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解说文案_【C+影评】花木兰:政确不正确?迪士尼“公主病”病入膏肓
美国动作/冒险/剧情电影《花木兰》,于2020年上映,由妮基·卡罗导演,劳伦·海尼
克里克·杰法编剧,影片讲述了迪士尼影业荣誉出品《花木兰》由备受赞誉的电影导演妮基·卡罗执导,将中国传奇战士的史诗故事全新呈现。影片讲述了一位无所畏惧的年轻女
baby baby
子义无反顾为家国而战,成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伟大勇士之一。当皇帝下令境内每个家庭必须有一位男丁应召出征,抵御北方来犯者入侵,出身军戎之家的长女花木兰,挺身而出,替病痛缠身的父亲应征入伍。她女扮男装化名“花军”,一路历经磨练,驾驭自己内心的力量,激发真正的潜能。通过这段传奇历程,她将成为一名光荣的勇士,不仅赢得国家的认可,更博得父亲的骄傲。。长江7号爱地球歌词
【概览】迪士尼的真人/CG翻拍电影从大银幕杀到流媒体,看似无穷无尽,但其合理
性和正当性却从未得到验证。米老鼠当然不是初心使然:技术进步和社会议题?后者不过是蹭热度,前者不过是实现后者的手段和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很简单:挣怀旧钱。迪士尼在过去十年里的院线电影里,基本上是漫威、星战、翻拍三分天下,但这三碗饭其实都是为同一类食客炮制的;冷饭的炒法,也自然越来越相似。从惊奇队长到蕾伊再到花木兰,迪士尼厂牌的女主角类型也逐渐成型。这自然不是好事。公主动画成名的迪士尼,想要在女权运动的时代摆脱等待男性拯救的“危难女子”Damsel in Dis tress
套路,却矫枉过正过了头:袭自漫威的“超级英雄起源故事”,搭上了十全好人玛丽苏的主角。旧时代的迪士尼,
宣导的是美德/心灵美要比能力更加重要;而到了玛丽苏时代,美德与能力都成为了女主
邓丽君怎么死的角们的默认设定。主角们需要对抗的,成了(男权社会)的思维范式。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思维范式是有着与其相对的外部环境的:当主角在精神上遇到的困难,一定有着对应的外部体现。当主角们实质上已经是“机械降神”Deux Ex Machina,无论是否意识到,都意味
着他/她在故事中遭遇的实质性障碍已经消失了。而没有外部对抗的思维解放,自然是毫
无说服力的。这就是迪士尼新时期的“公主病”。妮基·卡罗眼中的《花木兰》,仅仅触到余枫日不落
了这一病症的皮毛,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视觉体验上。在她看来,一部更有真实历史感,且有着真正战争场面和动作戏的《花木兰》,自然是值得观众期待的。她最终做到了她想做的:一部有着华丽视效和丰富彩的女性主角动作大片。但在关键问题悬而未决的前提下,充其量只能算一部普通的动作片:被堪比赛珍珠时代的刻板印象拖累,又无法像昆汀·塔伦蒂诺那样,捕捉到香港功夫片和武侠片精神,极其生硬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四盎司拨千磅”和“扑朔迷离”简直匪夷所思),最终成了照虎画猫反类犬的四不像。
【制作】《花木兰》在服化道上的拧巴和胡来,尚可因为文化差异而得到理解;但在剧本上的一通操作就完全无法原谅了。评价一个剧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编剧构成:两位素人女性编剧劳伦·海尼克和伊丽莎白·马丁在2015年创作的剧本,在一年半后被《猩球崛起》的夫妻档里克·杰法和阿曼达·斯尔沃重写。可以看到,这次重写并未成功修正剧本上
的关键问题:一方面,《花木兰》想要与1998版动画拉开距离,删掉了歌曲和辅助角
以其增强现实感;但与此同时,又亦步亦趋地随着动画的脚步,在部分场景和情节上想要
竭力还原。最终的结果,却是在这两方面都失败了。拿掉了歌曲,却没有用新的戏份去填补情感转换和个人挣扎;拿掉了魔法生物木须(和与之关联的全部笑料),又放进了一个格格不入没有对位关系的高魔仙娘(和毫无用处的塑料凤凰),把功夫/武侠和魔法彻底
混为一谈;而当电影试图还原拥有夸张表现力的几个镜头时,又因为糟糕的剪辑和人物塑造,显得比98版动画还要卡通和不符逻辑一些(相亲需要演杂技和艺伎妆?)。如果暂
且不计较光线有问题的CG渲染的话,《花木兰》的画面的确更美了。但由于上述剧本问
题的存在,电影在角和情感刻画上全面崩盘。故事也只是看上去更复杂——刨了仙娘屈指可数的几场戏,就几乎一模一样。迪士尼和《花木兰》彻底迷失在了自己的野心中:既想讨好中国观众,又想
讨好西方粉丝,同时又绝对不会放下女权这面旗。你不能说迪士尼没有下功夫:大量的实地取景,“传男不传女”的现代化改造,以及全亚裔的演员阵容。但
cl 坏丫头这些功夫要么理解生硬要么流于表面,连花木兰和女权主义的关系都没搞清楚(自我认同还是天选之子?),甚至还要往跨性别身份上扯,简直比前脚刚被赶出部队,后脚就获得指挥官信任这件事还要更加地魔幻现实主义。【表现】如前所述,《花木兰》的最大亮点来自于取景和摄影。倚重自然风光来提升异国情调的做法很常见,动作场面的高帧数摄影也有诸多可取之处。但人文内容上存在的巨大偏差,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观众的侮辱——不只是中国观众,也包括那些早就对中国古装片习以为常的国际观众。主题乐园式的服装设计,空荡荡的帝都,无不来自于西方世界对古代中国傲慢的空想。与历史如此脱节,却又声称自己的“严肃认真”和“参考《木兰辞》”,在中外交流如此深入的今天,简直是不可想
东北人歌词象的。这再一次地证明,迪士尼和好莱坞并不在乎真正的东方文化,只在乎如何在美国本土,讨好那些早就文化割裂的少数族裔(In this case, 亚裔)和所谓的“进步主义”者们,以及他们的钱。这自然不是刘亦菲们的错(表演另作他说);原罪是贪得无厌的资本。完全诞生于美国漫画的《上气》,也一定会有和《花木兰》同样拧巴的气质:一部看似多元化和东方化,实则彻头彻尾美国化的“动作大片”,点缀着生硬直译的成语俗语和下三路的美
式笑料。《花木兰》中的大多数角都几乎没有深度可言,从主要角到次要角几乎全员纸片人。刘亦菲面瘫式的表演依然没有任何进步,甚至木讷到了连外国观众都能看出不对劲的地步。她的表演十分仰仗对戏演员的传帮带,全片只有跟巩俐对戏时才有些许提升。李连杰的皇帝则是半个选角失误,理应取代马泰去演花弧,顺便也解释了花木兰的功夫来自何处。刷脸摆谱的皇帝一角则完全可以留给姜文或者周润发。稍微有点意思的是甄子丹的将军(“师匠”)角,作为李翔的1/2,他显而易见地有着更加开放的思想和引导力,
在剧本中也理应承担更大作用。但由于整部电影的最大敌人,性别政治的存在,他的角人物被巩俐的仙娘瓜分走了。而仙娘对花木兰毫无逻辑的点拨,是对巩俐表演才能极其奢侈的浪费:整场戏既没有理念的碰撞,也没有物理上的角力。仙娘本身作为整部戏的最强角,缺乏明确立场和目的性是最大的败笔——显然,妮基·卡罗和编剧们想描绘的是类
似小丑和哈莉·奎茵的一种病态关系,但在此处完全不通:片中从未展示过对女性独立的
压迫,更从未建立博利·可汗对仙娘控制的合理基础——那场刻意的文戏除了提供口头证
据之外,并不能佐证二者关系的合理性,甚至还带来了更多疑点。这里的问题,甚至还是仙娘自己带来的。花木兰以真身示人的段落从被动改成主动,看上去是将自我接受从战斗之后移到了之前(之中),但大大消解了情节的合理性:军士们对花木兰的支持不再是后者男装时的战功换来的。拿掉了
男装这一核心元素,直接以女性身份参与战斗并在之后获得支持,意味着同样的情况也完全可以发生在仙娘身上。那整个女扮男装桥段又意义何在呢?迫使仙娘弃明投暗的社会范式又在哪里呢?林林总总的大小问题,都来自好莱坞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