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歌传承与创新途径探析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桂西北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其丰富多彩的民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前进,已布满了历史的尘埃,通过各种途径传承和创新桂西北各少数民族民歌,既有利于促进这一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
关键词:桂西北民歌:民族特;传承发展;创新途径
J642 A 1005-5312(2013)27-0156-02
桂西北是一片神奇而秀丽的土地,各民族的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歌是其一大民族财富,有热情奔放的高腔和酒歌、独一无二的同声二部合唱、活泼花俏的柳郎咧、如诉如唱的细话歌、深情款款的刘三民歌等,它们正如一朵朵美丽的民族奇葩,绽放出不同的风格和彩。
一、桂西北民歌在地方高校的教学传承与创新
(一)将乡土民歌纳入声乐教学范畴
学校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使学生在掌握音乐基本技能的同时有了更多的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机会,实现音乐技能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整合。桂西北地方高校逐步把握自身的办学方向,明确办学定位,创建自身的办学特,在声乐教育上正逐渐增加本土特声乐教学,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不同类型的音乐人才。花开了没有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歌词
(二)精选民歌曲目,编著乡土教材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和参照物,配合教学大纲,编写具有桂西北本土音乐地域特征的教材。桂西北民歌进课堂教材是基础,选用什么样的曲目作为教材内容至关重要。在编写桂西北民歌乡土教材时,我们应该依照音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音乐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应将思想与艺术性有机结合,体现音乐教育的规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加强教师培训与团队建设
地方民族艺术院系的办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师资问题是桂西北民歌进课堂的关键,没有会演唱桂西北民歌的教师,桂西北民歌进课堂也只能是一纸空谈。音乐教师是桂西北民歌进课堂的具体执行者与实施者,其质量的优劣更多都取决于音乐教师对桂西北民歌掌握的程度和课堂教学水平。因此,桂西北地方民族院校除了本校理论教师以及民歌演唱教师外,还应外聘桂西北戏曲、曲艺表演艺术家、民间杰出艺人、歌师、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当地民族文化研究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传承人作为客座或特教师。
(四)走向乡野,采集创新
由于民间音乐多流传于农村,主要又以“口传心授”为传播方式,所以很多民族音乐都没有被记录下来。虽然桂西北地区本土民族音乐减少了,但民间艺人还是很多的,那么挖掘和采集这些民族音乐的工作,就落在音乐教师的身上。教学与田野采风、教学实践相结合。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利用节假日走进田野,向民间学习,了解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掌握民族音乐原生形态,撰写调查报告,汇报田野工作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展示与演唱)。
二、桂西北民歌在民间文艺社团的自然传承与创新
(一)恢复歌圩,搭建“展示台”
歌圩不仅是人们以歌会友、借歌传情的地方,同时也是展示、保存和发展民歌文化的重要场所。民间文艺社团组郭碧婷怀孕
一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二祝姥姥姥爷寿比南山织专门力量,深入村寨考察,或通过举办山歌擂台赛等方式,全面发现这些民歌高手。加强保护和发展民歌挖掘,整理民歌的“原始”,积极开展新创作的民歌。
(二)抢救歌者,培养“接班人”
每一种民歌的著名歌手或歌师,往往既是该民族民歌的主要传承者和集大成者,也是该民族文化的“活字典”。但又多是年迈老者,如果不及时“抢救”,必将造成“人走歌亡”的悲剧。为解决民歌文化“断代危机”问题,首先要靠社会教育,从成人补起。
(三)桂西北民歌与地方民族文化旅游相结合
近年来,宜州市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刘三歌谣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流河乡已被更名为“刘三乡”;2009年宜州受评为中国最具民俗特旅游目的地。“刘三文化旅游节”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特民族文化资源,将刘三歌谣文化与旅游融合,以旅游助推经济、民歌发展,探索出一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传承方式已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民间自然传承的环链显得越来越脆弱。
三、桂西北民歌在政府政策扶持下的传承与创新
(一)组织专家,开发创新
在努力保持民歌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利用,使之焕发生机,才能做到在保护中开发,以发展促保护。也就是将原生民歌文化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再生资源,进行二度创作,使之获得创新发展。
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开会研讨、撰写论著等方式,对某一民歌文化进行全方位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其个性特征,更好地继承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
(二)整理出版,建立资料库
原生态民歌大体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口耳相传,二是书面记载。为了有效抢救,可采取不同手段予以保存。比如,对于口头类民歌,就要在采风时邀请民间歌手现场演唱,同时做好音像录制工作;对于文字类民歌,则应搜集歌本,归类存放。
(三)建立桂西北民歌研究基地
各级文化单位、科研机构、有关学会(协会),以及高等院校的文科院系,根据自身研究需要,自行选择某一民歌文化发源地或代表区域作为研究机构,依托专项试点项目建立研究基地,并加强交流与合作。目前,全区共有“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以及平果县壮族嘹歌艺术等6个自治区级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四)举办民歌文化艺术节,打造桂西北民族文化品牌
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神奇的自然环境,繁衍了勤劳善良的河池各民族,也孕育出红水河文化(以铜鼓文化为代表)和刘三文化(以山歌文化为代表)等极富民族特的文化。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
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丰富人民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999年,当时的中共河池地委、河池地区行署决定举办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期间,举行开幕式文艺演出、专业文艺比赛、山歌比赛、歌王擂台赛、民族民间歌手比赛、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览、业余文艺会演、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等文化艺术活动。连续十一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对宣传河池、扩大河池的知名度、继承创新桂西北民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河池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小结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是桂西北少数民族族意识、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采用学校艺术教育传承
创新模式、政府政策扶持传承创新模式与民间传承创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的策略,努力构建起传承和创新地方民族特有音乐文化遗产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体系,形成各具特的多样性保护和创新格局。改变当代民间社团、民间音乐家单一、脆弱的传承格局,有助于形成全面、多元、长效的活态传承机制,有助于扩大和稳定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体,有助于使其成为人类多样文化体中生生不息的一支。使濒临失传的桂西北民歌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走出困境、继续发展,这将是一项意义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谢萍.对广西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7).we well rock you
[2]梁健.少数民族声乐教育体系构建之我见[J].音体美教学2005(6).
[3]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4]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文档资料:桂西北民歌传承与创新途径探析完整下载完整阅读全文下载全文阅读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关于传统民间剪纸产业开发的思考刀锋上的蒙古族板笔书法剪纸艺术在动画造型中的转化应用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美学价值研究“海州五大宫调”套曲中的海州民俗及成因浅析中西审美差异下的影视作品评价试论哥特风格在影视创作中的另类浪漫主义情怀意识形态化的人物脸谱浅析“十七年”动画的角类型浅论台湾主流动画短片设计中的“亲民主义”  电视相亲类节目生命力浅谈纪录片《颐和园》拍摄与制作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定位从《新宿事件》看“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形象的建构多元文化视角探寻我国舞蹈的发展道路舞蹈表演者的“以情带舞”、“以舞传情”的运用  80年代国内声乐作品创作方于咏琳男人装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演讲致辞】【领导讲话】【心得体会】【党建材料】【常用范文】【分析报告】【应用文档】免费阅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