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杜甫诗《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三诗联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2.积累一些赏析诗句的方法。
3.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唐诗是中国诗歌宝库里璀璨的明珠,而杜甫的诗歌则是最耀眼最动人的那一颗。今天我们就来读几首他在战乱时期创作的诗篇,以此来了解杜甫苦难而伟大的凄惨命运,学习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二)回顾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杜甫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出示目标
老男孩 筷子
1.三诗联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2.积累一些赏析诗句的方法。
3.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四)社会背景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唐朝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叛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五)学习活动
活动一:初读三首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读诗要领: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运用舒缓的语速,沉郁的语气读三首诗,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3,读出诗人忧国思亲之感。
指导朗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助读资料: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秦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dreamtale助读资料: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安史之乱爆发,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助读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几经辗转,求亲告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读诗方式:1.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3.指名读诗。
读诗要求:读出节奏与重音,控制语速,读出感情。
活动小结:初读诗歌谈感受。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读了《_________》这首诗,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杜甫,从__________(原诗填空)可以看出来。
曾华倩近况
沈春阳身高多少预设:
读了《春望》,我读出了一个忧心忡忡的杜甫,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读了《春望》,我读出了一个感时伤心苦闷沉痛的杜甫,从“魔幻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读了《春望》,我读出了一个满脸愁苦思念亲人的杜甫,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中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