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雷雨》
评述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
看透你的心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发展至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而伴随着悲剧的发展,出现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莱辛、席勒、黑格尔等许多著名的悲剧理论家,他们的悲剧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研读,并结合曹禺的戏剧著作《雷雨》,我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有以下的一些评述。lrony
1、悲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的第六章中对悲剧做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我认为亚里士多德在给悲剧定义中,能将悲剧与其他剧作类型区分开来的即悲剧是“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跟鲁迅先生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有相似之处,观众看到剧中或现实中美好的东西,却在剧中被毁灭了,自然而然生发怜悯和悲伤,于是剧就在人们眼中成了悲剧。曹禺先生的《雷雨》便是这么一部洋溢着悲剧气氛的话剧剧作。如剧中最具悲剧彩的人物——蘩漪,她的青春年华,她的美好幻想,被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禁锢在了沉闷的周家大宅,最后“病了”、“疯了”。蘩漪的存在,是亚里士多德的“摹仿”,她代表着的是旧社会妇女的幸福与生命被严重禁锢而产生的悲剧的典型,经受着大多数旧社会妇女经受过的苦难,最后走向癫狂。
“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而作为情节的“事件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蔡明丈夫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最佳的悲剧付载体在于情节,因此本文主要结合《雷雨》就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成分中“情节”进行评述。
2、情节之突转与发现
痛苦之村背景音乐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而“悲剧的摹仿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而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此类事件若是发生得出人意外,但仍能表明因果关系,那就最能或较好地取得上述效果。如此发生的时间比自然
或偶尔发生的事件更能使人惊异,因为即便是出于意外之事,只要看起来是受机动驱使的,亦能激起极强烈的惊异之情。”情节跌宕,矛盾激烈的戏剧冲突总是会引起观者的兴趣并引导着他们继续深入了解戏中的人物、戏需要表达的内涵,只要情节的设置是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符合逻辑规律的即可。而作为情节的两大重要成分,突转和发现,则各有其深意。
“突转,如前所说,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正如《雷雨》特别是其第四幕,情节突转得让人猝不及防,如果周萍没有冒雨去见四凤最后一面,如果蘩漪没有突发奇想要去四凤家证实什么,如果四凤与周萍没有被人发现,如果周萍没有逃,四凤没有出走,侍萍与鲁大海没有去她,所有人物不会在那一时间同时齐齐聚于周家大宅,让一切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如果没有所有人物在那样一个雷雨的天气齐聚,没有周萍与鲁大海的约定,就不会有侍萍目睹了自己的一双亲生骨肉的爱情;如果不是蘩漪唤来周朴园,周萍与四凤也许从此远走高飞;如果不是周朴园无意说出了侍萍的真实身份,周萍与四凤也许永远不知道他们的爱情是不会接受祝福的;如果不是一切秘密公之于众,四凤、周冲、周萍也许不会死。两代的怨念,使得一些人年轻的生命陨落了,被黑暗的封建的社会多年压迫着的妇女疯癫了,唯独留下了
周朴园一人,人们也许不会为他最终的孑然一人而感到怜悯和悲伤,反而伤的是由他、由他代表着的封建家族迫害了的无辜的生命。而这些让人猝不及防的突转,皆不是由作者心想着便能直接拼凑的,它们需要一条线,加一些伏笔,隐隐埋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当中。四凤与周冲的死,是由于周宅一根待修未修的高压电线,周朴园与蘩漪等的台词中屡次出现与之有关的台词,以及那条贸然出现的被电触死的狗,看似平淡,实则为四凤、周冲在大雨天冲出屋门触电而死埋下伏笔;而那辗转多人之手的,从最初鲁大海由工地上拾得,再到周萍持自杀,这把抢使得看似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件有了关联。这些伏笔,使得突转更为自然,更加符合逻辑,使事物的发展有了必然性或可然性,却又不显刻意。
“发现,如该词本身所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任务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这一定义让我最快想到的还是周萍与四凤,在当他们得知有了孩子,坦诚相待,共同鼓起勇气走向未来,并且表面上得到了鲁妈的同意,让观众在这阴暗凄冷环境中突然燃起一丝大团圆结局的希望时,却因为周朴园无意得将周萍与四凤的关系揭示,让周萍与四凤,也让观众蓦地掉下深渊。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说道,发现有其分类,“第一种是由标记引起的发现;第二种是由诗人牵强所致的发现;第三种是通过回忆引起的发现,其出发因素是所见到的事物;第四
种是通过推断引出的发现……而最好的发现中,最好的应出自事物本身,这种发现能使人吃惊,其导因是一系列按可然的原则组合起来的事件”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最好的出自事物本身的发现”在《雷雨》中也是精彩的一笔,例如当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岁月的痕迹让他没有认出来,但是随着碰巧两位故人独处一室,鲁侍萍用平淡的第三人称慢慢回忆,周朴园由中认出了站在自己面前的正是他当年逼上绝路的女人。
2、情节之完整性
   
崇尚情节至上,情节最重的亚里士多德关于情节继续阐释道:“根据定义,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起始指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其它存在或后来者的处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或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中段指自然地承上启下的部分。”首先从完整性来看,一部悲剧要经历起始、中段和结尾,《雷雨》以十年后的场景开头并且结尾,以几个完全局外人的视野目睹十年前一场巨变后如今十年后的主人公们,而中间段则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十年前的那场巨变的起因结果。悲剧情节非常完整,整个剧的起始与结尾节奏趋向缓慢,让从矛一生一世爱着你
盾冲突激烈的十年前猛然回过神来,但是悲伤之感却在慢慢的节奏当中,挥之不去。
3、情节之结与解
“一部悲剧由结和解组成。局外事件,经常再加上一些剧内时间,组成结,其余的剧内事件则构成解。所谓‘结’,始于最初的部分,止于人物即将转入顺境或逆境的前一刻;所谓‘解’,始于变化的开始,止于剧终。” 而在《雷雨》中,该剧的“结”即是从最先开场开始,“昔日窒息身心的周公馆改建成了安抚身心的教堂医院”,看似平静安谧的教堂里却收藏着当年的一个雷雨天发生的狂风暴雨的家族动乱。直到开场鲁贵与四凤的之间的对话,也还是“结”的部分,他们之间看似父女间的家常闲聊,却提示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习性,还揭示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四凤与周萍的情爱、周萍与蘩漪的暧昧等,同时还为鲁侍萍来到客厅寻周四凤、鲁大海并不小心见到周朴园埋下了伏笔。我认为,《雷雨》中结的部分至于鲁侍萍与周朴园的谈话中,这一对故人相认之时。随着他们的相认,各种事物有了变化,周公馆由平素看上去的井井有条,变得开始波涛暗涌。于是全剧的“解”慢慢随着周萍、四凤、蘩漪之间关系的变化开始。期间伴随着的零星的回忆片段则是局外的时间,穿插在局内的时间中,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结”与“解”的巧妙设计和运用是一个戏剧成功的不可以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除了上文中分析到的一些之外,还有关于悲剧中人物性格的理论也是客观而且有建设性的,但本文主要是结合曹禺先生的《雷雨》介绍了其《诗学》中的悲剧、以及悲剧的主干部分——情节相关的一些理论,而这些理论不仅仅代表古希腊的思想,同时也为世界人民分析并欣赏悲剧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