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滴前奏曲》作曲技法研究
肖邦《⾬滴前奏曲》作曲技法研究
导读:《⾬滴前奏曲》是肖邦前奏曲第15⾸,也是著名代表作之⼀,是⼴为⼈知、意义深远的。在⼤型⾳乐会、演奏会中演奏频率最⾼的⼀⾸。曲⽬表达了作者悲凉、忧郁、寂寞的⾳乐情境。论⽂从前奏曲的概念⼊⼿,引出创作背景,分析《⾬滴前奏曲》的谱例及主题动机,结合复三部曲式的基本特点划分出曲式结构,最终从作曲技法去分析其作品,即从乐汇、动机、乐段、和声、创作⼿法等去论证其特点,从⽽与主题遥相呼应、主旨统⼀。林中鸟
⼀、作曲家简介及前奏曲的概念
肖邦,1810年3⽉1⽇出⽣于波兰华沙,1849年在法国巴黎逝世,早年就读于华沙⾳乐学院,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独具特质的⾳乐艺术家之⼀,被世⼈称为“钢琴诗⼈”。在19岁的时候就独创了《f⼩调钢琴协奏曲》。1831年到法国,与著名作曲家李斯特相识,并⼜结识了⼩说家乔治·桑,肖邦的灵感在这个时候突然被激发了,创作了很多体裁的⾳乐作品,有前奏曲、幻想曲、夜曲、舞曲、谐谑曲、即兴曲、奏鸣曲等,著名代表作有《肖邦前奏曲集》、《波兰舞曲》、《肖邦⾰命练习曲》、《离别》等。
马兰谣歌谱“前奏曲是⼀种通常供乐器演奏的乐曲,或者为后⾯的作品作引导,或者独⽴成篇。前奏曲起初是乐师们为调式或检查乐器是否合调⽽即兴创作的乐曲。以随着⼈们对器乐曲的喜爱,它才作为⼀种正式的乐曲出现。它并没⽤固定的形式,有时候近于幻想曲或者托卡塔舞曲,不过始终保留了即兴创作的风格。”
⼆、创作背景及创作思路
《⾬滴前奏曲》是肖邦前奏曲集中的第⼗五⾸,是1938年冬天肖邦与法国⽂学家乔治·桑同在玛略卡岛养病期间写成的。当时他们住在同⼀所修道院⾥,寒冷的冬天阴⾬绵绵,肖邦因病⼼情也⼗分不佳。乐曲⾃始⾃终⽤⼀个连续不断的⼋分⾳符降A低⾳伴奏衬托着,好像连绵不断的⾬滴声,仿佛是肖邦那敏感多愁的⼼灵的律动,因此被⼈称此曲为《⾬滴前奏曲》。”肖邦在静养的过程中,当时的感情也出现危机,⼼情⼗分复杂,内⼼⽆⽐燥热。因此创作的灵感就在这⼀时刻爆发的,乐曲的⾳调起伏就是内⼼所想,和声织体的展现、传统和声的模拟⼀系列的特征就在乐曲中体现。
三、作曲技法
(⼀)主题
在⼀⾸⾳乐作品中能够把握其性能及⾳乐情绪、性格⾯貌的创作思路称为主题。《⾬滴前奏曲》旋律
的第⼀⼩节到第四⼩节就是A部分主题的映衬和展⽰。它主要通过旋律、⾳⾊、⼒度、速度、和声、调性等⾳乐语⾔来体现的,上下起伏的旋律⾳调,四度⾳程的控制,上⾏时成⾳阶形状,对称均衡的4⼩节乐句,节拍违背了强弱规律,是以弱拍进⼊主题,左⼿都是围绕⼀个“A”⾳调进⾏和弦分解,踏板对旋律起到⾊彩性的变化,清晰明亮,进⼀步加强了⾳乐发展的动⼒,体现了动机的关键性。左⼿采⽤⼋分⾳符分解和弦织体和向⼼式的作曲技法,模拟的是淅淅沥沥的⾬滴声,在和弦分解钢琴伴奏陪衬下使⾳响清脆清新,秀丽的⾬滴映⼊眼睑,如歌的旋律⾼贵⽽宁静。旋律发展上下⾏交替、起伏悠长,波澜⼴阔,衬托出作曲家的思想意境。由主调进⾏到属调回到主调迂回婉转,再现功能隐约可见,并且第⼀乐段每个乐句⽤7连⾳加以过渡衔接,使旋律连贯⼜不失韵味。
B部分的主题通过对⽐呈⽰于听众,第28⼩节到第31⼩节是B部分的主题动机,⾳调特别,与A部分的材料截然相反,它是围绕主旨A⾳展开和弦分解,⾼⾳区运⽤了同⼀反复、节奏重复的创作⼿法,低声部成“duo、re、mi、re”,与第29⼩节的“re、mi、fa、mi”形成⼀种⼆度模进,中间声部亦如此。
(⼆)和声思维
和声就是多个和⾳结合在⼀起的连续进⾏。和声可以增加⾳乐作品的表现⼒,增添声⾳效果和感情基调,在钢琴作品中起伴奏功能的时候,好的效果⾮常明显。在和声中起到关键性的作⽤就是和弦,有三度叠置起来的三个⾳叫三和弦,四个⾳的叫七和弦。在旋律配置上安排什么样的和弦就会产⽣不同
的效果。肖邦这⾸作品天⽣具有重情绪化和个性化的浪漫主义⽓质,以传统功能和声为主,强调的是功能化进程,聆听到的是民族特⾊⾳调和新颖的和声⾳响,聆听到的是波澜壮阔、情感激越散发出清新明快的⾬滴声。同时采⽤了功能和声及转调离调的⽅式使⾳乐步步推进,丰富⾳⾊。和声离不开功能,肖邦在整⾸乐曲中⼏乎以正格、变格进⾏为主,由主调运⾏到属调,或者由主调进⾏到下属调,四、五度
陈一娜图片离不开功能,肖邦在整⾸乐曲中⼏乎以正格、变格进⾏为主,由主调运⾏到属调,或者由主调进⾏到下属调,四、五度协和⾳程反复出现。在第⼀部分A和第⼆部分B中出现了对⽐,采⽤了转调离调的作曲⼿法使调性改变,⾳乐情绪和⾳⾊急速转折,形成新的⾳乐主题,副属和弦的定位,重属和弦的冷静思考,表现了作者在这⼀时期新的对⽐、新的材料和新的⾳乐情绪。
(三)曲式
《⾬滴前奏曲》是属于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基本图⽰划分结构如下:
第⼀部分(1-27⼩节),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段旋律第⼀部分是重复变化型两句式乐段,由2个4⼩节⽅整型乐句所构成。B段也是⼀个乐段,属于并置型对⽐中段,利⽤⼀些较新的主题材料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利⽤转调、离调、和声、调性对置、⾳乐织体的⼿法进⾏对⽐,旋律⾮常紧凑,⼗分集中。第⼗三⼩节和弦、旋律再现,与前⾯主题部基本相同,是对呈⽰部⾳乐主题的回归,节奏、不
快不慢的速度、和声、伴奏的织体这些丰富的⾳乐语⾔等⼏乎没有变化,由两个相同材料形成的变化重复乐段。唯⼀在七连⾳上有所区别,曲调装饰加花形成⾳乐⾼潮,最后落在降E上,以典型的调式开放型⽽收束。旋律线条呈降低趋势,不断回落,肖邦⾃⼰的内⼼世界和思想情感,⼼中所想之事总得不到满意答卷的⽣动素描刻画得栩栩如⽣。
第⼆部分(28-75⼩节),并列单⼆部曲式。第⼀部分是原样重复的两句式乐段,由2个16⼩节⽅整型乐句所构成。A段是第⼆部分的陈述部分,也属于稳定的陈述型乐段,乐思材料单⼀、完整,和声简单单纯,乐句结构呈16⼩节规整型和匀称型。采⽤了转调和伴奏织体的创新形式,使⾳乐情绪和性格产⽣重⼤的转变。B部分(60-75⼩节),是不带再现的对⽐中段。⼒度上弱奏开始,通过柱式和弦层层推进,极难弹奏的基础旋律线条,⼿指⼒度的展演,均匀平衡的⾳符描绘得绘声绘⾊。在创造⼿法上,#B是升⾼第Ⅶ级的特性变化⾳,由低⾳声部过渡为⾼⾳声部,之后采⽤离调作曲技法,⾳响较沉重激动,作曲家⼼情烦闷、内⼼不平静的思想境界再次展现。围绕在#G⾳的动机进⾏发展,使前后密切配合,天⾐⽆缝。伴奏织体由四分⾳符转变成附点⼆分⾳符,以及在快结束的时候,低⾳采⽤部分⼆分⾳符变⾳及附点⼆分⾳符,最后⽤同主⾳调式交替的⾼级⼿法进⼊再现部的属调等待,使乐曲达到了⾼潮。 
第三部分(76-89⼩节),乐段加coda结构,呈⽰部缩减重复。它可以分为两个乐句,第⼀乐句采⽤的是重复变化主旨的⼿法,使⾳乐恢复宁静,但作者内⼼的⾬滴仍敲打在地上,唯⼀不同之处是第⼀
乐句结束处七连⾳换成了⼗连⾳,以⼗连⾳的形式连接第⼆乐句,出现了两⼩节的主题映衬,逐步演变,使⾳乐素材更精练、更准确,主题思想更集中。最终加强了⾳乐严谨性,主旨完整性。之后就是尾声,慢慢消失,韵味⽆穷。
(四)调式
在⼀⾸以7个⾳为主旨的旋律中,围绕⼀个中⼼⾳进⾏展开所形成的⼀种体系就称为调式。调式的范围很⼴,有传统⼤⼩调式、民族调式、中古调式、离调转调等类别,作曲家⽣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体现当时的情怀,必然以传统⼤⼩调为主。旋律中的调式调性决定了作品是否完整终结?这些都是调式的重⼤意义。⽆调性的作品,振动是没有规则的,也没有主⾳⽀持的。⽐如西⽅⼆⼗世纪的序列⾳乐等。
第⼀部分在A乐段收束部分落在了降D主⾳上,是调式收拢型的,停留在主调的完全终⽌上。乐句结构呈4⼩节规整型和匀称型。调式功能由主调进⾏到属调回到主调。⼤⼩调性明朗,第⼀乐句与第⼆乐句是降D⼤调,旋律发展到第9⼩节是B部分,利⽤⼀连串的离调,⾳⾊的变化透⼊⼼底,不断地打断⼼理的⽭盾,交错起来的⼀些烦⼼,使⾳乐可塑性更强,和弦⾊彩及变⾳发⽣改变,因此变为降G⼤调。17⼩节后再现主题,调性回归。最后主⾳落在降E上,属于调式开放。
第⼆部分是庄严神圣的圣咏⾳调,节奏规则固定不变。利⽤主旋律低声部来敲打作曲家的神经,构成明爱暗恋补习社
红星闪闪放光彩歌词了阴森恐怖的葬礼进⾏曲的形象,更是形成了⾳乐进⼀步发展的动⼒,体现了此刻最核⼼的⾳乐动机。第⼀乐段收束部分落在了升C主调的主⾳上,是调式收拢型的,停留在主调的完全终⽌上。旋律从开始就进⼊了降C⼩调,⾳调移⾄左⼿,右⼿持续⾳
#g,不断重复,与前⾯第⼀部分⽐较,主题变化形成了⼀种对⽐模仿淅淅沥沥的⾬滴声,是敲打在⾃⼰的内⼼世界上,特别是低⾳部分浑厚⽽笨重的主旋律,像和尚念经⼀样延绵不断的“suo“的持续,衬托出作曲家内⼼⽆⽐的⼼烦与焦虑。调式功能由主调进⾏到属调⼜回到主调,⽐较单⼀、单纯。
第三部分从同主⾳调替换降A到主⾳降D,因此从降D开始重复乐曲的⾳乐主旨,也就是再现部。和弦主调-属调-主调,典型的浪漫主义和弦⾊彩,典型的正格终⽌,落在降D和弦上,以调式收拢收束。
歌曲莫生气
四、结语
肖邦这⾸《⾬滴前奏曲》是前奏曲集中的第15⾸,它不同于其它的前奏曲,它是以优美的旋律⾳⾊为追求⽬标,把旋律部分弹得富有歌唱性,那是真⼼实意的、是发⾃肺腑的。篇幅虽然很短⼩,思想内涵却丰富⽽深刻,⽽且作曲技巧既强
部分弹得富有歌唱性,那是真⼼实意的、是发⾃肺腑的。篇幅虽然很短⼩,思想内涵却丰富⽽深刻,⽽且作曲技巧既强⼤也很娴熟。它之所以能⼴泛流传⾄今,最有魅⼒的、⽤迷⼈的曲调扣住了⼈的内
⼼世界,使欣赏者意犹未尽、回味⽆穷,犹如“⾬滴”般的固定⾳。肖邦在这⾸前奏曲中也采⽤了⼀些装饰⾳(倚⾳),体现了传统中夹杂着创新,其快速灵活、激动奔放就是此阶段的特点。因此如果没有肖邦,19世纪下半叶的优秀成果是较难实现的。因此我们要研究肖邦优秀的作曲技法,在钢琴乐曲创作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凝聚⾃⼰的⾳乐风格,在中国⾳乐创作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