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单元解读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的人文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翰爽恋“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京剧趣谈》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内容紧扣单元学习内容,先从课文阅读中感受艺术之美,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
的感悟。如何将艺术之美写得具体可感,《月光曲》和《京剧趣谈》等课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2 文言文二则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从故事中体会人物情感,理解说明的道理、获得的启示。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梁博的父亲
《伯牙鼓琴》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短小精悍、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二则》,齐读课题)
在ktv说爱你
2.课件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至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裴涩琪复古舞曲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提示:“锺”为翘舌音,“哉”为平舌音。“少”为多音字,课文中读shǎo,不要读成shào。“汤”为多音字,课文中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为”为多音字,“以为”中读wéi,“复为”中读wèi。“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提示:是半包围结构,要写好关键部件,保证字的重心稳当。最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
是上下结构,要写得稍扁,下部结构复杂,要注意穿插迎让,合理布排。
4.猜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
三、再读课文,明确节奏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提示:斜线是停顿符号,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5.学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种方式读课文: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7.指名配乐读。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提示:(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的意思是什么?
师:刚才的意思。
预设2: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我么可以知道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既使诗文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地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1)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流水汤汤,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场景?
提示:轻柔的春风,绵绵的细雨,茫茫的云雾,咆哮的雷电……
(2)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风,善听的你会怎么赞叹?(学生根据提示再以其他事物练习仿说)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________,________乎若________。
答案提示:春风 鼓琴 习习 春风
仿说示例:春风习习 杨柳依依 流水潺潺 细雨绵绵 芳草萋萋 云雾蒙蒙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阎维文专辑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六、补充拓展,感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雨后的中秋之夜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地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
句段: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我和幸福有约定
学生齐读,边读便体会伯牙的悲痛之情,以及这对知音间令人动容的深情厚谊。
2.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课件出示诗歌,师生深情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