起到杀伤的作用。如果敌人用火破坏,木门上方还有一个小孔,倾倒水,专门用来灭火。
    的确,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是人类抵抗自然力或者人为因素的屏障。当你走进碉楼,如果抽掉了独木梯,很难再上第二层或者第三层了。每一层都有自己的防御系统,就连窗户也设计成了外小内大,
仅能通过一丝光线。但是,就是这样的小窗户,在不同的方位都有,起到了极好的通透作用,排烟、照明等功能都有了绝佳的体现。
久远之河    从事多年青海古建筑研究的张君奇先生认为,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班玛县藏家碉楼,藏语称为“夸日”,大概分为要隘碉、烽火碉、家碉三种,建筑风格分为石木、石式、石木混合式、新式四种。这种碉楼多建于向阳坡地,依山傍水,外形呈阶梯状。一般分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为佛堂或储粮,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建筑整体高约十米,屋面多为平顶,墙体石木交错,间隙夹杂黄土砌制而成。
    “一层畜棚为四梁八柱,各楼层由独木梯衔接。独木梯由整根原木做成,一面砍平便于平稳,一面凿出梯槽,这种梯子一方面可以随意挪动,另一方面可防止不速之客。二层由居室、堂屋、厨房、走廊组成,房与房之间用横木墙体隔开,外墙留有窗和烟道。三层为库房,外墙设有瞭望口。墙体、门窗、天棚、独木梯均为本,不刷油漆,建造时由藏族专门的石匠修建,在建造过程中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基壁面能达到光滑平整、不留缝隙。所以,在研究古代藏族体生活习性和藏式建筑工艺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张君奇先生说。
    无疑,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也有赖于实用意义。
    【深藏闺中的艺术瑰宝】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从班玛县的藏式碉楼可以看出,这一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综合造型艺术。因为,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艺术形象往往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班玛县玛可河两岸分布着众多的藏族居住村落,这些村落大多历史悠久,是当地藏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藏式碉楼营造技艺传承人,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传统,使这种古老的石砌建筑达到有利于当地人居住的最佳形式。而且,这种手工技艺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保留在班玛县这片土地上的藏式古民居继承了藏式建筑在结构形式、门窗套型以及建筑材料使用等方面的传统,拥有鲜明的个性,村庄建筑非常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沿山坡和沟谷布置,形成建筑形体有大有小、有繁有简,建筑格局的和谐风格,使总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有机结合。
    而且,这里的碉楼建筑和传统生活方式与周边农田、草山、河流植被等生态环境一起构成极具特的文化景观,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连成一体,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大
自然达成的平衡与和谐,有着明显的自然人文价值。
    近年来,班玛县委、县政府积极打造旅游业,申请班前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让更多的人知晓藏式碉楼这一闪耀着藏民族智慧光芒的文化遗迹。他们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藏式碉楼在这个时期,建筑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用的需要,而是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才华,展现出时代的、民族的风貌,成为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瑰宝,让世人了解从远古姗姗而来的活化石,的确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