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起时期的音乐艺术,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八大革命样板戏,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文化产物,与反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剧目不同,它们所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内容,现代革命京剧成为文化革命的典范。作为我国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一个优秀的范例,京剧《红灯记》成功地塑造了李玉和、李奶奶和铁梅等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塑造铁梅的形象方面更是颇具匠心,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以下就对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主要唱段进行分析阐述。
一、创作背景
李恕权《红灯记》最初的剧本来源于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自有后来人》。上海爱华沪剧团的凌大可、夏剑青以电影故事内容为蓝本,改编成沪剧,并更名为《红灯记》。1963年初,沪剧《红灯记》在上海公演。江青在观看过沪剧《红幻记》后认为本子不错,遂将该剧剧本推荐给中国京剧院。中国京剧院在接到指示后,先由总导演阿甲拟出京剧剧本的提纲,翁偶虹写初稿。而后,阿甲又在初稿的基础上写出第二稿。由刘吉典、周国兴、李广伯任音乐设计,李金泉设计老旦唱腔,李少春设计李玉和唱腔,张健民进行乐队编配。京剧
现代戏《红灯记》从排演之初至1964年汇演,边排边改。而且,从1964第一次正式公演的第一版至1970年拍成舞台艺术影片的最终定稿,前后改动达二百多次,累计演出近千场。导演及音乐设计人员在唱腔、形体动作、舞台调度等各个方面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可谓“十年磨一戏”。由于其在公演中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红灯记》在获得人们一致称赞的同时,也获得了党中央、的肯定,从1965年2月开始南下巡演,从而掀起了全国学唱《红灯记》的热潮。
《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某地。中国共产党员、铁路扳道工人李玉和,是干练的秘密工作者。他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运动中,结成的一个革命战斗集体。李玉和接受了党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本法西斯宪兵队长鸡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他大智大勇、坚贞不屈。在敌人的酒席宴前,在刑场上,斗得坞山焦头烂额。残暴的敌人最后杀害了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前仆后继,在党的领导和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胜利完成任务。
二、李铁梅主要唱段分析
禁绝的边境线借着对铁梅个性、气质、语气以及心态的充分把握,唱腔音乐设计者通过五段主要唱腔完整而生动地勾勒出李铁梅从单纯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蒋劲夫酒吧做dj1、《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此段唱腔选用西皮腔,运用流水板。旋律上运用跳进加级进形成多变的旋律形态,使旋律起伏较大,作者抓住了铁梅尚未成熟的个性,在传统西皮腔的基础上灵活地通过旋律的合理变化模拟出铁梅天真的小女孩形象。
音乐一开始从mi到dol(首调),由低到高的六度大跳的上升型音程进行,见下图例1,是对铁梅内心无限喜悦心情的抒发,也表现了提起表叔时的无法按捺的欣喜。而传统唱法中,音乐的开始多为re到dol的由高而低的级进进行,并且音乐一开始多选在较高的音上出现。下例谱例1是铁梅与传统《苏三起解》中苏三音乐开头片断的对比,可以看出这段唱腔中的革新之处。
例1:
《苏三起解》:
汤非《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在这段唱腔的节拍上,二拍子与一拍子频繁交替,形成混合西皮流水,如谱例1中,“没有
大事不登门”这句唱腔就使用了二拍子与一拍子的交替,与传统西皮不同,传统西皮是二拍子,而这个交替使节奏更富有弹性,疏密相见,打破了传统,形成自由的节奏;节奏型除了过去使用较多的八分音符之外,更多地运用十六分密集型节奏,如谱例1中唱句“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此句就使用十六分音符,这句“虽说是”为加冒,在不同的旋律上重复一遍,模拟出铁梅边想边说,断断续续的语气,表现李铁梅天真可爱的孩子气,也为下句的伸展做铺垫,紧缩伸展的使用,使唱腔更富有神秘感,可以看出李铁梅虽然天真,但已经有革命的心,为下文做了伏笔,很符合李铁梅内心情感。
另外,传统的西皮流水首句多顶板起,多表现的是成熟、稳重的性格,而这段腔的首句眼起,使欢快俏皮的特性在音乐初始就突出地显现出来。将一个天真活泼的、还不太傲事的孩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也为表现铁梅喜悦的心情准了感情基调。
像雾像雨又像风歌词以上这些因素将铁梅年轻、活跃的个性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样的处理也符合人物语言的表述和语气的变化。
赵文卓 梅艳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