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街头诗歌运动
作者:张习涛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9期
        内容摘要:1938年10月到1944年11月间,桂林抗战文化盛极一时,文化人士云集,诗歌创作活动蓬勃。在民族危亡時刻,诗人们心怀爱国之情下乡入伍,创作了大批通俗易懂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街头诗。
青云志主题曲
        关键词:桂林文化城 街头诗 民族化 大众化拒绝黄赌毒歌词
沈佳妮
        1939年10月2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以下简称“文协”桂林分会)成立。不久,“文协”桂林分会也响应“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桂林诗坛也在当时的各种报刊,特别是《救亡日报》(桂林版)上对此展开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大会。提出的“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文艺主张为创造新诗是民族形式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桂林诗坛诗人创作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通俗易懂的诗歌形式成了诗人追求的目标,从而能迅速反映广大众抗日情绪“新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在这诗的创造的过程中孕育和渗透了,才能产生新
丁思忖的表现方法、新的语言和新的形式。”[1]街头诗如雨后春笋。正如冯乃超在他的《‘时调’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样,诗人们“让诗歌的触手伸向街头”,“用诗的语言做民族解放的歌唱”。
我终于失去了你吉他谱        在努力促进抗战街头诗、朗诵诗运动中,林山的贡献最大。他受边区文协委托抵桂并参加诗歌运动。他先后在《中国诗坛》《诗创作》《文艺生活》《抗日救亡》等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街头诗并出版了诗集《战斗之歌》,还发表了许多诗论诗评。《警戒》是林山街头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提醒人民要警惕,不要陷进敌人“摆布和的迷魂阵”,警戒“中华民族已经走到/最危险的悬崖/四万万同胞的命运……/生或死/自由,还是奴隶/这一次,是最后的关头!”诗歌完全走出了诗人“象牙塔里的低吟慢唱”,用简洁的诗句奏出了大时代全民抗战的主旋律。这首诗的每一节的开头都用“警戒”一词,再加上一个“!”号,使全诗蕴含的深沉和反省。林山的街头诗真正实现了他所主张的诗不仅仅是表现自我内心的情感,而且应抗战的现实要求,它担负起教育民众鼓动民众奋起抗战的历史使命。“到人民大众中去。用诗歌来唤起民众的抗战决心和信心”[2]。错过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