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党 旗1  乌兰其其格2
(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巴特尔的口述采访为例,对科尔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传承人何巴特尔简介。二、传承人何巴特尔口述访谈资料的整理。三、阐述了笔者通过此次采访的感想,包括科尔沁地方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包括何巴特尔老人谈科尔沁民歌传承的现状及问题、老人对传承科尔沁民歌所作的打算等。进而初步探讨科尔沁叙事民歌的现状。
关键词:科尔沁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8)03-050-05
收稿日期:2018-05-09
项目基金: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
党旗(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人。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7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乌兰其其格(1973-),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
蒙古族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这边那边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巴特尔口述采访为例
一、何巴特尔简介及成长的背景
何巴特尔1939年4月2日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独特的科尔沁文化和社会人文环境,使得科尔沁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的民歌。科尔沁地区的人们向来能歌善舞,因此科尔沁地区也出现了许多的名人及音乐大师,还有一些民歌传承人或者四胡传承人等
等。何巴特尔老人主要在科尔沁民歌和四胡上有着独特的技艺,因此先后被评为通辽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嘎大梅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传承人。何巴特尔老人是通辽市科尔沁民歌协会的会员,科尔沁左翼中旗民歌协会副主
席,也是内蒙古《鸿嘎鲁》杂志特约作译者。
图3③ 从左到右依次是:吴六月、何巴特尔、白那申
王力宏绯闻图1① 何巴特尔本人图2② 何巴特尔与党旗
51
二、口述访谈
2018年1月26日,笔者联系到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白音塔日亚的两位舅老爷④(科尔沁音乐爱好者、白音塔日亚民间艺术团成员),请他们同去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巴特尔。当天,笔者与两位舅老爷还有父母,带着摄像机以及录音设备,前往了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采访了何巴特尔老人,以下是笔者对本次采访的口述访谈内容进行的整理。
(一)何巴特尔的从艺经历和技艺特征
问:您小的时候第一次登台是什么时候,怎么学的唱歌呢?
何:我8岁就拉四胡,10岁就拉的很好了,记得我第一次演出就是在10岁的时候,因为我会拉胡弦,还会唱歌,那时候在学校表演了一场,学校觉得我表演的特别好,春节的时候就给我做了一套衣服,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有一套新衣服特别开心。学音乐是和我父亲学的,也是因为我爱好,我父亲是一辈子拉胡弦唱歌的人,我爸爸一出去演出,我就跟着,就学会了。那时候哪有老师啊,就是因为我爱好,有时候我爸爸一出门,我就拉他的四胡,晚上出去演出,换一顿饭吃,当然,有时候我会自学。
问:嘎达梅林这首歌您是怎么学习的呢?
qq音乐 下载
何:嘎达梅林这首歌最开始是11团⑤团长叫
“”的人跟着文工团学的。当时学唱这首歌有个小组,这个小组在舍伯吐,我父亲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从头到尾学了下来。我父亲每天学习回来后,都教我唱这首歌,给我讲嘎达梅林的故事,就这样我慢慢学会了。1963年家是山西的歌唱家郭兰英来到我们这里。那时候和我爸一起合作的还有一个93岁的老人,他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其余的人就知道的很少了。郭兰英⑥来到我们村一共采访了7个人,这时我们和郭兰英坐在一起,学唱这首歌,聊天啥的,郭兰英是汉族人,白天我们唱蒙古族民歌,郭兰英晚上就学会了,用蒙古语就会唱了。她的嗓音可真好呢!不愧是有名的歌唱家。
问:您成为传承人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您的技艺特征是什么?
何: 因为我走过的路多、走的过程多。我现在已经80多岁了。民歌是不分档次的,不像学习的
人有学历证明,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等。我从小就学民歌,像以前苏联兵来我们这,一些年轻人都没见过苏联兵,但我们老一辈都是亲眼所见,他们从几条路进来的?在哪里住的?进来之后都做了什么?又什么时候走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这不是文化人能编出来的,这就是事实,这些年轻人都不知道。还有一点就是,我与查干巴拉合作的时候,我不用管他叫老师,他也不用管我叫老
师。他会唱歌,不会拉弦,但是我会拉胡弦。他唱歌的时候,我就给他拉胡弦,就是这样默契配合。别人也给他拉不了,因为我俩已经配合了这么久,他的脾气秉性我都了解。那时候我们去舍伯吐的文化站演出,演出一晚上,票是1毛钱一张。还有就是我们去田边演出,就三个人一起演出,一个是查干巴拉的丫头,还有一个苏木的包福来,就我们三个人跟着他演出。电视台的人想了解这段历史,只能问我们三个人。我开始是按照民歌选上的非遗传承人,后来慢慢的我成为国家级传承人,另外两个人是自治区级传承人。
(二)关于科尔沁歌王查干巴拉的回忆问:与查干巴拉最初相识
何:我与查干巴拉⑦第一次见面是1957年,在旗里的乌兰牧骑,从那以后,我们便认识了。那时候乌兰牧骑不叫“乌兰牧骑”,叫“文工团”。当时文工团有40人,当年乌兰夫下发文件,文件的内容就是把“文工团”撤了。改为乌兰牧骑”,这样,乌兰牧骑才出现。总有上面的人⑧会研究乌兰牧骑是怎么来的,或者研究“乌兰”两个字是怎么来的,我觉得乌兰夫就是取他的名字“乌兰”两个字,来为乌兰牧骑命名的。文工团改为乌兰牧骑后,乌兰牧骑要裁员,就把我们分配到各个单位上班,我当时被分配到交通部门,干了一段时间,赶上时期,我们就下岗了。
问:查干巴拉的成名何:一代歌王,不仅仅是做过歌王、演唱过歌曲,还做过其他的工作。1959年,那是文工团改为乌兰牧骑以后了,查干巴拉被下放到托尔金山的一个大工厂里去当了民工,在那个地
方有4万多的工人,部分蒙古人听到查干巴拉唱歌后,就喜欢上了他唱歌,查干巴拉在工地唱歌的事情传到了电视台,电视台知道了后,就请他为整个工地的4万多人唱歌,请他唱乌力格尔以及好来宝等。这样,工地上的活他就不用干了,专心唱歌就行。三个月后工地的活干完了,他也出名了。查干巴拉是和德德玛一起出来的,但是查干巴拉家里特别穷,条件特别不好。
问:与查干巴拉合作
52
何:我8岁就开始和我父亲学唱歌、拉胡弦了,也不是刻意学,纯爱好,我爸爸拉琴唱歌的时候,我跟着在旁边看,顺其自然的就学会了。在1964年,我与查干巴拉正式合作了,查干巴拉唱歌,我拉胡弦。合作一段时间后,因为,科尔沁民歌还有一些老歌等不让唱,那段时间,我特别生气,有一次,一气之下把我父亲的四胡摔坏了。但因为自己特别喜欢音乐,所以期间也偷偷摸摸的唱歌,当时会派人出去放哨,有什么异常赶快回来告诉我们。等四人帮倒了后,我们可以唱歌了,科尔沁民歌还有乌力格尔等一些老歌,都可以唱了,能唱能写了后,那时候有公社,我和查干巴拉就去公社或者各个村子演出,就这样演出了一段时间,但唱民歌不景气,有时候唱歌连一顿饭都吃不上。以前唱
民歌都唱40段,几个小时,因为民歌的故事很长,要唱的完整需要特别长的时间,挣钱特别少,也就是唱的时间长,挣得特别少。不像现在这会,一首民歌唱4分钟,唱一小段就把钱挣到手了。当时因为在电视台唱歌小有名气了嘛,就被调到大城市(指呼市)去唱歌了,在呼市遇到孙良老师等人,他们也传承民歌,唱民歌。在城市里唱了一段时间,因为生活实在太困难,家里人还有病,就又回到村里来了。我与查干巴拉还参加了“东四盟会议”⑨,在四盟会议上,我们俩录制了60多首民歌,录了50多天,那是我们第一次录制歌曲。其中,我录制了“嘎达梅林”这首歌,我就是靠这首歌成为传承人的,这首歌,我爸一直教我唱,一直教到死。开春后(2018年3月份后),会有很多电视台来采访我,他们想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想要拍成纪录片。李荣浩女友
后来,相关部门开始注意民歌的重要性,就在旗里开会了,邀请我和查干巴拉参加这次会议,我们俩说了意见,唱民歌的重要性以及民歌发展困难等。这样,我们得到了电视台的支持,电视台请我们去帮忙,让我们去唱歌录节目,唱的第一首歌是“王希生”,我们表演的特别成功,都把台下的观众唱哭了,观众们都喜欢我们的表演,可以说,从那以后,我与查干巴拉才开始正式唱歌 (光明正大的唱歌),去了电视台以后,我们俩有了点小名气,所以公社或者大大小小的村子都会请我们去演出,这样我们就各地区演出。
问:查干巴拉的晚年生活的怎样?
何:查干巴拉岁数大了后,身体就不太好了,他一直血压高,白酒不喝了,改成了喝啤酒。有一天锡盟的两个官来我们俩,想请我们俩去锡盟演出,查干巴拉听到这事后高兴的不得了,很长时间不喝白酒的他,喝了一杯白酒,喝完他说出去一下,这一出去倒地上就起不来了,亲戚朋友们就快速把他往医院送,送过去已经不行了。有一次,我问查干巴拉,你大字都不识一个,也没有什么文化,这些民歌的调子、歌词什么的你是怎么学会的?你怎么能记住这么多首民歌啊,你是怎么做到的?查干巴拉回答我说:“家里太困难了,家里人干农活或者听到有人唱歌的时候,我就跟在人家后面学,就学会了”。
(三)关于科尔沁民歌文化的相关认知问:科尔沁民歌有多少首?
何:我与查干巴拉的民歌有482首,正经的482个。因为人们总是一段段的唱,总是经过改编,所以传出来的是3000多首。在这里没算长调和短调,专门指的是科尔沁民歌。现在都对民歌进行了改编,所以民歌变得越来越多。
问:我发现现在每个村子都有民间音乐类小团体,这是什么原因?
何:在2000年的时候电视台举办了歌唱比赛,其中有两个人得了大奖,一个叫宝音,一个叫那森。两人得了金牌后,电视台的人给他们提了建议,让他们回到村后,动员村民听民歌、唱民歌,让他们动员村民集体唱歌,最好组成小团体,这样,便出现了第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在朱日河牧场。现在民间
艺术团已经是很流行的了,每个村都有民间艺术团了。
问:您认为这种民间歌曲在民间传承好,还是在学校传承好呢?
何:当然是在民间传承好了,学生传承不了,因为学生不专业(会唱歌的不会拉四胡,会拉四胡的不会唱歌),并且还没有爱好,也坚持不住。在学校里,给学生讲这些民歌中的故事,学生可能会听,让学生们学,他们应该不会喜欢。而且学生没有定性,一会干这个去了,一会干那个去了。
舅老爷:一首民歌是特别长的,有时候拉琴唱,有时候停下来说,唱完整的一首歌要几个小时,学生也没有耐心去学习,如果我们没有这个何巴特尔老人,我们也不会在民间传唱,所以,还是在民间传承好。
问: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对科尔沁民歌带来什么影响?
虽然发展了,但在我们农村这,还是没有完善,
娱乐场所很少,我们这都没有活动站,活动站都搞不出来,我们主要是在我家隔壁排练呢。现在的社会是多好的社会啊,相信在习主席还有19大的发展下,会发展的好的。
问:您觉得现在的民族音乐和过去比有什么不同。
何:现在发展的太快了,形势多好啊,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的文艺发展,过去和现在是天地的差别,因为形势发展了,所以民间音乐发展的也好了,演出的机会也多了,现在不管走到哪,民间歌曲唱的人还是很多的。以前十多年前,没有这么多演出的机会。
三、科尔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科尔沁民歌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笔者想带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去看演出,发小问是什么样的演出,是流行音乐还是拉胡弦的那种音乐呢?我说我去看拉胡弦的音乐,笔者的朋友说:“那我就不看了,你们去看吧”。科尔沁民歌也好,胡弦音乐也好,这些音乐都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一部分。而现代社会中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遗弃了那些经典的传统音乐文化,甚至有些中老年人对传统音乐也不再感兴趣。还有一点就是传统音乐由于不具备可观的经济价值,所以很难形成广阔的市场,所以,很少有学生愿意去学习、去传承。
何巴特尔老人提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在喜欢民间音乐,他们大多数都喜欢流行音乐。在电视播放的节目中,传统音乐与民间文化的影子越来越少。同时老人也表示,对于传承科尔沁民歌,他会多招收一些徒弟,并且多开展有关科尔沁民歌传承的活动。例如,老人以自己的名义举办了科尔沁民歌大赛,
刘诗诗多大
并且以后的每年都会举办比赛,来宣传保护科尔沁民歌的重要性,并且国家给的经费也会用在举办活动或者传承科尔沁民歌上。
(二)科尔沁民歌的保护
1.民歌的真实性
科尔沁民歌之所以能够在科尔沁草原上产生并传承,这与科尔沁草原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是分不开的。科尔沁叙事民歌大多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由民间艺人加工而成的,如《达那巴拉》
《东山哥哥》《嘎达梅林》等。所以,科尔沁民歌的真实性不能被破坏,如果被改编,其民歌原本的故事发生变化,也就达不到民歌的原汁原味了。
我们要警戒以假乱真,更不能以假为真。科尔沁民歌是世代传承的结果,有其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性过程和历史性内容,我们可以尝试着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歌相融合,但一定要以尊重其历史性存在为前提,保持其真实性。因为真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也是科尔沁民歌的生命。
2.传承人的保护
对于科尔沁民歌来说,要想其发展的更好,传承是关键,是根本。对于科尔沁民歌的保护就是保护其
原生态,而原生态主要表现在民间,进一步来说主要是表现在传承人的身上。因为传统民歌都是通过传承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传承人这一条线索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刻就不复存在。
因此,非遗的特点是活态的保持在传承上,传承同样也是非遗的生命,传承没了,非遗就没了。因此,传承人的保护至关重要。而目前传承人大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还处在困难时期,对此应该加大补贴,因为他们更需要资助,有了物质条件后,才能专心搞传承,才能心无旁骛,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更好的去丰富传承生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和传播者,为此笔者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为民歌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 释:
①图一:拍摄时间:2017年1月26日,上午10:00,
拍摄地点: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拍摄人:党旗。图中人物:何巴特尔,简介:何巴特尔,1939年4月2日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通辽市科尔沁民歌协会的会员,科尔沁左翼中旗民歌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内蒙古《鸿嘎鲁》杂志特约作译者。先后被评为通辽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嘎达梅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在2009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传承人。
②图2:拍摄时间:2017年1月26日,上午10:32分,
拍摄地点: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
拍摄人:党德龙(笔者的父亲)。图中人物:左为何巴特尔,右为党旗。党旗,内蒙古艺术学院2017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③图3:拍摄时间:2017年1月26日,上午10:30。
拍摄地点:
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
53
54
拍摄人:党旗。图中人物:从左到右依次为:吴六月,希伯花镇巴音塔曰亚民间艺术团成员,主要唱科尔沁民歌。中间为何巴特尔,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传承人。右边的是"白那申"。其中白那申,1953年8月7日出生,是巴彦塔日亚民间艺术团团长。白那申同志2010年9月在中国·科尔沁左翼中旗首届达尔罕艺术节文化活动中,参加“千人四胡”演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④其中一位名字叫:白那申,1953年8月7日出生,是巴彦塔日亚民间艺术团团长。白那申同志2010年9月在中国·科尔沁左翼中旗首届达尔罕艺术节文化活动中,参加“千人四胡”演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另一位的名字叫吴六月,希伯花镇巴音塔曰亚民间艺术团成员。
⑤11团:隶属哲里木盟骑兵二师。1946年初,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新四军三师派出干部到哲里木盟地区开辟工作。同时,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内防部长阿思根到了哲里木盟,在兴安南地区警备司令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东蒙自治军骑兵第二师,乌力图任师长,白音布(即王海峰)任司令部参谋长,李鸿范任政治部主任。
⑥郭兰英:1929年12月出生,著名女歌唱家,籍贯是山西平遥县,主演了《秦香莲》《李三娘挑水》《二度梅》等一百多部传统戏,代表作品《我的祖国》《南泥湾》。 1982年告别舞台,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在广东创办郭兰英艺术学校,任校长。1989年荣获首届金唱片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2014年11月21日,收著名歌手阿宝为弟子。
⑦查干巴拉:于1926年2月11日(农历1925年12月19日)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德兴嘎嘎查。科尔沁草原著名民间歌手,有“达尔罕歌王”的美誉。是科尔沁草原短调民歌流派的杰出代表,能熟练地演唱20余首不同体裁的民间歌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理事、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委员。
⑧上面的人:指相关部门或者学者等。
杨洋被执行人名单⑨内蒙古的东四盟:呼伦贝尔盟(含现在的兴安盟),即海拉尔。哲里木盟,即通辽市。昭乌达盟,即赤峰市,以及锡林郭勒盟。
【责任编辑    贾玉宁】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narrative folk songs of
Horqin,Mongolian nationality
——Inheritor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Hebateer oral
interview as an example
Dang Qi 1  WULanqiqige 2
(1.2. Inner Mongolia art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passes on to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Hebateer's oral interview i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horqin folk song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the inheritor, Hebateer . The second, Collected the oral interview materials of the inheritor, Hebateer. Third, elaborated author through this interview feeling, It include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local folk songs in horqin, including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Hebateer 's discussion on the inheritance of horqin folk songs and the old man's plan for the inheritance of horqin folk songs. Then we discus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rqin's narrative folk songs.
Key words : Horqin folk songs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Inheritanc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