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
第七章节《动感地带》学情分析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阚小妹
学生处于情绪情感利益丰富,集体感、友谊感逐步增强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害怕被孤立,渴望能够充分地融合在集体中。所以,当某种事物被大多数人接受时,其它人也会跟着接受。当通俗音乐在大众传媒的狂追力捧之下风靡社会之时,中学生也受其影响卷入其中。其中有不少人最初的动机就是“大家都听,一定很好听”的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体中,通俗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大多数人对某首歌曲非常熟悉,有一个人还没有听过,他就会产生“不合”的危机感;如果已经有不少同学把某歌星作为自己的偶像,而有个同学对那位歌星一无所知,就会受到体的置疑。中学生特定时期的心理特征和通俗音乐自身特点(贴近生活、凸现时尚、宣泄自我,充满了亲和力与人情味)引起的从众效应是中学生普遍偏爱通俗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通俗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任贤齐、孙燕姿、王菲……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通俗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的是通俗歌曲……然而,问到学生为什么如此喜爱通俗歌曲?是歌词?旋律?风格还是潮流?……
学生的回答很含糊甚至无从回答。因此:
1.面对快餐音乐文化和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他们缺少作为高素质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审美体验与感受,缺少应有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这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2.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并领悟普通高中音乐学习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充分挖掘及利用学生自身资源,从而达到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知能并进、终身受益这一课程目标,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和引导。
3.由于中外通俗音乐的内容丰富、题材和体裁繁多,如何利用学生对通俗音
乐原认知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适时、适度的教学活动,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4.就音乐而言,流行的作品也许不一定是优秀的,但优秀的作品一定应该是流行的。教师自身对于流行的东西去了解、分析,去与传统的优秀作品进行比较、辨别,才能引导学生去辨别流行音乐的优劣,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才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这也是教学双方双赢的关键点。
邓紫棋 华晨宇
关于如何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
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有以下几种:⑴不断变化或具有新异刺激特点的事物;⑵在个人的经历中,曾经获得成功的事物;
⑶符合学生能力水平,有希望成功操作的事物;⑷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的事物;
⑸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事物;⑹能满足学生某种需要的事物。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针对本单元教学内容,采取如下策略:
亲爱的这并不是爱情1.融合现代技术,拓宽思维
exid组合音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接。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与方式,更带来了音乐学习中思维方式的变化。创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学习背景,让学生达到情感上的体验,理智上的领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使音乐课堂教学达到优化。
如:《中国通俗音乐》一课,可由DV片导入,课前播放在校园内通过对学生、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三类人的采访关于“不同时代人眼中的通俗音乐”的录像剪接,以达成对“通俗音乐”概念理解的共识。也可由学生自己制作、主持、导演、采编制作校园DV片——“我心中的通俗音乐”。这既给了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拓宽了学生思维方式。
2.寻根民族元素,提高素养
通俗音乐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民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有效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和激发学生爱
国主义情怀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通过经典的通俗音乐寻创作的“根”,不仅可以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辨别高雅和庸俗、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能力,增强民族感情。大名顶顶 萨顶顶
如:通俗歌曲《好汉歌》,作品采用了在山东、河南(《王大娘钉缸》)、河北等地广为流传的民歌曲调写成。高亢,简练,有表现力,能反映梁山好汉的性格行为特点。另外,典型的民族乐器“唢呐”的应用,更增强了亲切感。再如:s.h.e 的《不想长大》,以莫扎特为主线,有效地缩小学生与古典音乐间的距离,认识到古典音乐也是很多通俗音乐的源泉,从而在今后能够主动关注古典音乐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利用学生资源,开发潜能
学生作为个体,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因为他们都有着学习的天性、好奇心与求知欲,一旦激发其学习
兴趣和热情就能增强其学习的动力,推动其自身的发展。如,学生本身就熟悉、喜爱通俗音乐,他们有着广泛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学生更是一个体的资源。首先,当学生带着各自获取的资料信息回到课堂时,每个学生就是一条传播信息的渠道,在互动和交流中形成一张知识传输、拓展的“网络”。而这一“网络”不仅使教学内容由单一变为多样,还使学生的知识量由单薄变为丰厚,更使学生学会了融合,学会了合作。
学生体还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体。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于他们家庭与生活,来自于他们与其它孩子的游戏交往,来自于他们对环境、大众传媒、社会文化的感受与体验。兄弟呀想你啦你在那疙瘩还好吗
比如:通过课内专题欣赏,指导学生理性看待通俗歌曲。通俗音乐的专题欣赏包括:不同时期的通俗音乐、同一时期不同演唱风格的通俗音乐等。本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先分组在课外时间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然后在第二课堂选派代表进行展示,让学生体会到通俗音乐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不同时代的通俗音乐曲风不同,内容不同,只要抓住这两者的联系,通俗音乐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也能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并最终改造生活,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4.组织实践活动,体验乐趣
这里的实践活动是指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运用音乐才能的机会。教育心理学研
来电狂响的演员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如:以“我最喜欢的通俗音乐”为题,举行一个party,学生们可以带着自己最喜欢的通俗音乐光碟与大家分享、交流,也可以向大家介绍喜欢的音乐作品和崇拜的歌手,还可以一展歌喉,演唱最喜欢的歌曲等进行交流。也可设计“中学生为什么喜欢通俗音乐”、“如何正确对待如今的通俗音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自身的体验中分析其中的利与弊。或采取竞赛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荣誉感、自豪感,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