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壮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唱风格研究
摘要:桂西北壮族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壮族人民生活的一种展示。民歌形式多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桂西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本文将从桂西北壮族民歌的音乐内涵、类别、词韵、演唱风格等方面进行叙述,希望对于关注桂西北壮族民歌艺术发展的人,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关键词:壮族民歌;艺术特点;演唱风格
英雄赞歌歌谱引言
宋代开始出现“撞”“僮”的称谓,明代又称为“俍”,如《明实录》载广西“大一省很人半之,瑶壮三之,居民一之。”在清代李调元辑解的《粤风》里,分别收录有俍歌和僮歌。其中俍歌是典型的壮族勒脚歌,与今日格式无异。可见俍歌、僮歌都是壮族民歌,俍、僮都是壮人[1]。壮族人口仅次于汉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她来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汉文典籍中,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已有关于壮族的记载,壮族祖先以瓯邓、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见于先秦古籍。从秦汉至隋唐,典籍中关于壮族有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称谓[2]
从唐代开始,桂西北一带的歌谣--刘三歌谣就被视为“唱风流歌”、“伤风败俗”而受到不断的打压。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壮族歌谣文化兴盛了一段时间,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又遭到禁止。“文化大革命"期间,桂西北地区壮族歌谣演唱活动基本销声匿迹。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桂西北壮族歌谣文化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参加人数已经大为减少。建国后,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壮大发展,大量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的电影走近人们的视线,而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桂西北壮族民歌也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兴趣。
一、桂西北壮族民歌的音乐内涵
桂西北壮族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基础上,汲取客家山歌及广西其他少数民族山歌精华创作改编的,反映壮族人民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历史文化、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及宗教信仰等的口头诗性文学[3]。在21世纪这个文化多样性的社会里,尤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更加促进了桂西北壮族民歌的继承与发扬。桂西北壮族歌谣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了,歌谣已经与壮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流传于广西宜州、柳州、桂林等地区的民间山歌,相传在唐朝时壮族出现了一位歌仙,其名唤“刘
三”,她自幼冰雪聪明,能歌善舞,12岁便名扬四方。常用山歌来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与旧社会的封建势力斗智斗勇,在唐代某年的三月三,刘三外出劳动,劳动期间遭到了封建财主的迫害,不幸身亡。后来,世人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一位歌仙,便相约歌唱于每年的三月三。桂西北壮族民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桂西北壮族民歌的类别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这是电影《刘三》中的插曲,这些刘三歌谣代表着那个时代民众的审美情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劳动歌
劳动歌是指壮族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过程中演唱的歌谣,一般是为了消除疲劳, 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伴随劳动的节奏而随性创作的歌曲。 如电影《刘三》中的采茶歌:
采茶妹上茶山,层白云一层天,
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的茶满园。
在这首采茶歌谣中体现了姑娘和小伙子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勤劳致富的的情感,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随着采茶的节奏创作歌曲的情景。
2.政治歌
d大调卡农简谱政治歌在是反映壮族人民对当时封建政治的认识态度,这方面的歌谣主要以揭露地主阶级的剥削,讽刺他们不劳而获为主,其中也不乏对政治立场鲜明的颂扬。如:奇葩说马剑越怀孕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陆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绣,胸膛不挺背要驼。
从电影《刘三》中莫老爷也就是代表官府下令禁歌的背景下,民众在刘三带领下坚决反抗斗争,并且在此期间创作出许多佳作,在三歌谣中显现了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心,勇于抗争的精神。
3.生活歌
生活歌是反映壮族民众日常生活中所演唱的歌谣,它伴随着人民的生活,于人民的生活息
息相关。如:
买卖人:人人都讲你伶俐;个个都说你聪明,
百条丝线交给你;看你怎样分得清;
刘三:三十三条打捞绞;三十三条绣罗裙,
三十三条缝背带,还有一条打补丁。
整首歌谣基调轻松、诙谐、活泼的情绪,体现了买卖人的考验和刘三的机智回答。歌谣表现他们热爱生活,乐在其中的情景。
4.谜语歌
谜语歌包括农事谜语、生活谜语、动植物谜语、天文地理谜语等,这些歌曲问答巧妙,反应了当时的歌谣创作者的智慧,和诗歌的艺术水平。如:
什么四蹄有缺口?放牧在青草坡。
七十二个脚,撒进院变圆。
5.情歌
情歌是壮族男女依歌择偶的过程形成的歌唱形式,这种情歌在刘三歌谣文化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在当时的年代这种形式的恋爱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
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
(二)桂西北壮族民歌的词韵特征
1.桂西北壮族民歌的用词一般都是七言四句,七言加衬句的词格,句数不定,押脚韵,比如刘三唱的:
采茶采到茶花开,漫山接岭一片白,
蜜蜂忘记回窠去,神仙听歌下凡来。
2. 桂西北壮族民歌用词的前后对比明显
为了突出前面或后面的含义,在对唱中要根据具体歌词来分析,突出了刘三爱憎分明的特点,这也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比如:
多谢你的好茶饭,三不吃富家宴,
多谢你的好绸缎,是人谁把狗皮穿。
3. 桂西北壮族民歌的平铺直叙
这种方式就是对所发生事件进行的客观叙述,如同文学创作中在故事开始前进行的背景介绍一样,使故事的情节缓缓展开,引人入胜。比如:
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
采茶姑娘茶山走,蔡歌飞上白云头。
4. 桂西北壮族民歌的起转自如
在桂西北壮族民歌中常常出现已唱到一半的歌曲突然转换含义,考验了演唱者的应变能力,比如:
宜州兄弟真可爱,又有相貌又有才,
只因缘分来得晚,宜州荔波暂分开。
小呀小苹果5. 桂西北壮族民歌的哲理铺垫
这种方式是先用哲理表明自己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我的情感抒发证明突出自己的观点,在刘三的对歌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树立刘三英勇的人物形象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如刘三唱:
虎死虎骨在深山,龙死龙鳞在深犀,
oh my angel唱歌不怕头落地,阎王殿上唱三年。
6. 桂西北壮族民歌中哲理殿后
这种方法与上一中是相反的,这种歌者的主观观点强调不明显,重点在于使人明事理,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一句: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合,
山歌好比红河水,那怕滩险弯又多。
杨七诗
(三)桂西北壮族民歌的曲式特征
桂西北壮族民歌的曲式特点旋律相对固定,依靠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的模式传承,而后以曲填词,歌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调式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常常出现sol调式。民歌中曲式结构有一段体、二段体、多段体等形式。简单易懂,突出了地方人民的朴实的性格。句式结构有五言四句歌、七言四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