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感染力无法挡好汉歌mv-Conrad-Johnson ART前级 刘汉盛

ART是一部令人喜爱的前级。令人喜爱的原因完全不是因为它的外观,而是它端端正正、清清楚楚、不游不移、不偏不倚、不肥不腻、不软不硬的声音特。


隐形情人    原厂公布规格:二箱式左右声道分离真空管前级,二声道共享106922双三极管,增益26dB,最大输出15V rms,输出阻抗500Ω以下,THD失真0.2﹪,频宽2Hz-100kHz,哼声与噪声96dB1V时),尺寸15.75×19×3.5英吋,重量50磅(二箱)。进口总代理:怡众(02-25233283


    ART为左右声道分离二箱式真空管前级,每声道各有自己的电源供应部分,反而是微处理控制部分左右声道共享,以一条讯号线连接传送。



    ART的内部几乎被大颗电容占满,放大音乐讯号的心脏56922双三极管则挺立在右上角。


    测试软件:Kempe指挥的理查德史特劳斯「Eine Alpensinfonie; Also Sprach Zarathustra」是DVD Audio,您也可以用翁虹三圾片大全DVD Video音效来听。无论怎么听,您都会惊讶怎么以前没有感受到这个版本的录音竟然这么优秀。在气势磅礡、复杂交响中,各声部、各乐器的旋律线条以及乐器质感依然是那么清晰的浮现出来,这让人更能体会理查德史特劳斯管弦乐配器手法的杰出。诠释独特、录音出众,像这样的软件怎能不收藏呢?(EMI 7243 4 92396 9 2)。


    ART代表什么意思?艺术吗?当然也是!不过更精确的说,它是Anniversary Reference Triode的缩写,这是Conrad-Johnson1997年为了庆祝该公司20周年庆所推出的旗舰纪念
前级,我在CES中已经看过它好几年了,现在总算真正听到它的声音。说到蛋挞头Conrad-Johnson,我的心里不免升起一股淡淡的戚戚焉,在台湾,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不过真正听过他家机器的人并不多。Conrad-Johnson1977年由二位经济学博士音响迷William Conrad礼貌歌与Lewis Johnson合创,并于同年推出他家第一部产品PV-1真空管前级,第二年推出MV-75真空管后级,1979年更推出著名的Premier One 200瓦后级。此后机型繁多,不过大家比较有印象的应该是1983年的Premier Three前级、1988年的二声道分离Premier Seven前级、1992年的Premier Eight每声道275瓦后级,以及1997年的ART前级。


    实力被低估了


    在十几年前真空管机盛行的年代,横挡在Conrad-Johnson前面的是Audio Research这块大石,在后则有无数小厂扯着它的后腿,所以虽然他家机器声音了得,但总是无法大红大紫。而最近十年由于Hi End奢华风盛行,他家机器朴素的外观又无法与许多精致炫丽者
争宠,以致于Conrad-Johnson始终被低估了。借着这次写ART,我想建议读者们不妨对这个品牌多留意些,您不必把目光焦点凝聚在ART身上,毕竟它的售价不低。反而是许多较便宜的机种都有相当不错的声音表现,这才是比较实惠的投资。


    有些人可能会以为ARTConrad-Johnson特别为20周年庆而去开发的机种,其实并不是这样,ART原本就是Conrad-Johnson在工厂里自己用来当参考的前级,它原本的角是「生产工具」,大约在1996年时Conrad-Johnson才决定要把这部成本昂贵的参考机商品化。由于成本昂贵,而且Conrad-Johnson自认再也无法设计出比ART更杰出的前级,所以总生产量只限定250部,每一部ART的背板上都有一个牌子载明您所拥有的是xusong250部中的第几部,有如版画般。


    每声道各有电源供应



    从正面看,ART是二箱室左右声道分离前级,每声道各有自己的电源线,而且机壳结构也一样,在二个机箱的右侧都有相同的横栅状黑金属片,里面各有五支6922双三极管,这就是ART的音乐讯号放大心脏。不过其中一部只有显示部分,另一部则有四个按钮负责切换输出入、静音与电源等,此外还有板状音量控制(100级,每级约0.66dB)与遥控接收窗。至于左右声道平衡控制并未设在面板上,而是在遥控器上。

    拆开顶盖,您可以发现内部布满二十几个大颗的Polystyrene电容,包括电源供应部分也一样,此外还有昂贵的Vishay电阻。这些电容几乎占满整个空间。除了电容之外,您所看到的还有电源部份以及输出入切换控制微处理线路与继电器。所有的线路板都用避震胶悬浮于机壳之上,显见设计者认为线路板的振动会影响声音回放的质量。

    反相输出

    在背板上,ART只有RCA端子,并未备有XLR平衡输出。ART特别注明它是「反相输出
」,到底「反相」(Invert)与「非反相或正相」(Non-Invert)输出有什么不同呢?它会影响声音表现吗?另外我们还常接触到一个名词「绝对相位」(Absolute Polarity),它与反相输出、非反相输出又有什么关连呢?通常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讯号如果相位一样,我们就称为非反相输出,而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讯号如果相位相反,我们就称为反相输出。


    为什么扩大机会有反相输出与非反相输出呢?其实这是因为扩大机内增益级所造成,当讯号进入增益级内放大之后,它的相位会与输入时相反,所以,假若一部扩大机的增益级数为单数时(例如一个增益级或三个增益级),它最后的输出端一定是反相的。反之,假若一部扩大机的增益级为双数时(例如二个增益级或四个增益级),它最后输出的讯号就是非反相或正相的。

    与喇叭反相不同

    要注意的是,扩大机的反相输出或非反相输出与我们通常所说「喇叭反相」是不一样的。
喇叭反相是指二声道中,其中一声道的喇叭接端正、负相反,另一声道的喇叭接端正接正、负接负,这种接法会使得某些声波相互抵销掉,声音会变得虚虚空空的,高频量感增加,低频量感减少。


    无论是反相输出或正相输出,我们都称为「绝对相位」输出,因为二者都不会产生左右声道相互抵销的问题。好!现在您一定会问: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分反相或正相输出呢?其前面已经说过,这并不是故意要设计成反相或正相输出,而是因为扩大机内增益级是单数或双数使然。反相输出有什么好处吗?其实这源自一种说法:录音时,有些器材会接成反相去录音,有些则接成正相录音;有些乐器正相发声,有些反相发声。因此,假若我们能够让扩大机的输出相位方式与录音时完全一致,就可以听到最好的声音。

    反相输出声音会比较好吗?

    到底这种讲法有多少可信度?我们的耳朵听得出正相输出与反相输出的差别吗?还有,
反相输出的扩大机就一定会比正相输出的扩大机好声吗?先说录音时正相或反相的可信度,在录音与混音时音乐讯号会通过非常多的「关卡」,就算乐器发声会有正相反相之分,在经过那么长的路径之后,正相反相也早已模糊了。最后要把音乐讯号录制在母带上时,一定要把其中一个讯号当作「正极」讯号,另一个讯号当作「负极」讯号,这样才有办法录下来。换句话说,当录音器材已经「自作主张」分好正极或负极讯号之后,我们的音响器材只要一路正接正、负接负不要弄错,就可以得到绝对相位的声音。


    最后,就算您知道某个录音是反相输出,我们用反相输出的扩大机来听,声音就会比较好吗?有些人或许信誓旦旦的说可以听出正反相切换开关切换时的不同,但是可以听出不同并不意味着切在反相位置上声音一定会比较好。所以,有些扩大机其实是反相输出,但并不一定会特别告知,因为他们认为这并不会影响声音的好坏。有些厂商则会特别告知,此时您可以不做任何对应动作,就与平常一样听音乐就可;您也可以把喇叭线接端的正极与负极对调(左右二声道都要),试试看声音是否会比较好。

    只有一个增益级

    ART虽然是二箱式设计,但实际上它的线路设计却非常简化,简化到只有一个增益级而已(所以是反相输出),而且没有施加整体回授与局部回授。有关ART的线路结构以及其它设计重点,我已在本期另文说明,在此我就不再重述,以下让我们直接进入ART的声音表现评量。首先要告诉您的是我的搭配器材:后级使用Manley 350,讯源则是Pioneer DV-S733A SACD/DVD Audio/DVD Video三用兼容机。喇叭除了Mirage M-1之外还用了Onix Reference One小喇叭,M-1大部分用来探测ART的低频段表现,其它评量大部分由Reference One负责。可不要小看它,Reference One的各项表现绝对足够用来评量前级。

    24字来形容ART的声音表现

    开门见山,我要说ART是一部令人喜爱的前级。令人喜爱的原因完全不是因为它的外观,而是它端端正正、清清楚楚、不游不移、不偏不倚、不肥不腻、不软不硬的声音特。什么叫做端端正正?就是声音听起来就是很真实,所有乐器的质感让人激赏,音也
那么高贵。什么是清清楚楚?无论是定位感、层次感、解析力、透明感都那么的清晰自然,丝毫没有做作、但却又那么明晰。什么是不游不移?就是音像特别清晰,不会飘移。什么是不偏不倚?各种乐器音精准,乍听之下没什么刺激感,听久了越发了解其珍贵处。什么是不肥不腻?中频段与低频段都不会特别丰满,久听没有压力。什么是不软不硬?声音不尖硬也不肥软,个性适中。

    看来ART好像是一部很完美的前级,似乎不出什么声音上的缺点。老实说我的意思就是如此,假若以客观的角度来评量,ART的确是一部成就非常高的前级,当然我所谓的客观角度包括您对声音没有特别的偏向,您的空间也没有特别强烈的声音个性。假若您有特别的声音癖好或空间有驻波或其它不当布置的音染,以上我所说ART的优点可能就要大打折扣。

    请听18

    您有「浓情巧克力」电影原声带吗?片中弦乐、吉他、笛子的表现令人兴奋。我所谓的
兴奋并不只是因为音乐跃动所带给人的感觉,更重要的是ART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乐器的音质、音都很美而真实,而且清晰不带火气,尤其是长笛的光泽与甜美更令人动容。您知道吗,听「浓情巧克力」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首(18首)的音效,那是很单纯的吉他弹奏与简单伴奏,但是ART却让我听到吉他弦(尼龙弦)被手指弹出来后在空气中激起的软质弹性,这种弹性是可以在吉他的尾音中表现出来的。我不知道您是否也听到这样的吉他质感?假若您也听到,那就代表您府上的音响系统相当好。如果您没有听到,那可能也代表ART在这方面的表现胜过您的器材。不要忘了,假若您有这张唱片,一定要仔细听听最后一首的表现。

    几张杰出DVD Audio

    当我听Kempe指挥的理查德史特劳斯「柴拉图斯特拉如是说」DVD Audio时,很惊讶以前怎么对这张唱片的录音效果没有深刻印象。那层层迭迭的管弦乐配器以及华丽的音响彩真是绚烂极了。我听Previn指挥的Hoslt「行星组曲」(EMI 7243 4 92399 9DVD Audio时,音乐蕴含的各种力度变化以及瞬时反应都灵动活现,音乐的律动逼人起舞。听Si
mon Rattle指挥的马勒「第十号交响曲」时,气势雄浑中不掩各乐器质感。到底是DVD Audio音效杰出或ART成就出众?我看二者皆有。

    国乐器的声音对音响器材来说是个严苛的考验,因为经常会遇上尖瘦的声音。假若器材与空间都没问题,尖瘦的声音还能保有乐器美丽的音质与音;若器材与空间出问题,那尖瘦的国乐器就会变成钻耳的魔音,让人坐立难安。我有一张赵季平的「电影音乐」(内中有『活着』、『太阳鸟』、『菊豆』、『霸王别姬』等等)就是如此,它可说也是器材与空间的试金石。这次用ART来听它,老实说国乐器的音响问题通通没有了,它所带给您的就是正确的国乐器优美的音质与音。更美的是,赵季平喜欢用来与尖瘦空灵乐器相衬的低频不仅不会臃肿,反而显出柔软的丰美特特质清晰的低频乐器质感,这也是ART优异之处。

    音乐感染力无法挡

    美食当前,我们不会多言,一定饱足之后再回味品评。美女当前,我们不会左顾右盼,
一定目光直盯幻绮想不止。美声当前,我们不会理性剖析,一定感性相待,身心陶醉。ART,说不上有什么特别,它就是让音乐的感染力充满美食美女的诱惑,看您怎么抵挡!

    焦点音质醇美,音像清晰浮突,乐器的层次感与定位感非常好,乐器的质感非常真实,高中低频段没有特别饱满丰满之感,但听起来很平衡。

图片附件: 62005111216326.jpg (2006-6-30 20:34, 32.84 K)



图片附件: 720051113212215.jpg (2006-6-30 20:34, 24.09 K)



图片附件: 820051114111950.jpg (2006-6-30 20:34, 25.7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