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十送红军》赏析
一、作者介绍
歌曲吉祥三宝朱正本,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即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开始写歌曲、小歌剧。1953年到北京工作后,先后师从罗忠熔学习和声,从江文也学习配器以及在中央音乐学院旁听曲式学。三十余年来,发表歌曲两百余首。创作大型合唱有舞蹈、音乐、歌舞剧音乐、大型歌剧、小歌剧、电影音乐二十余部,与他人合出了两本歌曲集。创作、改编的作品中,表演唱有《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合唱有《把列宁主义大旗高高举起》、《银球飞舞花盛开》以及众歌曲《学习那英雄的解放军》等都曾在全国流行。
二、创作背景
1960年春,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歌词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这首歌的曲调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里。
半年后,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场送别
红军北上长征的内容。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他说:“我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的谱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谱曲时,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里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也流下了眼泪。整个曲子谱得相当顺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由于当时刘亚楼司令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我们必须注明是民歌,总团领导建议我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第二天,歌曲拿到团里排练,大家一唱就非常喜欢,从此便传唱开了。不过,朱老坦言自己还是有几分遗憾:“当年我没想到这首歌后来会唱50年,也没仔细打磨,后来一唱就流行了,我也没法改了。”1961年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正式公演,《十送红军》一炮而红。“散场时就有很多观众边走边哼唱着《十送红军》。”同年底,这台节目又在上海连演40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每周一歌》等栏目里反复播出《十送红军》,各大报纸杂志也争相刊登这首歌的词曲。《十送红军》从此传遍大江南北。直到2001年,电视剧《长征》在央视播出,片尾曲是《十送红军》,使得该曲再次广为流传。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建议下,电视剧的片尾字幕表里出现了“歌曲《十送红军》张士燮编词、朱正本编曲”的字样,这才把沉默了40年的两位作者推上前台。
三、歌曲赏析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我把自己的爱弄丢了
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比如《十送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泪水流在了一起,再现了当年革命的历史画面。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索索里格梧桐叶落尽,红军里格团结挂心间,问一声音亲人红军呀,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萧瑟与哀愁,是因为家人要离去,担忧和不安的气氛笼罩弥漫在山冈上,横越了曾经炮声隆隆的黄洋界,还有八角楼上的昏黄灯光静静的照耀着,那是真正的亲人,一个区区二十九万人口的县城,居然有八万多人成为革命战士,血缘的分离如此真
实,没有丝毫造作。
一次次的战斗,一次次送别亲人走上前线,一送渐成十送,多少回熟悉的场景,总在那些村口、山头、河边上演。可是一九三四年秋天,亲手送出去的这些人儿,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博古与李德这两个来自共产国际的年轻人,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终于意识到再不转移将全军覆没,开始筹划长征。大家只知道目的地在西北,对于那些不识字的战士和乡亲们来说,这一路到底有多远,多艰难,实在没有几许清晰的感觉。女人如烟 歌词
张歆艺杨树鹏
蝶恋花歌词悔恨的泪事实上,大多数的亲人,并没有回来。首先开拔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就消失了。红一方面军只有
大约八分之一到达了陕北。这一路,不仅走得远,还走得久——漫长的十六年后,咱们的军队才解放了江西。这些子弟兵,还有多少是故乡的人呢?虽然在巨大的幸福之中,这些已经不那么重要。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名叫,介支个搭高台,……雕龙里格画风,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