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董永及董永故事发生的年代
孝感,因历史上有董永、黄香、孟宗等数位孝子故事盛传天下而得名千年以上,对于董永是否为传说人物还是历史真实人物,迄今为止已不再是争议的焦点了,虽然《辞源》、《词海》等相关工具书仍言董永是文学传说人物,但就现存的史料和武氏祠石刻画像的资料显示,董永是历史真实人物无疑,但历史上对于董永故事仍有种种争论,其焦点其一是董永究竟为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其二是董永生活的年代之争,其三是董永如果南来孝感,其南来的原因为什么,其四是,董永与孝感的得名是否有直接原因,这诸种争论到现在仍然未有休止,为了对争论的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在现有的资料条件下,尽量给人们以与历史尽可能更靠近的面目的信息,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现试作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滴答铃声一、 关于董永人物的真伪
长期以来,董永一直是作为古代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出现的,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到宋代李昉的《太平御览》,董永是一个小说人物;从公元七世纪的《董永变文》到明清时期的小曲《寄生草》等叙事民歌,董永是民歌里的人物;特别是从元末《小董永卖身宝卷》等讲唱文学形式到清末《董永遇仙记》、《天孙锦》等大量戏曲戏剧类作品中,董永的传说有完
整的情节,精巧的构思,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影响到后世,产生了诸如《天仙配》、《百日缘》等著名的戏剧作品。
由于董永一直是由传说推举成名的,以至于人们闹不清董永其实就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主要是因为正史几乎没有关于董永如何孝亲如何与天仙有过那么一段美丽的传说。虽说《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孝友传》、《宋史·董槐传》中曾记录有三位名为董永的人。但文字过简,并没有记载董永孝亲、卖身葬父、天仙相配的故事。明清两代问世的几部《孝感县志》有过关于董永事迹的零星记载,但也看不到所记载的内容是以正史为依据的说明。清末《孝感县志》是这样记载董永的:“董永,青州千乘(今山东博兴)人,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家贫,永佣耕以养,父殁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既葬,如裴氏为奴。道逢一妇人,求为妻……”。比此处记载内容稍早的如明代孝感知县黄巩主持修建董永墓时撰写的《修董孝子墓记》,其中云:“孝感……以孝子董永名,按图记、杂记、小说皆云孝子千乘人。丧母,汉季奉父避兵来居,家贫,佣耕以养,父殁不能葬,以身贷钱始克葬。天降织女为织,以偿所贷。即腾空去……”另外如山东《青州府志》、江苏《东台县志》、《泰州志》等地志书中也有董永的记载,其惊人的相似之处是均含有路遇仙女求为婚,夫妻织绢的故事,其传说的成分,
也不言自明了。
那么,董永到底是传说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呢?抑或是历史人物中含有多少传说的成分呢?
现存的资料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历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实性。山东省嘉祥县武翟山的武氏墓石刻历史文物就向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层右数第三个画面即刻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情景:树下一鹿车,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间劳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于车上,左手执鸠杖,右手前伸,似是指点董永劳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为董永,右手执农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边有一兽,体态粗壮,大耳如扇,长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横一图案,有翼,有花纹,作飞舞状,当是一鸟。《越绝书》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此即“象耕乌耘”之意,内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亩”,田间劳作的形象注脚。
武氏墓石刻,也称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东汉时武氏家族的墓地。清代陆续出土。武氏一家,是东汉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世代为官,势力煊赫,家财宏富,故有条件修建富丽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据其石阙铭文记载,建于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数十年落成,竣工至迟不晚于公元200年。墓石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
化的宝贵资料。武氏祠的石刻画多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荆轲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杀三士等。其修建时间,与董永同代,时间甚近,而且点明了董永的故里,证实董永确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证。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画面的内容,与一些文字记载是一致的,故董永实有其人是可信的。
三国著名诗人曹植有一首诗为《灵芝篇》,诗中列举了古代几位大孝子,有舜、伯瑜、丁兰和董永4人,这4 人中,舜、伯瑜、丁兰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董永位列其中,也可以证明董永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元人郭居敬所辑的《二十四孝图说》一书中,董永是和另外23名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孝子”排列在一起的,这种选择,当有所据。不过,现存材料中,武梁祠石刻画像则是更客观,更真实的人物资料依据。武梁祠石刻画像中的董永故事资料是后世各类传说的取材渊源与蓝本。
东晋史学家干宝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记》里。他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整理,写成了《董永》篇:“汉董永,干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首段文字与《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图》如出一辙。后边就是董永葬父后,道遇仙女,求为妻,俱至钱主,十日织缣百匹,助永还债,事毕,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经过干宝的加工已比较完整丰满,其情节、人物,都有所发展,为后来的戏曲等文艺创作取材所本。
文明在哪里
一些辞书和类书也大量地记载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见录》收有董永,并载“东汉董永,青州人。”
原华老公
《中国人名大辞典》把董永列为我国历史名人载入。在“董永”条下载曰:“董永,后汉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此处增加了“奉父避兵”南迁之说。
《蒙求》一书,也收有“董永自卖”,旧注云:“汉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至农月,以小车推父置田头树荫下而营农作。……”这里对历史上实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对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态度。文字与《中国人名大辞典》基本相同。
明代“记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录》一书,收录了董仲其人,并说董仲为董永之子。《辞海》介绍《尚友录》是“汇编历代人物小传”。 (中文大辞典》介绍《尚友录》说:“古来人物略具于是,以较史籍易于检查,旧时多乐用之”。
被称谓“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记载了董永其人。如山东省《博兴县志》
、《乐安县志》(今广饶)》《鱼台县志》、湖北省《孝感县志》、江苏省《东台县志》等等,都将董永列为历史名人载入。所载董永故事多与《搜神记·董永》大同小异。固然,旧时修志有乱拉历史名人的弊习,但这样广大的地区,都将董永视为历史人物载入志中,肯定了历史上确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视。
以上历史文物、类书、辞书以及地方志等资料,都肯定了董永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资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对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如《辞海》即认为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历来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董永其人正吏无载。我们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编写的正史,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尤其为统治者的最高阶层树碑立传的,就是郡守、县令等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难爬进正史的门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县武氏家族,世代为官,尚且不见正史,何况董永一个平民布衣,正史无载,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正史无载的人物岂可胜数,若以正史无载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难免有偏颇之嫌。
董永故事属神话传说。诚然,董永故事有着浓厚的神话彩,但这也不能成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往往将自己敬仰、爱戴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
法编成神话故事加以传播,以劝化人们积德向善,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爱之情。而有些民间传说,也往往是根据历史上实有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阴曹、关公显圣等等,都带有浓烈的神话彩,可谁又能否认他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呢?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董永故事带有神话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实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赖这浪漫的民间传说,才流传下来的。这一秒只想在爱里沉迷
二、董永生活的年代与故事推展的年代
董永实有其人是没有问题的。除了上述武梁祠、曹植的《灵芝篇》诗、干宝的《搜神记》等文献可以佐证外,在历代史料中至少还记录了有四个名叫董永的人。但四个董永中哪一个是与历史原型最为接近的,现存有几种观点。首先,我们先看看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四个董永,第一个董永记在《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个叫做董忠的人,因为告发别人的一个阴谋而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侯。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末年,董武为王莽所废。幸运的是,公元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复封被王莽所废的西汉故侯时,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孙)董永又被朝廷到,再度封侯。《汉书》明确记载,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东青州,即高昌
侯国所在地),与《搜神记》、《太平御览》等书所记完全一致:“汉董永,千乘人。”因这条材料记在《表》中,且非常简略:“侯永绍”,历来不为人所知。第二个董永生活在东汉末年,最早记下这个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见于南宋人娄机所撰的《汉隶字原》卷1:“孟郁尧庙碑阴。碑云:刊碑勒谍。碑皆载仲氏父祖兄弟子孙所历所终之官,独有一董永为异姓。”若此碑文所录不误,可以确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东曹县(济阴)之地有一位大约五十上下的名叫董永的乡绅。第三个董永在唐代,《新唐书·孝友传》记载河间有一个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个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传》的传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亲叫董永。
以上四个董永谁最接近那个大孝子原型,我们可以排除生活在唐宋两朝的两个董永,只有两汉之间的董永和东汉167年间的董永最有可能是传说主角的历史原型。先看两汉之间的董永:董武被废后不久,正逢乱世,山东犹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艰难自不必说,即所谓“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所谓“遭”家贫,只能说明原先董永并不家贫,后来因发生变故,所以致贫;如若原就贫寒,父老岂有“遗财”?董永在贫寒中能“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体现。
ohfather  根据以上记载,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有五点是基本吻合的:(一)二人姓名相同。(二)从时间上看,前者与武梁祠壁画,曹植、干宝的记载均不矛盾。(三)从地点上看,前者与武梁祠画像题记、干宝《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皆为“千乘人”。(四)二人都与“孝”有关。尽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一种假设与推测,但“孝”作为高昌侯的传家宝却是史实,在整个汉代孝道盛行的大背景也是相符的,所以这种推测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条件有相似之处。高昌侯董永在父亲被废之后、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贫寒生活经历;传说中董永家境本来似乎不贫,后来才破财。因此可以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极有可能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材料,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因后人不知它的历史渊源,所以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以致到了东晋时,干宝只听说董永“少偏孤,与父居”的故事,而对他的家世则一无所知了。
至于山东曹县(济阴)那个董永,史料上亦无很多的资料记载,但与《孝感县志》汉灵帝中平中的所限相去不远,所以,我们根据上述四个董永的历史资料,应该说,两汉之间的董永与公元167年前后的那个董永与后世的董永故事都能在年代上吻合。但硬性在二人之间确定一人为董永的真正历史原型,因为没有其他更直接的证据,华东师范大学朗净博士
好听的手机来电音乐
亦认为董永为两汉之间人之说无旁证,不予支持,故暂存两说,以待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