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旖旎的风景,精致的庄园,悠扬的古典音乐,动听的歌剧,情感的纠葛……这一切不都是小清新的特征吗?只是主演都是年逾古稀的老戏骨们,所以姑且称之为“老清新”吧。
笔者没看过著名的原版舞台剧,所以无法评判改编的是否成功。仅就电影来说,不过不失,不温不火,还是合格之作。可能因为个人期待过高,不能说没有一点失望。
或许是因为改编电影,需要更加全景的展现,所以加入了养老院中很多无关的老年角。而电影又为了表现这些关系不大的小配角浪费了些笔墨,减少了主演的戏份。其实电影的开头很好,在轻快动听的歌剧唱段中,迅速的平行剪辑,几分钟介绍完了几个主要老年角的性格和状态,干净利落,入戏很快。可惜没过多久便暴露了前文所述的弊病,尤其是在maggie 女爵出场之后依旧存在,的确稍有不妥。
Maggie女爵和Tom Courtenay在剧情上算是leading role,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过往是quartet能否成功
的关键,感情线也是剧情主线。但戏份却没有Billy Connolly和Pauline Collins多,他们是四重唱中另外两位,只能算supporting,而且主要负责comedy的部分,可能也因为如此两位配角的性格更鲜明,却涣散了叙事主线。所以很可惜的就是maggie女爵的戏份不够多,和男主的对戏,以及四人对戏都不多。尤其是两位曾经伤害彼此却仍旧深爱对方的老人如何冰释前嫌,女爵又如改变心意重新开唱的重头戏都不够分量。
当然几位的表演都非常好,只是没看过瘾,对这些老戏骨也没什么挑战。Billy Connolly的老头很有爱,Pauline Collins的角有老年痴呆症状,也挺出彩,但两人都稍微话唠了。女爵依然是静水流深的表演,既有简短而风趣幽默的台词,又有饱含深情的感人告白。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内敛的表演,又是comedy,所以在今年颁奖季中应该要打酱油了,也没有看到韦恩斯坦为本片公关的迹象,金球奖喜剧类影后提名已是极限了吧。不过本片倒是可以帮助女爵在《涉外大饭店》的表演提名奥斯卡女配,而且现在看来女配的形势更好。Maggie女爵在《涉外大饭店》中的表演真是少而精,戏份不多,但出场必是幽默的金句。而且一个有趣的巧合就是女爵在这两部片的角都是在等着做换髋骨的手术。
【2】本片另一亮点就是很多著名的古典音乐和歌剧,但可惜有喧宾夺主之嫌。音乐和歌剧是电影表现的道具,虽然非常好听,但不应成为表现的主体,而且纯粹的歌唱段落也稍多了点,进一步挤压了女爵的戏份和表演。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听到女爵开嗓唱歌,不过确实老了,应该唱不动了。
young for you歌词
总的来说观感还是比较享受的,淡淡的温情和幽默。尤其是感人的结尾,非常温馨,治愈。时间是最伟大的治愈师,只是花了两人一生的时光。
你是否敢于面对自己年少轻狂时犯下错误,哪怕你已行将就木,哪怕你以为彼此相忘,陌路终老。蓦然间,再度邂逅。沉寂多年的心又悸动不已,一如当年鲜衣怒马少年时。面对伊人,多年的努力忘却都是
那么无力,多年的坚强伪装都不堪一击。与伊人合唱一曲,即使自己的嗓音早已嘶哑无力,即使自己多年的辉煌生涯毁于一旦。与伊人相伴,尽管彼此已步履蹒跚,风华不再。生命行至此时,只需紧握这耗尽一生等待的情,切莫惘然追忆,其他都已不再重要。
悠扬动听的四重唱响起,他终于颤抖着再次牵起她的手,即使几十年前的芊芊玉手现如今早已爬满皱纹,但这次两只被岁月苍老的手却异常有力地紧紧握住,十指相扣。
P.S. 澳洲advanced screening,12月26号正式上映。上午场,除了我就几个老头老太太,都很安静,所以听不出其他观众的反应如何。
把一退休的音乐人士聚集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看点。玛吉饰演的简霍顿在前往比彻姆之家的汽车上反复排练说一句话,及至后来,才晓得是何故。这本带有悬疑解谜成分。她第一眼看到比彻姆之家一干老头老太在跳“萨尔萨舞曲”,说了一句:这哪里是养老院,分明是疯人院嘛。
或许,晚会演出前,柯顿医生致辞说:“他们深深鼓舞了我们,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正如你们所知,极具感染力。”更能说明这人的本质。我相信她说这话是真心的。相比大家平常从其它影视作品看到的有关养老院多是一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样子,本片中的比彻姆之家可谓生气勃勃。这些退休的音乐家或唱、或跳、或演,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难道不该向他们致意么?老年人也有争执,比如争一个靠窗的餐位。也有"独裁者",那位晚会策划人。也是熟脸,却记不起是哪些作品。
影片介绍了一些歌剧名曲和名家,字幕特别在一段音乐或歌唱响起时加以注明,比如我知道了《饮酒歌》、威尔第的《弄臣》,等。更通过瑞吉对学生的讲座,简单叙述了歌剧的历史:早先是平民娱乐之物,后来成为富人权贵阶层享受之物。我是研究欧洲文化史的,多少对此有点了解。歌剧是意大利人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发明的,是意大利人为全世界奉献上的又一道精神大餐。
【3】影片另一出彩地方在外景地。虽不及唐顿大宅奢华,但个人以为周围景观胜于唐顿。唐顿是平地,比彻姆则建在丘陵,小河流水有,起伏坡地有,小树林、草地、还有教堂。
老年人的友谊。瑞吉因看望生病的威尔弗而选择留在此陪伴。还有茜茜说:你们就是我的家人。茜茜实在是一个可爱的老太太,不过患有失忆症。
角刻画鲜明,比如的威尔弗,可爱热情的茜茜。简的幽默一如《唐顿》中的表现,比如瑞吉和简偶然撞见女护士和人偷情,男青年否认说“我们什么都没做”,简回说一句“我们也是”。
【4】影片也有不足:瑞吉和简彼此感情变化缺乏足够铺垫,或者说不那么可信。早先,瑞吉得知简来了,打算离开;可用实际行动——教堂里送手绢,接下来就一起散步——轻易原谅了简似的。及至出外就餐那场戏,其它三人或微言大义劝说简“这样做是为了挽救比彻姆之家,要不连窝都没了”更具说服力,可影片中压根不提。简拿花束打茜茜那场戏,简直让我气愤,你们都年事已高,能这样做么?餐厅当众对瑞吉吐出脏话实在不符合其老太太应有优雅形象。
补记:迄今6篇评论,个人赞同《老清新》的分析。关于玛吉戏份少的问题,如果这是突出简和瑞吉感情的片子,确实如此;可我更愿意把本片看作是反映老年之家的晚年生活为主。就是冲片名《四重唱》,相信大家更喜欢其它两位配角刻画出的形象:老头和可爱呆的茜茜。
影片讲述了一家专门为退休歌剧演员服务的养老院住着Wilf (比利·康纳利)、Reggie(汤姆·康特奈)和他们的大学同学Cissy(宝琳·柯林斯),每年威尔第诞辰那天他们都会举行音乐会募捐,用于养老院的维持。然而有一天,养老院来了位不速之客——Reggie的前妻、歌剧界大名鼎鼎的女歌唱家Jean Horton(玛姬·史密斯),由于经济问题她现在不得不搬进养老院居住。她的到来给原本和谐的养老院带来了不的因子,原本的三重唱变成了四重唱,而且经常由于Jean Horton的原因而无法正常排练……四个英国最好的歌剧演员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并不能保证演出继续下去。
眾所周知,Dustin Hoffman是一個好演員,而本片也證明他是一個好導演。影片的文本一般,戲劇性
偏弱,劇情張力有限,但影片成片可圈可點,一則歸功於導演對於敘事、節奏的處理,起承轉合流暢自然,再者得益于幾位老戲骨的表現,將人物塑造得有趣可愛,我真是越來越愛Maggie Smith奶奶了。
【5】最美不过夕阳红。你也终会老去,回首过往,爱过恨过笑过,然后用尽毕生的气力去释怀,倾城容貌、惊世才华也抵不过当年十指相扣时你脸上泛起的阵阵涟漪。我们理解不了歌剧,就像不能理解老人那样,但是用心去倾听,你肯定会湿润眼角。
记得去年上映前铺天盖地的宣传,大部分人可能会像我一样不想去看几个”老人“演的电影。
郭书瑶的胸我错了,今天,半年后终于看了这个片子。非常棒
盖茨比是我最近觉得很棒的电影,这部也是。
忧伤的钢琴曲
太多元素在里面一下子不知道要如何描述。可能小时候学过一阵子电子琴,后来跟胡月的相识,我爱上了钢琴。她的声音让我从骨髓从细胞核里面觉得放松(理科囧囧的比喻句)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非常棒的音乐!巴赫让人着迷。还有小提琴,其实我家原来有的,一次争吵。。我觉得小提琴特别的优雅,我现在还记得校艺术团的王尔玉,因为她一直拉小提琴,所以我一直刮目相看。
我记得小时候,刚要上学7岁时候。家里住的是有院子的平房,周末爸妈有时间,妈妈就会在晴天洗衣服晒在院子里,爸爸就会打开音响放歌曲然后帮忙。那时候是我最美好的时光。幸好我爸爸是个浪漫的人,一直在家放音乐,虽然我妈觉得要烦死了。
除了音乐,这部片子包含了我在英国生活10个月的元素。建筑,英式早餐,口音,旧家具,草地。。我知道我一定会很怀念这段日子,现在就很怀念了。还是考完试了,还是要结束了。这边的老人都很慈祥,而且英姿焕发,还很可爱,就像片中一样。这边风景确实很美很美,我一直想去乡村住一阵。大家都去欧洲了,其实英国很多很多地方就很美了。
阳光很难得,所以有阳光日子会去草地晒太阳,会停下来拥抱一下。比如今天,我在跟kindle充电,然后跑去公园准备躺在草地晒太阳。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曲
【6】缅怀老去的艺术家们
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题为”当你老了”,诗中写到:多少人曾爱过你容光焕发的楚楚魅力,爱你的倾城容貌,或是真心,或是做戏,但只有一个人爱的是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我不以为然,诗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热烈是短暂的,浪漫的情绪也是不稳定的。当时的叶芝只有28岁,而他的女神毛特冈妮芳龄27岁。何以来的年华已逝去,两鬓斑白?诗人的真挚情感固然可爱,才华横溢固然可贵,但试问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多少人是会真真实实地爱上一个
长期与地球引力
抗争,松弛,下垂,黑斑爬满全身的老太婆?至少诗人他没有,年轻任性的毛特嫁给了别人,却不幸遭遇家暴,颠沛流离,当两人历经艰辛最终走到一起时,却没有持续一年半载。叶芝冷静的写到:the tragedy of sexual intercourse is the perpetual virginity of the soul. 是啊,诗人柏拉图式的爱情怎能经受真实肉体的冲击?
如果烂漫的诗人是有能力美化“老了”的结果却无能受用”老去”这一缓慢过程,那么其他艺术家又会是怎样?讽刺的是天才艺术家似乎都去得早,不论他杀还是自杀。梵高惊世骇俗地活了47岁,济慈,雪莱,拜伦没一个活过40岁,莫扎特死时才35岁,伟大的电吉他手吉米亨德里克斯27岁死于过量,而被爱人抛弃歌剧女王卡拉斯离世时不过54岁,大家都把她作为传奇。越早死的天才似乎更能得到大众的青睐,所以古人有句“天妒英才”,西方有个27岁俱乐部。粉丝们似乎把“早死”这一结果与艺术成就直接挂钩了,悲剧似乎更容易写成传奇。每年的4月还有大量歌迷为Kurt Cobain烧香,为张国荣放“为你钟情”。同样技巧非凡的花腔,心碎而去的玛利亚卡拉斯似乎比活了差不多100岁的琼萨瑟兰赢得了更多的赞美与爱慕。对于那些进入古稀耄耋之年的艺术家,我们似乎都更愿意将他们遗忘,如果其中有不服老者,人民甚至会表现出厌恶。看看保罗麦卡特尼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记得奥林匹克开幕式,我在外培训和几百个同事一道在礼堂里看直播,他一出场,大家就嘘他,结果他走音了,大家嘘得更厉害,一直到最后他自己一个人忘乎所以地进入高潮,让大家合他一起唱,礼堂里的人高举啤酒
罐让老人家赶紧回家洗洗睡,多惨! 一个古稀老人在艺术生涯的末端,卖力地演出,却被看成笑话,残酷的现实让人悲叹,这时列侬或许在某个地方偷笑吧。
玄彬有多爱宋慧乔
胡思乱想了一串,想说本片的切入点是新颖的:表演艺术家老去的形式及渐变的内心状态。无论曾经的辉煌,荣耀,天赋,美貌,财富,当生命走到尽头时,究竟什么才是永恒的?是继续走在对艺术无止境追求的道路上吗?是独自坐在昏暗的角落回忆昔日舞台上那完美的高音吗?是孜孜不倦地把才华与经历分享于年轻的一代吗?
剧情在此起彼伏的歌剧桥段中展开:当艺术家老去时,和常人一样,他们也会眼昏耳聋,健忘痴呆,孤僻暴躁,耍孩子气,大惊小怪,卖弄经验,病疾缠身,害怕黑夜,恐惧死亡,各种各样老人症都会陆陆续续地上门来,你不开门,它们就爬窗。但比起常人他们又要幸运一些,他们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寻内心的安宁,与上帝交谈与天地共鸣。倘若他们无法释怀掌声与鲜花,唏嘘逝去的才能,那么他们和我们一样,有一条人间正道的选择:相爱,结婚。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虽然先相爱再结婚的机率从今天看来并不是特别高,但达斯丁霍夫曼坚持,爱情在某一个阶段,自有它纯真之处,哪怕是在七老八十的人生边上。
影片是聚集了英国当下最负盛名的老演员:招牌的黑脸祖母Maggie Smith,校长Michael Gambon,寂寞的长跑者Tom Courtenay,班卓琴大爷Wiiliam Connolly,等待第二春的女人Pauline Collins。个
人觉得Pauline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她的一惊一乍的神态,让我想起痴呆多年的外婆,一种时时刻刻在清醒与糊涂间徘徊的状态,每当胡乱说东道西的时候,她会冷不防来句豁然开朗的真话。她去世的之前还叨唠着没人给她剪指甲。众演员都是清一科班出身的音乐艺术家,可算前所未有。乐师歌手云集,自然琴声无处不悠扬,景无处不如画,浮云飞絮,绿树清泉,夕阳西下,一片静好。如果有天我老了也能这样,那肯定是上辈子功德无量了。影片一开始我就期待着那四个巨星一起走到前台来重现维瓦尔第“美人,我记得有一天曾和你相遇”的一幕,可惜到头来老头老太们还是好面子,不愿唱,导演随便用个远景把我们忽悠过去,前辈们不够勇敢,不妨看看新版《悲惨世界》里的两个澳大利亚男人吧,尽力就好,完美的人籁是少数。
轻轻的亲亲紧紧闭着眼睛
《四重唱/四重奏》:www.woyingyuan/detail/1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