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blunt
[摘要]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区域内少数民族众多,音乐文化独具特,民族乐器资源尤为丰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贵州少数民族乐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通过综合性研究与介绍、乐器制作工艺与音乐形态、音乐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上世纪50年代至
克拉恋人主题曲今70年间学界在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研究领域所发表的文献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与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butterfly歌词[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综述
对于包括贵州在内的所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姚晖的《贵州民族民间吹管乐器的传承与发展》一文将贵州各少数民族吹
管乐器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其生存现状,并针对乐器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周惠萍、张应华、吴培安的《“贵州少数民族乐器图鉴”研究及其例说》,通过田野考察、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将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乐器以乐器分类法的方式进行分类,并着重对侗族弯头琵琶进行个例分析。张中笑、罗廷华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则是按照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模式,将贵州主要少数民族中的不同音乐类型分别进行阐述,在民族器乐的部分中,主要涉及乐器的本体形态并附有相应的器乐曲谱。张中笑、王立志、杨方刚主编的《贵州民间音乐概论》,不仅涉及贵州主要少数民族各类音乐形式,还将贵州各少数民族中共有的芦笙音乐单独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介绍,以观各族芦笙音乐的异同。
宋丹丹个人资料简介二、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与音乐形态研究
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历来是民族器乐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如何使传统乐器制作技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改良制作材料还是创新制作方式?都成为该领域话题的热点。
谭亚敏的《从姊妹箫的成就看布依族民间艺人的艺术创新》,以布依族姊妹箫为切入点,通过民间艺人对其外观形制以及制作技艺的改良,深入探讨改良后的姊妹箫在表演方式与演奏效果上所取得的艺术提升;西南大学车博的硕士论文《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及影响因素探析》,首先对于黔东南苗族人民所使用的乐器以中国传统的乐器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悉数介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芦笙、
木鼓、古瓢琴的制作工艺,从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中国音乐学院刘子婕的硕士毕业论文《该尔(从江簧管)的声学特性研究》,以贵州从江侗族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簧管乐器“该尔”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声学构成、发音原理及音响特性,探
讨“该尔”制作和调音方法,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通过借鉴其他民族乐器改良的方式方法对“该尔”的改良提出可行性建议;杨正平的《剖析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与保养维修》,将苗族芦笙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剖析,并针对保存与演奏芦笙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欧阳平方的《贵州雷山苗族芦笙传统制作技艺及其声学性能分析》,着重对雷山苗族芦笙的具体制作流程:送气管和气斗制作,吹嘴、笙管和共鸣筒制作,制作、调试组装进行详细描述;苏晓红的《苗族芦笙文化内涵与制作技艺传承路径探析》,以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苗族芦笙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其制作工艺从选材、制作、笙斗制作、笙管制作、共鸣管制作到校音共六个步骤进行阐述。吴媛姣、吐尔洪·司拉吉丁、梁元真的《侗族芦笙溯源及其制作流程工艺考》,分别从六洞自然环境与侗族传统芦笙溯源、选材、制作设备以及侗族传统芦笙传承人三个方面对于芦笙的制作工艺进行深入的剖析;赵晓楠的《芦笙的制作与芦笙工匠的传承》,以侗族芦笙的乐器本体与制作侗族芦笙的艺人二者为研究对象,详尽地记录了侗族芦笙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开孔、装饰等一系列工序。
诚然,有关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研究领域的成果颇为丰富,但多为音乐文化内涵的阐述,对其具体音乐
形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张勇的《高硐侗族芦笙谱及“芦笙乐板”调查报告》主要研究了高硐侗族芦笙的“一字谱”的由来与发展。赵晓楠的《南部侗族芦笙谱的不同谱式及其历史发展轨迹》则是在张勇对侗族芦笙“一字谱”研究的基础上对小黄寨的“唱谱”、高增寨的“汉字谱”的详细研究,并且对比了这三种谱式,无论是芦笙谱本体的形态研究或是芦笙谱的历史发展皆阐述得较为详尽。钟峻程的《三江侗族芦笙调的和声思维》,以三江侗族原始的“三管芦笙”为研究对象,对其演奏的芦笙调中所运用的和声特征进行详尽分析,管中窥豹,进而揭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和声内涵。蒋英的《布依族铜鼓十二则鼓乐研究》,着重将布依族“十二则鼓乐”的鼓谱、鼓调、谱式进行具体分析,并将贵州贞丰县与普定县两
地区的鼓谱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分析其各自不同音乐特点;李杰的《贵州仡佬族民间吹打乐的音乐特征分析》,通过分析贵州不同地区仡佬族吹打乐的乐器构成、表演形式、曲牌样式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表达吹打乐在仡佬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贵州主要少数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研究
(一)苗族乐器
众所周知,在贵州的各个少数民族中,人数众多,广泛分布的当属苗族,不仅如此,苗族的音乐文化也颇为丰富,其中民族乐器更是多样,因此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们对苗族乐器进行了考察与研究,涌
现了一大批学术成果。现将苗族乐器的相关文献按照乐器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与分析。
以贵州苗族的众多乐器来说,吹管乐器最为丰富,使用也较为频繁,大致有芦笙、芒筒、三眼笛、三眼箫、箫筒、唢呐、夜箫等数十种吹管乐器。
杨通俊的《丹寨县苗族芒筒芦笙乐舞表演形态变迁——
—以丹寨县芒筒芦笙乐舞为例》,以贵州丹寨县的芒筒芦笙两种乐器共同呈现的音乐表演形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存现状、乐器形制、历史源流、社会功能进行阐述。张应华的《贵州梭戛“长角苗”标志性乐器三眼箫的调查与研究》、刘丽娜的《浅谈长角苗“三眼箫”与婚恋文化——
—以织金县阿弓镇为例》,以贵州两地“长角苗”的婚恋仪式音乐中的三眼箫为切入点,着重介绍了三眼箫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价值。黎方青、潘章的《苗族四眼箫》,指出四眼箫是苗族吹管乐器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其乐器形制与音效果都较为特别。贵州师范大学徐安春的硕士毕业论文《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龙吟镇大花苗音乐现状研究》,以贵州龙吟镇的各种苗族传统音乐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其传统乐器的部分提到了口弦和木叶,尤其对口弦特殊的演奏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继而针对两种乐器的艺术形态进行分析,并表明两者的音差异较大。
关于贵州苗族弹弦乐器的研究主要以古瓢
琴为主,袁源的《贵州黔东南苗族舞蹈的原生态意味》一文提到,“黔东南苗族舞蹈‘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以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因此可以看出,古瓢琴是苗族原始音乐的伴奏乐器,存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雅文在《古瓢琴及其音乐》一文中指出,古瓢琴虽为苗族的传统乐器,但其特殊性在于此种乐器的原始形式只存在于黔南自治州三都县都江乡的一些苗族村寨中,自古古瓢琴与古瓢舞相生相依,琴舞合演成为苗族人民闲暇期间的重要娱乐方式;赵凌的《能说话的古瓢琴——
—基于黔南苗族古瓢琴的调查与研究》,以民族音乐学中的主、客位观的研究理念对古瓢琴的发展状况、制作工艺、演奏方法进行阐述,并提出苗族古瓢琴与侗族牛腿琴在制作材料、方式与音响特点方面极为相似的看法。
在众多流行于贵州苗族的打击乐器中,以木鼓和铜鼓为代表乐器。延边大学郭茜的硕士论文《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传承研究》,以苗族反排木鼓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木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苗族木鼓的制作技艺、乐器形制及演奏方式等方面的论述,进一步表明木鼓对于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有关贵州苗族铜鼓的相关文献将在本文的第四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此不做赘述。
(二)布依族乐器
刘雨欣 乳晕
将贵州的布依族传统乐器按照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与打击乐器三大类。现将这三大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
贵州布依族的吹管乐器有姊妹箫、勒尤、对箫、勒浪、长号、唢呐、笔管等,其中对于姊妹箫、勒尤、勒浪的研究成果尤为丰富。贵州大学陈赟的硕士论文《对贵州民间乐器姊妹箫的调查、观察与思考》,对七次田野调查所获取的有关姊妹箫的视频、音频、史籍、著作等资料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研究,其中涉及布依族、苗族的各类姊妹箫乐曲,针对这些乐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从乐器发展的规律中去了解其生存现状,分析其文化内涵;王星治的《六枝落别布依族民间吹管乐器
姊妹箫及音乐初探》,将着重点置于姊妹箫音乐的本体形态特征上,并对贵州六盘水各地民间艺人所演奏的姊妹箫曲进行分析。庞玲、谭良举的《姊妹箫》,对民间艺人陈自清所演奏的四首不同场景中的姊妹箫曲进行记谱,并对其内在音乐形态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张合胤的《布依族音乐艺术中的奇葩——
纪敏佳最新照片
勒浪》,对布依族传统吹管乐器——
—勒浪的历史起源、乐器形制与主要音乐特征进行阐述,在勒浪的音乐特征方面,着重提到了勒浪演奏曲调时的随意性与即兴发挥的特点;李继昌的《“对箫”情思》,以阐述作者田野考察过程的方式对布依族传统乐器“对箫”的特殊吹奏特点与布依族大、小歌声部结合的法则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究。贵州师范大学王润霖的硕士论文《贞丰县布依族祭田仪式音乐研究》,以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探究贵州贞丰县布依族祭田仪式音乐,在此仪式中使用了一些非旋律性的乐器,其中以布依长号为代表,此长号的音响效果为阵阵轰鸣声,其特殊的音乐表现力使得祭田仪式更加庄重严肃。杨正中、毛鹰的《布依族唢呐艺术研究》,主要针对布依族唢呐的音乐本体形态进行了具体论述,并将其单独演奏形式与鼓、铓锣所组成的器乐合奏形式分别进行阐述,表明了唢呐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布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陈文兴的《布依族竹管乐器——
—大嘀珑》、柯琳编著的《贵州少数民族乐器100种》以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编辑部编写的《贵州民族民间器乐资料》中有关“嗒滴珑”的部分皆为布依族传统乐器“da di rod”的介绍,所不同的是前者将“da di rod”解释为“竹制唢呐”,后者则译为“木唢呐”。针对该问题,笔者查阅了《布依汉词典》后得知,“rod”又“faix”,“rod”在布依语中意为竹子,“faix”在布依语中意为木头,因此笔者推测,可能由于古时地理环境的因素导致各地布依族人民并未互通往来,对于该乐器也并未形成标准化的读音,各地有各地的叫法,致使其语音解释的差异,如若想将这个问题彻底解释清楚,还有待后辈
学者继续进行深入探究。
牛骨胡、葫芦胡是贵州布依族代表性拉弦乐器,较多用于“布依八音”与“布依戏”的乐器伴奏中。由于以三种乐器进行个案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笔者将有关布依族器乐形式中涉及这三种乐器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梳理与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刘玲玲的博士论文《贵州布依戏研究——
—以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戏为案例》,在布依戏主要器乐曲牌分析中提到了布依戏传统拉弦伴奏乐器主要有牛骨胡、葫芦胡、二胡、月琴,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布依戏队所使用的乐器也略有区别;中央民族大学陈思思的硕士论文《布依八音展演互动及社会功能研究》,将“布依八音”在四个不同演出场所演出乐曲《贺喜堂》中使用的乐器进行了一一列举,虽然在乐器的选用方面不完全一致,但牛骨胡与葫芦胡两种弹拨乐器在四次演出中皆有出现,由此说明牛骨胡与葫芦胡在“布依八音”演奏中的重要地位。
贵州布依族的传统打击乐器类型较少,种类较为单一,皆以铜鼓为主,并且铜鼓这种民族乐器多存在于贵州的各个少数民族中。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将铜鼓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分析,在此不进行详细阐述。
(三)侗族乐器
贵州省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从江、榕江、铜仁、松桃、荔波、黎平、锦屏、天柱等县市,因此侗族传统乐器的流传区域也较为广泛。薛良1953年发表在《人民音乐》期刊中的《侗家音乐的简单介绍》一文中提到:“侗家所使用的乐器,有芦笙、牛巴腿琴、琵琶、二胡、月琴、箫、洋琴、锣、鼓等,其中以芦笙、牛巴腿琴、琵琶为主,像二胡、洋琴和箫等都是自外传入的,不属于侗家特有的乐器。”王俊的《侗族民间音乐论要》,关于民间器乐部分写有:“侗族民间乐器有10余种,最常用且最具民族特的有四种,即:侗族芦笙、侗笛、侗琵琶、牛腿琴。”依据于此,笔者将对侗族主要乐器芦笙、侗笛、牛腿琴、琵琶的研究成果进行剖析。由于侗族的传统原生乐器较少,在此不做详细分类。
对于侗族吹管乐器侗笛的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曾杜克的《双管侗笛》、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侗笛》皆为关于贵州侗族传统乐器——
—侗笛最初的探索,其中指出侗笛
的产生是禾秆笛演变而来的,并对侗笛的形制、发声原理、演奏方法作出了简要介绍;董桓的《侗笛音乐调查研究》,主要对侗笛的演奏方法及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并针对古老的侗笛如何适应现代发展方式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贵州侗族牛腿琴研究领域,何洪的《牛腿琴》、周恒山的《侗族牛腿琴与牛腿琴歌》皆是对贵州各地区侗族牛腿琴的简要介绍,主要对其形制、流传区域、演奏方式进行说明;吉首大学宋林的硕士论文
《侗族牛腿琴歌与其生境的适应研究——
—以从江县占里村为例》,将贵州从江县占里村侗族人民演唱的牛腿琴歌作为研究个案,以民族学的研究视角对牛腿琴歌及其伴奏乐器牛腿琴进行深入探究,其中包括牛腿琴的制作工艺、音乐本体形态、演奏技法等内容;贵州师范大学蒋筝筝的硕士论文《论侗族牛腿琴的特点及其民俗学特征》,以贵州榕江三宝侗寨、“七十二寨”地区和从江、黎平的交界处“六洞”等地区的侗族人民使用的牛腿琴为研究对象,从牛腿琴的形制结构、音乐本体形态、演奏方法、器乐曲目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将不同地区的牛腿琴进行比较发现,由于区域不同,其音、形制也不尽相同;冯毓杰、吴媛娇的《贵州从江县高增乡侗族音乐文化资源调查》,主要针对贵州从江县高增乡的侗族音乐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广泛流行的民族乐器有:芦笙、侗族琵琶、牛腿琴、木叶等,在有关牛腿琴的部分中说明了牛腿琴既可单独演奏又可与其他乐器一起为情歌对唱伴奏,并在演奏的时候可根据情绪即兴加花,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笔者研究发现,侗族琵琶主要是作为侗族琵琶歌的伴奏乐器进行表演,与侗族琵琶歌共同演绎,其关系密不可分、相生相伴。因此,将侗族琵琶与琵琶歌的相关文献在此进行分析。张贵华的《侗族琵琶歌的社会功能及其审美文化特征》、石庆玉的《浅谈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及改革构想》,皆为侗族琵琶及其琵琶歌的综合性研究;张玉美的《贵州黎平三龙侗族琵琶调查报告》,通过对贵州黎平三龙地区侗族三种琵琶的个案研究,继而探寻三种琵琶在不同场合的社会功能。韩梅的《嘎琵琶的民俗考
察及有关音乐学问题的考
察》,以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侗族地区的民歌——
—嘎琵琶为个例分析,针对三地“嘎琵琶”的伴奏乐器侗族琵琶的形制、定弦、演奏方法及跟腔形态进行详细对比,阐述其异同。朱腾蛟的《贵州车江侗族嘎琵琶的歌唱表演风格与展演程式研究》,运用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等研究方法,将贵州榕江县车江地区的“嘎琵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作者认为:“不同地区的‘嘎琵琶’在旋律音调、歌唱方法、伴奏乐器以及对歌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形成‘嘎琵琶’的多种类型。”在伴奏乐器的部分,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嘎琵琶”的伴奏乐器——
—侗族琵琶在乐器本体、演奏方式等内容,尤其是在弦数的差异上,分析其不同的特点以及对歌唱风格的影响。
(四)其他少数民族乐器
除了上述民族乐器较为丰富的少数民族以外,贵州水族、彝族、仡佬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也均有其特有的传统乐器,但由于其乐器相关研究较为零散,在此就不单独按照民族划分一一列举,而是将有关贵州其他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
水族乐器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芦笙与铜鼓,有关这两种乐器的文献在本章不做具体论述,
其研究成果将在下一部分展开分析。
仡佬族乐器研究领域,张中笑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
—仡佬族篇、水族篇:山奇水秀》,有关仡佬族乐器的章节中提到了泡木筒、哈姆表、唢呐三种乐器。另外,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中》曾写到:“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呐、木叶、泡木筒和锣鼓等在民族杂居区,也是仡佬族音乐文化受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还使用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各民族通用的乐器。”雅文的《古朴淳厚、优美动人——
—仡佬族民间音乐概述》,对贵州仡佬族乐器的表演形式作了简要概述;贵州民族大学谭理英的硕士论文《贵州大狗场仡佬族音乐研究》,提到有关于贵州大狗场仡佬族的乐器主要有铜鼓、泡筒、二胡、箫筒、板胡、月琴等,但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这些乐器现已失传,只能在老人家的口中得到关于这些乐器的一些零碎信息,因此,针对该地区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