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1期Vol.34N o.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国语
2014年1月20日
江珊老公
Jan.202014
263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1.129
小提琴的中国之旅始于清朝的“康乾盛世”年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涌入而被带到这个遥远的东方世界,之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终于成为独具中国特的重要艺术类型。中国的艺术家们以西方小提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方法为依据,从中国本土的艺术审美出发,用民族化的思维、民族化的音律和民族化的演奏不断对小提琴艺术进行改造和创新,创作出了很多包含中国特的优秀作品,使小提琴音乐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也为世界人民带去了中国的气息,为推动小提琴的民族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现状
(一)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含义
同其他的器乐艺术一样,中国的小提琴艺术从引入开始便面临着一个总体的发展趋势——民族化趋势。民族性,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属性,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所在。所谓音乐的民族性,就是以音乐作为媒介,通过音符和旋律向世人传达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内容,人们从作品里感受民族的情怀,探知民族的灵魂。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不管他创作了什么,不管他有意无意,他总得表现出民族性的一些自然因素。”音乐离不开民族性,民族性也通过音乐得到体现。
小提琴诞生自西方,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西方的艺术审美与音乐追求。若要将中国的民族性融入西式的小提琴中,就必须从音乐风格的改变着手,配合小提琴的独特音,在创作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从曲调、韵律、节拍、演奏风格等方面突出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意境,使中国小提琴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多年来,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家们一方面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另一方面致力于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加速小提琴的民族化进程。为了完成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融入西式乐器这一重大任务,中国的小提琴家们奔波于各个地区广泛取材,探寻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有的直接以民族音乐已有的曲调为基础,用小提琴的特殊音质重新演绎民族经典;有的根据传统戏曲进行再创作,用小提琴替代传统的民间乐器,将中式戏曲说唱与西式乐器进行移花接木式的结合;还有的从通俗歌曲中选取部分曲调或音节,形成完整的中国风音乐主题。
(二)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关注热点
目前,国内音乐界对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音乐题材的民族化。题材决定了一个艺术作品究竟属于何种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引导了艺术作品的总体情节走向。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陈钢与何占豪以中国人尽皆知的民间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对同名越剧进行改编,保留原作中哀伤婉转的音乐风格,最终创作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名作。第二,音乐主题的民族化。与西方的小提琴主题相比,中国的小提琴主题更为宏大,不仅能够细腻地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婉转,而且能够表现出山峰与河流的气势恢宏,中国传统的“高山流水”式音乐风格被融入到西式小提琴的演奏中,给人荡气回肠、余音缭绕之感。第三,音乐旋律的民族化。从中国的小提琴演奏中,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影子,像马耀先与李中汉于1956年创作的《新疆之春》,仅从旋律中就能感受到新疆维吾尔族奔放热情的性格特征。第四,音乐技巧的民族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民族器乐演奏中的指法特点、装饰手法
中国小提琴民族化道路的重要意义
谢 颖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贵州都匀 558000)
摘 要:承载了西方审美情趣的小提琴,自被传入中国开始就被赋予了特殊的艺术特征。在长久的发展中,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家们逐步意识到中国小提琴必须走民族化道路,这不仅是中国本土音乐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让世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举措。笔者以中国的小提琴音乐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现状,旨在揭示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提琴;民族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J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1-0263-02
甜蜜的折磨收稿日期:2014-01-19
作者简介:谢颖(1979—),女,四川合江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本科。研究向:音乐教育。
以及演奏中对风格、韵味的呈现方法,就是小提琴演奏中国作品所要借鉴的范本”,因为小提琴的结构特殊,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小提琴家们将西洋器乐的曲式结构与中式的演奏风格夹杂在一起,在小提琴的演奏中配以中式古典的演奏技巧,使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二、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小提琴在中国的普及
小提琴作为西方审美的艺术载体,其独特的外形与音,使其在引进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在贵族与学院中传播,大众基本上处于与这个审美领域绝缘的状态。为了打破这一现状,作曲家们不断地尝试与革新,民族化逐渐成为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主要基调。初期的艺术家们举步维艰地为这种新型的西洋器乐寻着符合中国本土审美的表现形式,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让中国小提琴开始有了起,李四光的《行路难》和洗星海的《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提琴音乐正式踏上了民族化的道路,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平民大众的目光,让小提琴真正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些经典曲目通过电视、新闻、演奏会等渠道传遍大江南北,被无数小提琴演奏者们争相模仿,成为大众能够接受的音乐。经过演奏者们反复的诠释与持续的改进,小提琴曲中的民族性细节得到进一步深化,变得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和情感,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领悟小提琴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二)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美学
刘欢 小爸爸
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不仅让小提琴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明星,更在世界面前展现出了独具中国民族特的传统美学。小提琴的民族化一方面对西方的乐器演奏进行了改造,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的音乐模式产生了影响,这是一种突破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站在全新的角度诠释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审美,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正因为被民族化了的小提琴音乐同时拥有中华民族的神韵与西方艺术的音律,所以中国小提琴走向世界成为民族化的又一大重要之处。
中国小提琴既是世界音乐的一部分,受到世界音乐的影响,同时也用其独特的民族审美影响了世界音乐。以《梁祝》为例,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不仅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黯然失,反而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表现力。多年过去了,它仍然是中国音乐界在世界范围内演出次数排行第一的经典曲目,一直以来都在海内外拥有崇高的声誉,成为中外音乐史上的经典。它不只赢得了国内观众的喜爱,还吸引了世界各地民众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既表现了中华民族含蓄、深刻的情怀,也包含了欧美音乐中罗曼蒂克
的抒情”,在《梁祝》中,小提琴婉转动人的旋律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刻画得惟妙惟肖,对曲中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把握均堪称一绝,它是中国小提琴民族化道路上的一座丰碑,象征着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完美结合,为中国融入世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幻境,也为世界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国的传统音乐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开拓中国民族音乐之路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新的音乐创意层出不穷,旧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时刻面临被新音乐取代的危机,民族音乐如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求得生存,成为值得每个艺术家深思的问题。许多民族音乐有着百年甚至是千年的历史,却不可避免地让世人产生了审美上的疲倦感。就拿戏曲来说,不论是一成不变的音乐模式,还是陈旧老套的歌曲唱词,都让现代观众提不起兴趣,极大程度上削弱
了其应该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小提琴的民族化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一定意义上解救了处于消亡边缘的中国传统音乐。
小提琴作为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民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用小提琴来重新演绎陈旧单调的民族乐曲,不仅为古老的中国民族音乐添上新装,赋予其崭新的生命,给观众带来新的视听效果,而且对人们思维里已经定性的传统音乐进行革新,用现代的音乐手法演奏古典的音乐华章直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让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恢复了生机,为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增添了新的活力,创造了新的希望。
在我生命里的每一天>化蝶三、结语
纵观中国小提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小提琴走上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并顺应人民需求的正确之举。时代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所谓“艺术不分国籍”,中国的小提琴一方面要在中国本土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也要在世界范围内宣扬中华民族的独特美学,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必将走上民族化之路。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所说的民族化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排外主义,而将重点放在对传统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扬上,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带来新的审美体验,促进中国独特民族音乐的进一步繁盛。
参考文献
[1]陈小莉.小提琴中国作品的演奏与初步研究[J].音乐研究,2004,3:100-103.
[2]巴鲁德梅尔,丁彦华.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全球化视角看中西文化交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127-130.
(责任编辑:陆水东)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