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常见缺陷简析
范瑞先
近些年,一些报纸、包括主流报纸似乎忽略了对新闻导语写作的起码要求,使粗制滥造的新闻导语充斥着版面。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新闻理论专家学者的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李希光教授对中国主流媒体“无新闻导语”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批评。他认为,无新闻导语的盛行给中国主流新闻传播造成的伤害是令人担忧的,无新闻导语埋葬的不仅仅是新闻事实,它埋葬的是读者对阅读中国主流报纸的阅读兴趣。其后果,无新闻导语最终埋葬的是中国的主流声音。
本报通讯员近几年发表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消息作品,但优秀的新闻导语很少,多数是一般化的、甚至是粗糙的。笔者以本报记者和通讯员的一些见报稿件以及未见报稿件为例,对新闻导语存在的一些主要缺陷进行简要分析,供通讯员们在写作消息时参考。
“缺失新闻”型blue is the colour
我的中国心原唱这种类型的导语也被称为“无新闻导语”,没有将最重要的新闻写进导语。
绝口不提爱你歌词
新贵妃醉酒例1:本报大连5月8日电 今天l6时,国务院“5.7”空难处理小组在大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杨元元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闪淳昌表示,当前最要紧的工作是遇难者尸体和飞机残骸的打捞和搜寻。(载2002年5月9日《工人日报》)
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官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等,都没有涉及到真正的新闻。读完整篇消息,在第三段发现了新闻——“当日16时,技救船只已陆续打捞出66具尸体和部分飞机残骸”。这个新闻毫无疑问应当写进导语,而将“新闻发布会”只作为新闻由头或背景。
这种将新闻后置的例子在报纸上可以常常看到。
例2:本报6月4日深圳|电 2002年世界环境日国际纪念大会今天在深圳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致电祝贺。(载2002年6月5日《工人日报》)
类似这样的国际会议很多。记者最关注的不应是会议召开本身和官员致电祝贺等常规情况,而应是着力从会议中寻新闻。实际上,这条消息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是新闻:“今年,荣获‘全球500佳’的个人和机构有8个,其中我国深圳市和内蒙古敖汉旗获此殊荣。”
例3:本报讯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紧紧围绕扭亏为盈这个中心,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从严治党,整顿作风,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纯洁了党员干部员工队伍,树立了企业形象,建立了良好的生产秩序,有力地促进公司扭亏为盈工作的顺利开展。(2003年1月27日通讯员来稿)
消息文中有“建立干部任前公示、试用期制”、“清理整顿公司内部‘小法人’”、“出台《物资采购廉洁白律十不准》”等新闻内容,选择其中一个内容报道就有可能成功。主题鲜明了,再把主要新闻具体地写进导语,肯定比笼统空泛的文字吸引人。
“臃肿累赘”型
这种类型的导语文字罗嗦,无价值信息较多,新闻的表述不顺畅简洁。
例4:本报讯 日前,北京市交通局新闻发言人向新闻界宣布:北京市的出租汽车行业整顿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己初见成效,出租汽车企业数量由l008家减少至340家,不仅数量大大减少,结束了春秋诸侯纷争的局面,而且质量、规模大幅度提高,企业由外延扩张步入了内涵发展的良性循环。(载2002年6月4日《工人日报》)
导语里最重要的新闻就是“出租汽车企业数量由1008家减少至340家”,但过多的“交代”和“分析”将新闻淹没了。如果只突出“北京市668家出租汽车公司被兼并"的新闻,是不是会使导语简洁一些,灵能引起读者兴趣呢?
例5:本报讯 从l954年北京建工集团诞生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至今,青年突击队已经走过48年发展历程。48年来,在突击队的发源地北京建工集团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突击队:五十年代的李瑞环青年突击队、张百发青年突击队,六七十年代的曹淑芬铁姑娘青年突击队,八十年代的隋世忠、王宝祥青年突击队,他们不仅创造了施工的“神话”,打造了诸多精品工程,还培育了很多建设英才,突击队精神也成为当时时代的一种精神象征。(载2002年5月9日《工人日报》)
显然,北京建工集团在开展青年突击队活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稿件的目的也很明确:报道这个“辉煌”,可是,新闻导语可以运用背景材料,但不能以背景材料构建全部导语,新闻导语应当是有新鲜内容的。见报的这个导语列数自1954年至今的辉煌,给人以陈旧而臃肿的感觉。其实,作者并不是没有发现新闻,在稿件的主体部分报道“该集团共有447支青年突击队,其中管理型和科技攻关型突击队占70%,大中专学历队员、大学生队
长、党员队长分别占到各自总数的2/3”。如果在导语中突出“管理型和科技攻关型突击队”和“大学生突击队长”方面的新闻事实,会给“青年突击队”这个老话题新闻带来一些新意。而将现在导语中的内容作为背景处理,同样能发挥“加厚”新闻的作用。
例6:本报福州2月l0日电 面对着节后汹涌而至的入闽民工潮,福州铁路分局从容应对,采取一系列有条不紊的迂回的运输战术,确保了节后第一个客流高峰期平稳过渡。从2月6日至9日,福州铁路分局迎接到达福州、厦门两大火车站的客流量日均接近6万人,其中民工客流到达量占90%以上。铁路方面介绍,未来几天,以民工为主体的客流仍然占主导地位,西南、中南地区开往福建的民工专列独揽福建铁路客流“霸主”天下。(2003年2月l0日通讯员来稿)
导语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没有具体内容,大部分都可以省略,只保留“福州铁路分局节后的首个客流高峰期平稳过渡”就可以了.象“一系列有条不紊的迂田的运输战术”这样的话,一般读者不会明白是什么意思,删除!第二句是主要新闻内容。第三句是“预测”,是比较次要的新闻,可不放在导语中。这样,不但文字简洁了,新闻也突出来了。
“多嘴多舌”型
在消息中不应该有作者的议论,作者的观点、倾向、情感都是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体现的。但是,现在习惯于在新闻作品中发议论的作者太多了,制造出很多夹杂着作者议论的新闻导语。翻开报纸,此类导语俯拾即是。
例7:本报讯 在最近召开的亚行行长会议上,亚行行长千野忠男由衷地说:“如果要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奇迹,你们只要到浦东看看就明白了。”正如千野忠男先生感叹的那样,浦东在短短的十几年内迅速地崛起为国际商务城,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己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载2002年5月24日《工人日报》)
导语概括的浦东成就过于笼统,没有新鲜感;再加上作者的空洞议论,使整个导语灵显苍白无力。实际上,记者在消息文中报道了很好的新闻:“全世界500强有l46家已登陆浦东”、“每天进出浦东的各类外籍商务人员多达2万到3万”、“两万多外籍人士”在浦东“安家”,等等。这说明记者已经捕捉到了新闻,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将最具有新鲜感的新闻写进导语,而将自己的议论占去了一半篇幅。
例8:本报讯 今年6月,正值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50周年之际,历时45天的北京市第八届职工运动会闭幕了。这是首都职工对题词的最好纪念。
(载2002年6月17日《工人日报》)
这种“穿靴戴帽”式的导语在“”期间盛行,想不到我们的记者到现在还在用这陈旧的模式。这个导语共有两句,第一句已是套话,第二句是作者画蛇添足的议论。实际上,写运动会就突出该届运动会的特点,没必要写同志的有关题词,更没必妥作者发表评论。
例9:本报讯2月8日,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清晨,乐陵市市委大院内,人们步履匆匆,车辆穿梭来往。办公楼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陆续走进一楼大厅内,来到电脑考勤机前刷卡、签到,在简短的新春问候后,纷纷回到各自单位,埋头到了正常的工作中。这是该市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带来的新气象。(通讯员来稿)
且不说这个导语文字的罗嗦和一些语病,结尾这句评论又犯了“多嘴”的忌讳。新闻报道强调客观公正,强调用事实说话,作者的所有议论都应力戒。
“云遮雾罩”型
心肝宝贝 mp3此类导语的主要特征是堆积一些一般读者并不熟悉的词汇,读后不知记者想告诉人们什么
新闻。下面两例一是本报通讯员的稿件,一是记者的稿件。稿件虽然发表了,但导语并不成功,读来有云遮雾罩的感觉。
例10:本报讯 襄樊铁路分局随州车务段枣阳车站针对职工整体知识结构、信息占有量的变化,不断寻更适合形势的新方式,运用“逆向思维”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转变了干部的作风,稳定了队伍,收到了“反弹琵琶,琴韵更浓”的效果。(载2002年6月18日《工人日报》)
这篇新闻的主要新闻是:车站的党支部主动将职工的政治学习、班组学习等作为职工发牢骚的“平台”,即而解决职工提出的问题;提倡干部主动向职工“汇报思想”的做法。可是,这些比较有特点的新闻在导语中过于朦胧,连轮廓都看不清。实际上,作者完全可以将最典型的一次“牢骚会”的情况写进导语,先让新闻蹦出来,让读者看到新闻清晰的局部比朦胧的整体好得多。笔者认为,凡是写人的消息,导语中应当尽量能见到人,人要真名实姓,这样会灵感人、吴可信。
例11:本报北京6月10日讯 一个以提高科技竞争力为目标,以研发劳务交易和科技成果交易为主要特点,以提高科技创新要素组合能力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技术市场—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今天技入试运行。(载2002年6月11日《工人日报》)
导语中长达80多字的“前缀语”完全可以省略。这段文字不但没有新闻事实,而且专业术语多,给人以故意渲染的感觉。其实,如果作者不满足于只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今天投入试运营”一句话作导语,可以将新闻事实“上网企业已达4176家,招标项目2000余个,提供研发经费1l.2亿元”写进去。
“齐声说话”型
在导语中引用被报道者的话,在中外报纸的新闻作品中都常见。一些精彩的话使整个导语都有了光彩。但是,使用“他们说”、“大家说”等“齐声说话”式句子导语的,国外报纸上没有,似乎是中国报纸所独有的。
例12:本报讯 近日,定州市杨家庄乡华胜铸造长12名职工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们与厂方签订的“生死合同”在河北定州市总工会“维权行动”检查监督下,终于被彻底废除。厂方重新和职工签订了规范的劳动合同。职工们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拉着市总干部的手激动地说:“生死合同一直让我们担着心过日子,现在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还是‘娘家人’为咱职工说话办事呀...... ”(载2002年6月26日《工人日报》)
可以肯定地说,导语中引用的“他们说”这段话是作者编的,因为不可能l2名职工一齐说完全相同的话。这种写法应当在我们的报纸上杜绝,记者、通讯员永远不这样写,编辑应当见到就坚决删改之!如果这段话是一位职工说的,那么就真名实姓地写谁谁谁说,倒会增强真实感。
兰天洋例l3:本报讯 江苏省南通市劳动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市场竞标活动,为困难体寻就业岗位。今年6月28日,该市21名在南通市中医院走上了保洁工岗位的工友,拿到了再就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她们说:“是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帮助我们重新到了饭碗。”(载2002年7月9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