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过结局呢《喀秋莎》诞生在中国珲春喀秋莎珲春“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这是一支曲调优雅、风靡全球、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歌曲。亲爱的朋友,当您被《喀秋莎》这首歌曲
再次打动的时候,您是否想到《喀秋莎》诞生在哪儿呢? 苏联歌曲《喀秋莎》诞生七十多年来可以说已经成了世界名曲――在当年的苏德战场上,《喀秋莎》成了敌对双方都爱唱的歌曲,甚至还流传着一段传奇的故事:苏联士兵听到德军阵地上在播放着《喀秋莎》歌曲的唱片时,顿时义愤填膺,感觉到这是对他们同胞姊妹的最大侮辱,纷纷要求提前发起总攻,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为他们心爱的姑娘们“报仇”!在军官们的再三劝阻下,战士
们才没有冲出战壕。当总攻发起的时候,怒火燃胸的士兵们如离弦之箭,在炮火硝烟还未散尽之时,便已冲进了敌方阵地,只见战壕角落里的手摇唱机上,唱片还在转着,播放着苏联歌曲《喀秋莎》……苏军官兵还由于对歌曲《喀秋莎》里心中偶像“喀秋莎”的喜爱,而把当时刚刚投入苏德战场
陈司翰
的一种威力强大的速射火箭炮昵称为“喀秋莎”。也正是因为苏联歌曲《喀秋莎》有着这样的“身世”,很多人认为它就诞生在苏联的卫国战争
时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苏联歌曲《喀秋莎》诞生于1938年7月发生的苏联与日本的“哈桑湖战役”(日本称之为“张鼓峰事变”),战役的发
生地就在中国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当时称为“尖岛省”)珲春县防川
村。1937年2月苏联开展了全国性的运动,在红军内部也开始残酷的“大清洗”。1938年6月10日,得知要清洗到自己头上的苏联
远东地区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长、三星上将留希柯夫以视察苏联与伪满洲国的边境为名,乘车沿着乌苏里江向南行进。6月13日的凌晨,他悄悄地越
过了国境线,当见到第一名伪满洲国边境警备队士兵的时候,他便把两支手全都扔到了地上,然后自报家门,要求立即见到最高指挥官,表示有重要
情报。其后,留希柯夫先后被转移到长春以及汉城(今称首尔)和东
京。苏联军方为了表示对留希柯夫这样一位“大人物”投身敌方、出卖
情报的满不在乎,便命令边防一线的部队在离日本海最近的一处高
地―“张鼓峰”―西坡构筑工事,以试探日本军方(当时珲春的边境防务归
日本的朝鲜驻屯军管辖)的态度。日本军方派出两名宪兵进行侦察,被苏军
击毙一人。由此,引发了“张鼓峰事变”的,因为张鼓峰的北面有一
个中国人称之为“长池”、苏联人名为“哈桑”的湖泊,所以,此次“事变”被苏联人称为“哈桑湖战役”。7月15日,日军驻朝鲜的第19师团两
秋风落叶姜玉阳
个联队从图们江最窄处的“会忠源”渡过江来,兵分四路进攻张鼓峰,一举
攻占了苏军主阵地,并推进到苏联境内3至4公里。斯大林命令时任苏
联远东军区司令员的布柳赫尔元帅强行起飞最新型的TE―3型重型轰炸机
二百余架次,猛烈轰炸张鼓峰高地与日军的后方补给线―朝鲜洪仪火车站,
同时配合以坦克与步兵的强攻,一举恢复了原阵地。此后,日军先后组织了
松山千春二十多次进攻,均被苏军击溃……8月11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在
tingge战役期间,斯大林派出了强大的军事记者队伍,拍摄了大量的纪录影片与新
闻照片,并写出了许多战地报道。战役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初夏季节,汪峰的歌
漫山遍野盛开着梨花和野玫瑰花,清澈的图们江如缎带一般,飘落在一碧千
里的青山峡谷之中,顺着江流不时从日本海吹来轻纱一样的薄雾―苏联著
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美妙的大自然画卷中,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
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
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苏联著名
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优美动听的旋
律好像为朗朗上口的歌词插上了翅膀,迅速唱遍了全苏联的每一片国土,在
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然而,诞生《喀
秋莎》这首歌曲的“哈桑湖战役”的胜利指挥者―布柳赫尔元帅却在这场
战役结束的一个星期之后,被免去了远东军区司令员的职务,在莫斯科受到苏联最高军事会议的严厉批判,1938年10月被捕,11月被处决。他的罪名竟然是从1921年的苏联远东共和国与日本在中国大连召开会议时起就充当了“日本间谍”,并且“要乘飞机叛逃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