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懋征:《月光曲》教学实录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霍懋征:《月光曲》教学实录  打印本文
霍懋征:《月光曲》教学实录
作者:霍懋征    转贴自:互联网    点击数:406
第一课时
[课前学生有预习]
[上课铃响后,教师满面笑容地走到讲台中间。环视全班同学]
师:昨天让同学们预习了哪一篇课文?
生:《月光曲》。
[师板书课题:月光曲]
师:一看课题——《月光曲》,怎么理解?
生:在皎洁的月光下弹的一首钢琴曲叫《月光曲》。
生:一首钢琴曲的名字叫《月光曲》。
生:一首著名的钢琴曲的名字叫《月光曲》。
师:理解得很好。
那么,看了课文以后,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些什么事?
生:讲传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生回答的声音很小]
师:谁能再说一遍?声音大一点。
生:传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师:对了。[师边重复“传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边板书“传说”二字]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生一时想不起下文说什么好,师轻轻地重复一句“民间流传的——”]事。
师:民间流传的一件事,或者说——
生:民间流传的故事。
师:很好。这篇课文主要讲传说《月光曲》是怎样——[生:谱写的]谱成的。
[师打幻灯,投影生字词“谱(p()写”]
师:[边指投影]“谱写”什么意思?把“谱”换一个词,简单地说就是——
生:编写。
师:音乐家写曲子叫“谱曲”。谱成就是写成。
课文中讲的事情是“传说”。既然是“传说”,那就可能是真,也可能是——[生:假]或者有真有假。是众中传说的故事。既然是故事,那一定有个完整的情节。根据你们过去学过的课文,像这样的文章,作者一定会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写?动动脑筋,看谁说得准。
生:可能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束来写。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不同意见]
可能是这样:文章开始有一个——[生:起因]起因也叫故事的——[生:开始]或者叫做故事的——[生:发生]发生以后,文章就要——[生:发展]发展了,接着怎么呢?[生:高潮]最后到末了——[生:结束]
师:既然是一篇传说的故事,[师边说边板书:]起因、发展、高潮、结束,咱们就应该顺着这样的思路来读。现在把书打开。你们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学生静静地听着]
[教师读完后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他[指贝多芬]为什么走进那个姑娘的家里去?
生:“他飞奔回客店”,是谁飞奔回客店?
生:他没有谱那个《月光曲》,怎么能弹出来?
生:穷人的家怎么会有钢琴?
生:贝多芬给姑娘弹了一曲以后,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
生:贝多芬弹完曲子以后,盲姑娘怎么知道他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眼睛瞎了,课文里为什么还说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这个问题能解决吗?眼睛瞎了,怎么又说“睁得大大的眼睛”?怎么理解?
生:有的人眼睛瞎了不一定闭着眼睛。
生:有的人睁着眼睛但看不见东西。
师:回答得很好。瞎子不一定眼睛都闭起来。有的是闭起来了;有的还睁着,但看不见了,眼睛瞳孔有问题。
生:莱茵河在什么地方?
师:[师要生读课文的开头:“……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贝多芬是哪国人?
生:德国人。
师:那么莱茵河恰好流经哪儿呢?
生:德国。
师:对。有一条河叫莱茵河,它流经德国。
师:还有什么疑问?[生没有再提问的]你们提的问题,有的在往下讲时就能解决。现在谁说一说这个传说的故事是怎么开始的?
生:开始是: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各地旅行演出。一天傍晚,他在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一个人在弹他谱写的钢琴曲。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各地旅行演出,在散步的时候,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正是他谱写的曲子。又听到一对兄妹的谈话:“因为音乐会的票太贵,他们买不起票”。所以,贝多芬到他们家里给一位盲姑娘弹琴。
师:理解得不太准确。咱们学完以后就知道了。我再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高潮在什么地方?
生:他弹《月光曲》的时候,兄妹俩都进入了——好像都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大海又掀起了波浪,兄妹俩被月光和琴声陶醉了。
生:高潮在贝多芬弹《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师:答得很好。高潮在他弹《月光曲》的经过。
好,咱们现在看书,注意带着问题来学。
[师要生读第一自然段,并要求指出这一段中交代的几个问题。生念课文]
生:这一段告诉我们时间是一百几十年前,第二个是告
诉我们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第三告诉我们贝多芬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挺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
生:它先告诉了我们时间是一百几十年前,然后又告诉我们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然后又告诉我们贝多芬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钢琴曲非常著名,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写成的。
师:对。时间,作曲的人,更重要的是后面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那下面一定要介绍什么啦?
生:是怎样写成的。
师:对。下面就得写“传说”了。[师要生读故事起因的一小段——第二自然段。生读课文]
师:这一段主要告诉什么呀?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各地去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一个小镇上,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散步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从一所茅屋里传来他谱写的曲子。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散步的时候,听到了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正是他谱写的曲子。
师:他在散步的时候,听到了[师边板书:听到]——听到什么呀?[生: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师板书:断断续续]这个钢琴声正好是他自己的——[生:曲子]
“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响,一会儿不响。
生:说明了曲子弹得不熟练。
师:一个音乐家,当他听到别人在弹他的曲子弹得断断续续的、弹得不好的时候,他会怎么样?
[生一时想不起来。师小声地启发:是听呢还是不听,不管?会不会这样想?“谁在弹我的曲子,断断续续的?”]
生:他想去帮助这个人把这首曲子弹好。
生:他一定会接着往下听。
崔始源家庭生:他一定会去看看,到底是谁在弹钢琴,为什么会弹得这样不熟练。
师:他想去看看,说明这件事对他来说已经怎么样啦?
生:引起了他的注意。
师:你们再考虑:他在散步的时候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一定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生:非常安静的环境。幽静。
[师要生读“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一句后,继续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
生:幽静的小路上。
jizz in my pants生:时间在夜晚。
师: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幽静”什么意思?[师出示幻灯:幽[y#u]静]
生:寂静。
生:安静。
师:非常安静。“幽”有僻静的意思
,偏僻的地方。在一个小镇上,偏僻的地方,又在夜晚,环境非常安静。在这种环境下,他听到琴声,就引起了注意。特别是他听到了不熟练的琴声,就马上怎么啦?
生:他听到这人弹的不熟练,就走近茅屋。
师:走近茅屋。[边板书:走近]注意这个“近”当什么讲?
生:“近”,指距离很短。
师:远近的近。慢慢地走近这个小屋。因为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到小屋旁边,他又听到了什么?[师要生读第三自然段。生读课文后,师特别提出“入场券”的“券”进行正音]
师: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有人谈话,是什么人在谈话?
生:是兄妹两人在谈话。
师:兄妹两人的谈话包含了很丰富的思想感情。谁再读一读?[生又读第三自然段]
师:没有把语气读出来。我再读一遍,听听妹妹是什么样的心情,哥哥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表情朗读第三自然段中兄妹的对话]
师:你们说说姑娘是什么心情?
生:姑娘迫切地想听到贝多芬弹这首曲子。
师:你从哪儿知道她迫切想听呢?[师要生读姑娘的话。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深情地]“那有多好啊!”多么想听啊!妹妹特别想听贝多芬弹琴,非常迫切,还可用哪个词?
生:渴望。
师:妹妹渴望着想听贝多芬弹琴,但是,听了哥哥的讲话又知道什么了?
生:通过哥哥的讲话,知道音乐会的票太贵了,他们又太穷,没法听到弹这首曲子。
师:哥哥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你想,这话下面可能还有什么话吗?see you again wiz khalifa
生:买不起。[师要生把话说完整了]
生: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买不起。
师:买不起。从这句话里体会哥哥对妹妹是什么心情?
生:他很同情妹妹的想法,只是家里的条件太差,太穷了,表示失望。
生:他也希望妹妹能听到贝多芬弹琴,可他们家实在太穷,买不起入场券。
郑舒尹
师:哥哥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那哥哥的心情怎么样?
生:非常难过,失望。
生:很同情他妹妹。
师:如果你的妹妹向你提出要求,你想支持她,但又不能满足她,那时你会有什么感情?
[生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表达形式,师复述兄妹的情况及当时的对话,耐心启发]
生:哥哥对妹妹表示了歉意。
师:好
。那你读一读哥哥的话,把对妹妹的歉意读出来。[生读哥哥的对话]
师:哥哥表示歉意,那妹妹呢?
[生念妹妹的对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你们想,妹妹渴望听贝多芬弹琴,这句话是随便说的吗?[生:不是]那她为什么说“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体会体会妹妹是什么心情?
生:她想不让哥哥难过。
师:妹妹说这句话的下面可能还有什么话?谁能接上一句把姑娘的意思表达出来?
师:姑娘想安慰她哥哥。
[深情地]哎呀,兄妹这一次谈话,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对贝多芬来说,他听了以后又怎么样呢?[师边板书“听到兄妹谈话”,边要生念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生念]
师: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生:走了进去]这回是这个“进”了,[板书“走进”]走进屋里。
刚才是走近茅屋,想了解了解情况。这次是推门——[生齐:进去了]
刚才同学提了一个问题,他干嘛进去了?你们说,贝多芬在想什么?
生:非常同情穷兄妹俩,想满足姑娘的要求。
生:他想他们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很同情,想进去弹给他们听听。
生:他特别同情穷兄妹俩,进去想打消他们的——安慰他们穷兄妹,满足他们的要求。
生:音乐家非常同情兄妹俩,想安慰他,满足他们的要求。
生:音乐家想,他们既然买不起入场券,就想在这儿给她弹一曲,满足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要求。
师:你们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与其苟延残喘生:一百几十年前。
师:一百几十年前,约19世纪,一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居然能够推开小茅屋的门为他们弹琴。
生:因为贝多芬是一个正直的音乐家。他对穷人非常穷、富人非常富的制度感到非常不满。他对穷人也非常关心。他看到穷兄妹俩非常穷,而且又渴望听他弹琴,所以他走进了茅屋为姑娘弹琴。
生:因为贝多芬非常正直,非常同情穷人。还有一个,他自己本人也出身在穷人的家庭。
师:对了。他有一个思想基础,就是他自己一生都很贫困,一生都在与贫困进行斗争。还记得他的一句话吗,叫做“人呀,理当——[生:“自助之”]他要对那些不幸的人进行安慰。他一听到穷兄妹俩的谈话,激发了感情,“我应该去弹”,所以就进了茅屋。进屋以后,你们读一读,屋子是什么样子的?[师要生念第四自然段。生念]贝多芬进屋后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穷兄妹家里很穷,
waving flag 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