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内容梳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基础知识
张碧晨男朋友1.字音
更定(gēng) 毳衣(cuì)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一芥(j iè)
2.一词多义
上下一白(副词,全)
一长堤一痕(数词,一)
更是日更定矣(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副词,还)
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铁血丹心歌词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动词,表示判断)
见余大喜(副词,表示程度高或范围广,可译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与“小”相对)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茫茫的)
白强饮三大白(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往来而不绝者(动词,断)
3.词类活用
大雪
赵美彤..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是.日更定矣[古义:这。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演员李兆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跟“黑”相对)]5.特殊句式
九九伴奏网
惟长堤一痕、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定语后置句,“一痕”“一点”一”“两三粒”分别为“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定语)
主旨点睛
文章记叙了作者湖心亭赏雪遇知己的奇遇,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及亭中遇人之乐,体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以及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离黍之悲。
课文结构
二、问题梳理
1.“湖中人鸟人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从听觉角度入手,“人鸟声俱绝”描写出雪后大雪封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从侧面描
写雪之大,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的孤寂(或孤傲)。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有何表达效果?
(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2)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兴,暗示了作者独抱冰雪之操守
和孤高自赏的情调。(3)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埋伏笔。
3.《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两
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出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
流露出明王朝灭亡后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4.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作者却用大量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
了文章的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人的活动更有魅力,而作者的故国之
天堂的草原
思也在人的活动中得以体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将相公的“痴”与“痴似相公者”的“痴”
相比较,似贬实褒,包含了对作者这种率性而为的“痴”的肯定与赞赏。作者以“舟子”的
喃喃之语画龙点睛,突出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同时,也用这份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
心中淡淡的愁绪。
5.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作者的“痴”表现在:①“痴行”,
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了他的特立独行与率性而为。②“痴景”,于雪夜出门
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表现他有世俗之外的高雅志趣。③“痴情”,从“崇祯五年”与“金
陵人”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他痴心于故国。
6.“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①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②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5分)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8.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9.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10.这篇写景散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文章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什么特点?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11.文章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委婉地传达出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慨叹。
12.《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运用了什么写景方法。(2分)
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
13.本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湖心亭赏雪,闲情雅致异于常人。
14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不”,这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15.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①驾船出游和湖上雪景;②亭中游人煮酒赏雪。
16.舟子为什么说作者痴?你也认为作者痴吗?
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连飞鸟都看不到一只,更不用说游客了。而作者不在家里避寒,竟然
在入夜之后,孤身一人划船去西湖看雪,真是太另类了。即使酷爱雪景,也要等到白天约几
个朋友一道去啊,为什么夜里去呢?为什么孤身一人前往呢?对西湖雪景也太痴迷了吧?因此
舟子对如此另类的人,只能认为是痴人了。
这个痴人不是痴呆人,而是一个过于痴迷自然美景的人。喜欢自然美景的人很多,但像作者
这样执着,率性而为,却十分少见。
17.结尾的“痴”有何含义?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文章结尾很特别,没有直接写
直接游览归来的感受,而是借舟子之口,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痴情,是对全文的
绝妙点染;同时点明文章主旨,包含对“痴”字的称赏,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心中的淡
淡愁绪。
18.试比较作者与金陵客人赏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有共同的人生情趣。
不同点:作者游西湖,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之时,又在天黑更定以后,小舟独往,显是
着意追求孤独之境,来这宁静的自然中,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的体味,心灵融入自然感受
别样的人生,遗世独立,卓尔不。金陵客人赏雪,是二人结伴同行,而且还带了酒又拉作
者同饮,足见其旷达豪放,心境开朗,与其说是来赏雪,不如说是来享受自然,享生活。19.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当他划船到湖心亭时,忽见二客对坐,一童子煮酒,自是大出意外,给人欣逢知己
的惊喜,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衬托张岱孤独寂寞的心境。
20.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说说看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朦胧的西湖夜雪图。此处写景又用对比手
法,先摄取全景,显示天地阔大,然后由面及点,显得人物渺小,这是大与小的对比;此时
的西湖,天上的云、远处的山、周围的湖面全是白的,在白覆盖下,只有长堤、湖心亭
扁舟和舟中人影影焯焯,这是白与黑的对比。
21.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张岱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对张岱的正面描写: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置及文末舟子
语言的侧面烘托: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体现他孤独寂寞的心境;遗世独立、卓然不的情趣;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痴迷对故国怀念。
2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通过听觉来写,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2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2)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2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改成“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量词的匠心独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不但一个小似一个,而且比喻很贴切,视线由远而近,景物由大而小,让人感到天地之间人物的渺小。如果说成“一道
座”、“一只”、“两三个”,就没有创新的感觉了
24.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对客人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客人怎样的感受?
神态描写:见余,大喜曰;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动作描写:拉余同饮;
表现金陵人看见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25.课文是从那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1)概括式描写(“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2)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淞抗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
(3)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这几句描写,抓住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2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是作者的心语。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儿人。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舟子的喃哺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27.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说说看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特点:采用白描,寥寥几笔,勾勒朦胧的西湖夜雪图。用对比手法,先摄取全景,显示天地阔大,然后由面及点,显得人物渺小,这是大与小的对比;
此时的西湖,天上的云、远处的山、周围的湖面全是白的,在白覆盖下,只有长堤、湖心亭、扁舟和舟中人影影焯焯,这是白与黑的对比。
28.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张岱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对张岱的正面描写:是日更定矣,余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及文末舟子语言的侧面烘托: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体现他孤独寂寞的心境;遗世独立、卓然不的情趣;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痴迷对故国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