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是错误说法--(相声谬误百种之十六)
    安排歌词之前听过两种关于相声的说法,一种是说相声这门艺术是“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另一种被写入书中的说法则是“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很准确。
    “上海赚钱”指的是京剧不是相声
        第一种说法“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说的不是相声也不是曲艺。上海从来就不是一个相声码头,北方的语言艺术在长江以南也从来就没有成为过主流艺术。解放前上海没有过曲艺团,解放初期刘宝瑞、张永熙等人在上海成立过曲艺团,但仅是昙花一现,存在只有两年。
        旧时相声艺人大多游走江湖,除了天津北京,几乎很少在一地久留,因为各地对于相声的欣赏基本上都属于猎奇的性质,久驻一地便不再有新鲜感。只有在京津两地,相声才属于本土艺术,才拥有有规模的市场和观众。其他各地方因为语言隔阂以及艺术氛围的不同,不会对某一演员形成长久的喜爱和追捧,基本上是把这个演员的全部代表作听完了也就失去李斯羽资料
了新鲜感,上海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旧艺人没有谁是在上海赚到钱的。而且,长江三角洲有一种与相声表演方式接近的艺术形式--上海滑稽戏,从形式上更像是用江浙方言来表演的相声,因为语言优势,比相声在当地的演出效果要强很多,所以相声在上海并没有多大市场。十几年前,我曾经参加过在常州举行的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活动,颁奖晚会上王汝刚表演的一段滑稽戏演出效果极其火爆,当时记得姜昆先生在后台感慨道:“人家这效果真是山崩地裂,咱们到了这儿根本跟人家比不了!”事实也是如此,相声在上海从来就没形成过气候。
詹妮弗 加纳        既然上海不是相声的宝地,那么上述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呢?“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的说法,其实指的是京剧演员,据天津文联原党组书记孙福海先生讲,这一说法始于著名京剧演员金少山:“当时黄金荣的一个剧场演出,求金少山去,说明天您来一场,挂您的水牌子,金少山说我不去,黄金荣听说气得把手拍到桌子上说:不演就毙。就这样他都没去,没去也没辙,黄金荣知道毙不了他,演出时没有他一张票也卖不出去,有了他就一票难求,后来黄金荣只能给他个台阶下,他才去演,果然场场爆满。”金少山1943年到上海出演于皇后大戏院,门口的“客满”牌,竟达六个月之久不能摘下,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而那时上海京剧演出场所至多,京剧艺术之风靡,票价之高也都是全国之最。所
以这个“上海赚钱”是来自于京剧界的。
17岁梦涵完整版在线观看        前文说过,旧时的相声演员都是行走江湖,居无定所的,虽以京津二地为主要生活场所,但基本都是哪里能赚到钱就到哪里去演出,真正落在某一地方都是在解放以后。所以,孙福海先生认为:“北京学艺,天津走红,全国赚钱”的说法应该更接近于事实。
   
    “济南踢门槛”无此一说
        济南著名的相声园子“晨光茶社”其实建立时间较晚。天津籍相声演员孙少林于1943年在济南创办了晨光茶社,晨光茶社成立后,孙少林前往天津,邀来了一批颇有造诣的相声演员。京、津、济三路相声前辈会集济南,组成了晨光最早的艺术班底。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常宝堃、郭全宝、白全福等一大批相声演员彼时都曾在晨光茶社献艺,济南在那个时期成为了继天津北京之后的第三个相声码头,但必须说明的是,孙少林来天津是“邀角儿”而不是请大家去“踢门槛”的。太阳 ringa linga
        按一些人的解释,所谓“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是说当时的相声名家只有
在北京天津小有名气之后,才敢到济南晨光茶社演出确立自己在全国的名气。按这一说法,没有来济南演出过的演员难道就不能确立他在全国的名气了吗?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歌词
        事实上,当时受孙少林之邀赴济南晨光茶社演出的大部分人早已是名动京津的相声演员,来济南并不是为踢门槛的。相声的所谓门槛对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常宝堃这些位大师有意义吗?当然也确实有一些那时还年轻的演员在晨光茶社得到了锻炼,比如李伯祥、赵振铎等人,但这二位也并不是在济南成名的,都是后来回到京津两地之后因为艺术的逐渐成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成为一代大家的,所谓踢门槛之说对这二位也不成立。况且,把“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说成是相声界普遍认可的规矩,就太扯了,京津两地五六十年代成名者也不在少数,大多没在济南锻炼过,如果“济南踢门槛”是规矩的话,那未免有太多的人就不规矩了,都不规矩的所谓“规矩”,那还是规矩吗?
    “北京学艺,天津成名”是准确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