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交响乐赏析课程结课论文
一、古希腊人的音乐思想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布兰诗歌》
第一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古希腊人的音乐思想”几个大字,这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欧洲音乐的起源和后续的一些发展。
欧洲音乐源于古希腊,古希腊音乐的实际音响已完全失传,古希腊的音乐对今天的意义主要在于音乐思想、音乐理论和乐器等方面。古代希腊的音乐理论以其调式著称。调式的名称随地区的名称而命名,如佛里几亚、利地亚、混合利地亚调式。中古教会调式是古希调调式的进一步演进。
老师在课上专门谈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是后期
我终于成了别人的女人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所以我想如果听听这一时期的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应该是很华丽。
除此之外,老师提到了《布兰诗歌》,不过第一节可没能听到,有些微遗憾。通过查一些资料,我也了解到一些相关的内容。二十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谱成《布兰诗歌》,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
第一节课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老师的讲课方式很有感染力,这绝对不是恭维。我一直以来听的都是一些流行歌曲,对于真正的音乐缺少接触和感悟,所以这节课以后每次老师给我们放音乐听时,我都尽量让自己置身其中,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原来,音乐所能表达的感情比文字、语言要深沉、细腻得多。
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           
第二节课,老师再次提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并且温习了上节课讲的有关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的相关内容。我记性不太好,所以有些分不清是第一节课还是第二节课老师给我们放的杰克逊的一场演出,但这场演出确确实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他的演唱和表演极具感染力,有种难以名状的力量,他会在表演过程中做一些危险动作但乐此不疲,台下的人们纷纷尖叫,有的流眼泪,有的一直在喊“I love you”。我觉得作为一个歌者,他的演唱和表演能让台下的观众有如此激动的反应,那他的音乐定是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老师在课上讲过,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有八个特点,简要概括为八个“之乐”,分别是“乐舞之乐”、“专业之乐”、“政治之乐”、“文化之乐”、“情感之乐”等等。那么我想,用“情感之乐”形容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是再贴切不过了。
七夕歌曲
老师给我们讲了巴洛克时代的音乐特点,我将其归纳如下:马不停蹄的节奏,可以间接感知他们人生目的的明确;形式以复调音乐为主;散发旺盛的活力;统一的乐器彩,稳定的节奏,表现出他们稳定的情感。
所以,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情感之乐,听这样一种音乐是高情感、高想象、超前的一种体验,与理性音乐是截然不同的。
三、协奏曲                         
李湘老公是谁·维瓦尔第“四季”(意)小提琴协奏曲一搜音乐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有关协奏曲的一些内容。协奏曲是一种炫技性乐曲,在浪漫主义时期达到高峰。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蓝狐组合歌曲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课上我们欣赏了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这首作于1725年的小提琴套曲是维瓦尔第生平523首协奏曲音乐体裁创作中最伟大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它历经几个世纪久演不衰,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音乐遗产。它的旋律优美,曲意清新,具有很强烈的形象感与很高难度的技巧性,因此备受小提琴演奏家们的青睐与听众们的喜爱。
维瓦尔第在这部小提琴套曲《四季》的总谱扉页上曾相应地题写过一首14行短诗,用以简单描述每一乐章的音乐内容,我们仅是读读这些美妙的诗句,便会沉醉其中并随它进入美丽的梦幻与冥想。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套曲《四季》分别由题为“春”、“夏”、“秋”、“冬”的4首独立性协奏曲所组成,每首协奏曲中又各自包涵有三个乐章。
协奏曲“春”第一乐章是一首活泼的快板乐曲,维瓦尔第在乐谱首页的标题处曾为其写有这样的诗句:“春天来了,鸟儿歌唱,无限欣喜,迎接春光。泉水淙淙,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天空乌云笼罩,电闪雷鸣来把春报,转瞬间风停雨止,鸟儿重又歌唱。”
这就是维瓦尔第为人们所描绘出的一幅美丽春天的图画,它是一首充满了无限温謦与鸟语花香的美妙乐章。
对于协奏曲“冬”,维瓦尔第曾在总谱上特别写道:“这就是冬天,虽然它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然而它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尽管作曲家维瓦尔第在“冬”这首协奏曲中用音乐所描摹出的冬天是寒冷、萧瑟的,但其中也蕴含了一种对春天的渴望与启盼,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套曲《四季》正是由于其音乐旋律活泼动人,音乐形象感觉强烈,因而在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考验之后仍然深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这不能不令人从内心发出由衷的慨叹。
四、古典主义精神——莫扎特第40交响曲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从中发现古典主义精神。古典主义艺术形式上追求平等对称,具有客观性,而相比之下,浪漫主义是从个人主观角度观察世界,满足两种需求:净化心灵和表达情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有助于某种风格特别突出。18世纪的欧洲,人从盲目、冲动变得客观、理性,有利于古典主义的发展。古典主义形式的创立源于贵族讲求行为规则,所以用“古典”一词形容欧洲的音乐只有一个确切的涵义,那就是秩序。可以这样说,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精神、品格,古典主义音乐体现的就是规范内心情感的秩序。它追求形式美和客观理智,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人所作曲目就表现了人的普遍对美的追求。
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最伟大,最天才的一面,那就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莫扎特似乎是完全依靠直觉达到了这一目标,在他之后,有过无数
的作曲家穷尽一生的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身心俱疲的惨痛代价也无法企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莫扎特的创作结构精巧,平衡和和谐,似乎完全得自天然的音乐感觉,其实是和他敏锐的内心听觉分不开的,他能够轻易的在头脑里建立整部作品,好像只需要把他们写下来一样。
莫扎特的音乐也是和他纯洁的内心分不开的,他并不是如同不懂事的孩子般一无所知,他了解人间的疾苦,他明白生活的艰辛,他只是不肯放弃希望,希望在于他,即使是最最痛苦的时刻,也会如一缕朝阳,穿过暗室的天窗,照亮一切。任何时候,他都可以抛开一切的苦难,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歌唱。所以莫扎特的音乐没有真正的悲哀,只有淡淡的哀愁。
我曾在高中时期听过莫扎特的一些曲子,有的欢快,有的舒缓到听得能让人入睡,总体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很多时候听后能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总结一下,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没有大的音乐对比,是循序渐进的,给人积极进取、立足现实之感,莫扎特的交响曲正是这样的。
五、·“未完成”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学习了古典主义音乐之后,莫扎特的音乐仍余音绕梁,伴着最后一个音符的尾音,我们步入浪漫主义的殿堂。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的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他歌剧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伯特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但许多歌剧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于民歌,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节歌的形式也是舒伯特歌曲创作的主要形式。
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也称“未完成交响曲”,初听之时,就觉得此曲气质特异。从他的歌曲
中可以感受到他是是那种淡然宁静又带着清净气息的人,让人感觉很亲切。舒伯特命途多舛,但他的作品却不一味的愁苦和紧张,他会在弦紧欲断时忽然注入一汪清泉。即使在“未完成”的交响里,当你觉得会有呼天长吁之时,却忽然发现,所有的紧张变成了轻轻的叹息。他并不享受痛苦,但他却平和依旧,逆来顺受。
柴可夫斯基是古典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人物。他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
课上,我们欣赏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此曲有着洗炼的西欧格调、华丽的管弦乐法、交融着浪漫戏剧式的激情和斯拉夫式的豪放,尤其它所包含的优美民谣曲调更成为此曲的魅力,使得每个一流钢琴家无不克服其中艰深的演奏技巧竞相演出此曲。此曲在第一乐章及第三乐章的序题里皆借用了一些乌克兰民谣的素材,而在第二乐章牧歌风的
主题里亦可略窥法式音乐的风貌。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
情非得已吉他谱这节课我们接受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熏陶,在我看来,浪漫主义一直以来都和感性联系在一起,对于音乐亦是如此,作曲家都很注重个性和感情的表达,但并非缺乏理性的火花。这一时期的音乐家正是在对生活和人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后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以一种饱含真情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感情。
 
六、标题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