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激起研究热情
21世纪的现代社会,是实力与实力抗衡的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人才倍出的社会。这样快步前进的社会,竞争激烈,压力也日趋增大。而目前我国一项关于小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在不断攀升。
(二)音乐课程改革提供研究空间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对人的德育、心育、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此,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音乐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乐观的情绪,促进他们智能,情感和意向的和谐发展,这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校本教研保证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自然就成了中小学课程改革中重点话题。因此,我校大力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我拟定了本课题,通过音乐课、音乐课外活动等渠道,利用多种心理教育手段,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将音乐教学与心理教育巧妙融合,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中渗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拥有健康体魄、健康人格的优秀学生,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
(一)把握学生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运用音乐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
(三)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促进合作交流,沟通情感。
三、理论依据
(一)音乐心理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学科。它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既包括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亦内含教与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与音乐教育学相比它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与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和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授、传承、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景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起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应包括: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分析及研究方法的介绍。对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史的回顾与评价。对音乐学习、教师与教学的心理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的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
中的一个部分。
(二)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中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重点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是说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将培养素质优秀、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作为主要任务。
因此,这就为我们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学习兴趣的发展变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无痕的渗透在音乐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音乐教学真正的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问卷调查、谈话等多种方法走进部分年级、部分学生当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形成书面材料,通过教研交流,研究课,撰写案例论文等活动巩固研究成果。
五、研究对象
  俸伯小学三、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内容
(一)激情引趣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那些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醒、激发学生美好情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我在本校做过一项调查——请学生写出他们喜欢的歌曲或歌手(数量不限)。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其中,喜欢流行歌曲、歌手的人高达95﹪,什么《棉花糖》、《稻香》,什么黑
糖秀、周杰伦,好些名字连我都没听说过。而喜欢民族歌曲、音乐、音乐家的占4﹪,喜欢外国优秀音乐的仅占1﹪,音乐家的名字知之甚少。是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广播、电视、光盘、现场音乐会成了学生获得音乐信息的主要渠道,欣赏音乐不能再仅限于音乐课堂。
这无疑是一个提示:音乐教学要因势利导,教师及时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作出修改和调整,必要时可适当的将课外的优秀音乐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填充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为传统的音乐课注入新鲜的活力,从而满足学生心理上对音乐的需求与兴趣,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增长他们的音乐知识,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设计教学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情境教学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近年来音乐教学中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在课改实验中,借助这一方法辅助欣赏教学,更可谓锦上添花。
要想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更加专心投入,深刻体会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就要做一
个成功的“策划者”,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最终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三)挖掘音乐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巧创意境,激发情感。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很感兴趣,表现出积极的情绪,而对抽象的事物则表现为不热情,这是由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认识能力所决定的。而音乐课如果只是跟老师唱唱、听听,教师不加以进一步的深入引导、渗透,就容易造成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只停留在表面,不能体会音乐的真正内涵。在教三年级《我是小星星》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再配上优美的乐曲,亲切的朗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初步了解到这首歌表达的内容。当学生会唱理解后,再让他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那舒缓悠扬的歌声,头脑中幻想着和妈妈在一起时宁静、安逸美好的画面。在这种意境中,孩子们内心深处对妈妈的爱很快就被激发出来,也使他们领略到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2、感受旋律,愉悦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对感情的表达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教学时,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领会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涵并真正融入到音乐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师应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在情绪勃发中进入审美的至高境界。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表情、范唱、表演来感染学生,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有表情的演唱、表演,亲自体验音乐的旋律美。
3、评价反馈,再塑情感。
适当的评价反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也是作品情感再塑的重要手段。在《我是小星星》一课中,当学生初步会唱歌曲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这首歌应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最好。有一个同学居然说:“我想用爱的声音来唱。”我很惊讶,并让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我的妈妈总是微笑着,用爱的语气和我说话。”孩子的言语之间流露出他对妈妈深深的爱,这不正是孩子美好情感的自然体现吗?随后,我让孩子们带着他们各自的情感体验再次演唱了这首歌,果然收效颇大。
(四)关注特教体延伸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的学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体,那就智障儿童。他们,比正常的孩子更需要关爱,
更需要理解。通过上网搜集资料和在整理课堂上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音乐——在对智障儿童的思维训练与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所任教的六年级是我一手从一年级带上来的,有三位同学在二、三年级时被有关部门鉴定为不同程度的轻微智力障碍,这些学生随班就读不列入班级、学校的成绩考核评价范围,这几名学生胆小怕事、自卑、自闭,平时不怎么说话。但是在音乐课上,却表现出了他们的不同一面。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上不难发现,他们很喜欢音乐,在上课的过程中偶尔也能跟着老师唱一些简单的歌曲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律动。
是音乐天才指挥舟舟的实例启发了我。虽然舟舟是一个先天愚型儿,不识字、不认路,智力只相当与四、五岁的孩子,但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从两三岁起,他就随父亲泡在排练厅。每当音乐响起,舟舟就会拿起指挥棒,象真正的指挥那样,直到曲终。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要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进步的空间,一视同仁,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快乐的成长!
1、营造有利于智障生学习音乐的氛围。
(1)利用教学伙伴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形成教育合力。
受接纳和被尊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基本情感体验,包括智障儿童在内。和正常孩子一样,智障生也需要一种与同伴们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在课下,我经常与班上的学生聊天谈心,引导学生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3名智障生,主动的去走近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以班为单位, 建立音乐助残小组,请好学生与智障学生结对,给智障学生安排音乐教学辅助伙伴。
(2)多交流勤沟通,建立信任。周深 达拉
2、创设有利于智障生树立自信心的机制。
(1)体验成功勤激励。
学生的成功源于信心,而自信的形成则源于教师的激励。因此,教师应多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多给智障学生制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和正常学生一样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因材施教巧设问。
在课堂上,教师不光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智障学生也不应抛下不管,应该根据课的内容,挖掘教材,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智障生回答的问题可相应的降低难度),这样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智障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李响的老婆
六年的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对智障生进行音乐个别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可以操作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明显的,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三名智障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协作能力等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不但能随着其他同学一起哼唱歌曲,参加律动、创编等简单的音乐活动,还有两名同学能用竖笛吹奏简短的歌曲。最重要的是,在音乐课上,三位智障学生能够融入到集体当中,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在音乐中到了乐趣。
(五)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大和补充。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体性活动,歌咏比赛,鼓号队活动等,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课外生活,发挥学生音乐才能和特长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魏巍的资料
如合唱训练,可以培养声部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如果声部之间互不相让,力度、音就很难控制;如果有的同学故意突出自己的声音,合唱就不和谐。因此,音乐教师就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品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
张含韵多大
总之,音乐博大的情感魅力,能够培养高尚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愿所有的音乐教师都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冯洋  《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和声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网  2005年5月1日发表你说你爱我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