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风格的作曲家及交响乐作品
   
娜扎公开怼网友
摘要: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此篇论文主要向大家介绍我对交响乐的一些理解,包括对不同时期的交响乐作品、不同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以及一些特定交响乐作品的理解。主要表现为对巴洛克时期、古典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主要作品的个人欣赏与理解。
关键词: 音乐  交响乐  不同时期  交响乐欣赏  作曲家
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作为音乐的初级爱好者,以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交响乐作品,但是只限于听听而已,有时甚至连该交响乐的名字都不清楚。完成李夜雪老师的这门交响乐赏析课后,真的是获益匪浅,让我对交响乐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不能说我完全了解了每个交响乐所表达的意思,但我至少开始有意识的对喜爱的交响乐进行推敲与分析,并查了一些交响乐的背景资料。我不得不说的是,西方交响乐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就算在艺术相对淡化的今天,它仍然会给人以启迪。而这种启迪是令人有种云开月明,拨云见日的畅快感。当欣赏这些或雄浑,或壮丽,或华美,或激昂的乐曲时,我的心灵像是受到了某种洗礼,再加上李夜雪老师以其独特方式给以讲解与艺术的熏陶,让我在现实中也能够触摸到这些伟大作曲家的思想,仿佛回到了那个伟大的年代,身临其境真真切切的感觉到,这些大家的风范,这也许就是交响乐的魅力。这篇“博客式”的论文就是我对一些交响乐曲的心得小感,以及李夜雪老师通过这门课对我在音乐、交响乐、乃至人生哲学上认识的影响,让我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不仅仅是在音乐的表层。我想通过我所喜爱的交响乐作曲家及他们不朽的作品,来浅谈我所理解的交响乐。
1. 巴洛克时期
1.1先生再见巴洛克时期交响乐及作曲家
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巴洛克音乐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而这其中的三大代表作曲家是最为大家熟悉的巴洛克音乐家是维瓦尔弟、J.S.巴赫以及亨德尔。现在,我对维瓦尔第与巴赫的音乐作简要的赏析。
1.1.1维瓦尔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家。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等,当然还有最为人称道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春》E大调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有意思的是,我之前听过《四季》中春的部分,家里的电视台每年春夏时期在播报天气预报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很欢快的背景音乐,当时我并不知道它就是《春》,不过当时我就非常喜欢这首曲子,因为它非常符合当时的天气状况。所以当我在听到这首曲子,我很容易的在脑海中就出现了春天的景象。曲子的开头以一个小提琴的独奏开始,曲调舒缓而明快,
把人不知不觉的引入了一种欢乐而明快的环境中去。曲子向后发展,渐渐出现了其他小提琴的和声,声音由小及大,中间仿佛还穿插了三角铁的声音,清脆如银铃。继续听下去,仿佛有了笛子的声音,与小提琴一搭一合,这总让我想到早春鸟儿的鸣叫,鸟儿叽叽喳喳在枝头上唱着轻快的歌,而小提琴恰到好处的将鸟儿的喜悦表现的淋漓尽致。乐曲的后半段,是整个小提琴的合奏,短促而有力,仿佛暴风疾雨将至,万物马上小心躲藏,而后又恢复了快乐而祥和的气氛中,曲终。
1.1.2巴赫
新闻当事人霍建华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创作的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部,5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了两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最后时期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整首曲子全长将近一个小时,乐曲时而悠扬舒缓,时而紧促有力,特别是钢琴独特的声音,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虽
然无法说清它都使用了怎样形式的变奏,但是我却在这首曲子中,到从未有的舒适与平静
2古典浪漫主义时期
2.1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交响乐及作曲家
  古典主义时期指十八世纪下半叶之十九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以海顿(1732-1809)、莫扎特(1756-1791)、贝多芬(1770-1827)为代表。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这一时期的交响乐最为人们所熟悉,也因其宏大的演奏而震撼人心,这一时期不得不提的当然是贝多芬和莫扎特。
2.1.1贝多芬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而我听得最多遍的还是《第五交响曲》,人们习惯称它《命运交响曲》。贝多芬开始
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时已经双耳失聪,他深爱的情人也离他而去,这一切打击并没有将他打倒,反而让他成为了扼住生命的喉咙的伟大音乐家。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这部作品中有所体现,虽然整部乐曲共分为四大章节,但我也像很多人一样比较偏爱第一章节的演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以一连串有力的拍子开头,整章音乐都保持着一种激昂的情绪,一种向黑暗挑战的士气,一种足以压倒一切的磅礴大气。当然期间又穿插着圆号吹出的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整章乐曲让人有种无法呼吸的气势,一定要正襟危坐的听完,丝毫不敢懈怠,仿佛读鲁迅的小说,有种针芒在背的感觉。而他另外的《第九交响曲》终曲乐章《欢乐颂》,是另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曲子。《欢乐颂》的灵感来源于席勒的诗篇,贝多芬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欢乐颂》主旋律进场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浑厚、低沉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给人一种深沉、平静的感觉;旋律演奏了一次之后,中提琴进场重复旋律,旋律行进到中音部,主题曲稍亮的音给旋律带来一种明快的感觉。其他各声部伴奏,场面宏大,由前面的平静、深沉的快乐进入到了万众欢腾的场面,欢乐颂的主旋律贯穿始终。这便是这部伟大的曲子所要歌颂的主题——欢乐,一个简单却又优美的旋律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
异想记
2.1.2莫扎特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曲目体裁纷繁复杂,不能一一道来。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他最后的作品《安魂曲》。其中一个原因,可能这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最后一部作品,仿佛天鹅最后的绝唱,凄美动人,仿佛冥冥中注定一般,这首曲子是为他自己而写。《安魂曲》又被称作“追思曲”、“慰灵曲”,它是一种特殊弥撒曲——安魂弥撒曲,是用于罗马天主教悼念死者的祭奠仪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虽然它的体裁仿佛稍显沉重,但我在听的过程中却没有丝毫的焦虑与不安,仿佛真的是心灵变得圣洁,接受着神的洗礼,莫名的有种轻松感。乐曲的许多章节也很明快,仿佛让人畏惧的死亡其实并不恐怖,死亡是另一次生命的开始,这也是这首《安魂曲》超越的其他曲子的原因。整首曲子确实是在抚慰那些逝去的生灵,而生者也可以在曲子里寻到希望。
2.1.3舒伯特
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因他的高产被称为歌曲之王。我非常喜欢他的各种短小的音乐作品。如《圣母颂》,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整首曲子宗教彩浓厚,越听越让人心情平静,仿佛逃离了所有城市的喧嚣与压力,整个灵与肉都与神相接。《摇篮曲》从它写出来那天起,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和歌唱家们传唱着。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是听妈妈的这首《摇篮曲》入睡,摇篮曲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而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手段。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享受妈妈臂弯中的温暖,再加上这首宁静而安详的《摇篮曲》,它将孩子的纯真与浪漫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我最喜欢的一首,还是他的音乐瞬间。 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小品体裁。这首小曲看似简单,但韵味无穷。据说,一天,舒伯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乐谱,弹奏之后,对其赞叹不已。随后他才知道这其实正是这位朋友记下的他本人即兴弹奏过的作品。整首乐曲浑然天成,带着一种璞玉的质朴之美。虽然音乐看似单一,却被作者谱写的如此玲珑剔透,错落有致,充满着天真与无邪。舒伯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
梦鸽照片
3.印象主义时期
3.1印象主义时期交响乐及作曲家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后半期~20yes or no下载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其特点,说得确切些则是拘谨、克制、平静,一种由於作曲家把纯音响想像为美和神秘的目的本身,从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效果。
3.1.1德彪西
德彪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牧神午后》及《弦乐四重奏》都流传甚广。其中《牧神午后前奏曲》是一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它讲述了夏日午后的森林中,牧神的突然出现使刚刚出浴的女神惊惶逃去。牧神捧着女神遗下的纱巾,遐思无限。最喜爱开篇的简单而无伴奏的长笛所吹出的旋律,牧笛声如行云流水向人们再现了牧神悠闲自然,昏昏欲睡的状态。还有他的那首《月光曲》,他用清淡的手法描绘出了万籁俱寂的月夜,使整首曲子都充满了一种梦幻飘渺之感。
4.柏辽兹的《幻想交响乐》
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是“用音乐语言写成的小说”,更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幻想交响曲》全曲分五个乐章,各在小标题,柏辽兹曾叙述该曲内容:一个神经衰弱而富于热烈幻想的青年音乐家,因失恋而吞食自杀,但由于的份量少而没有丧命,但他去像梦见各种怪诞不经的幻象一般昏睡不醒,这时,在那昏迷的脑海中,他的感觉,情绪和记忆都变成了音乐的意象和乐思,他心爱的女人,在他看来也变成了一支曲调,像一种固定的乐思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和听到。
第一乐章标题是“幻想与热情”,首先,他想到在遇到他的恋人之前心神的疲乏,空有热情,黯然的忧伤和无端的快乐,然后是由他的恋人在一瞬间突然激起的吞没一切的爱情,极度的痛苦、疯狂的嫉妒,无限的柔情和宗教式的慰藉。
第二乐章“舞会”在一个喧闹而辉煌的节日盛宴的舞会上,他遇见了恋人,在短小而华丽的引子之后,出现了典雅的圆舞曲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