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抒情作品知识要点讲解
二.本章精讲
l.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2.抒情性作品在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创造审美价值、实现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叙事性作品的特征。为表现深广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内心生活,抒情作家必须创造意味深长的话语形式,从而创造出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直接融合的抒情性作品。
3.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lyric)这一词是从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的。它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
4.抒情诗可以分为颂歌、哀诗、情诗、讽刺诗、田园诗、山水诗等等,这是就抒情内容的不同特征来分类的。在中国,诗、赋、词、曲是抒情诗的主要文体。
5.“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出自李贽的《焚书·杂说》
6.李贽在《焚书·杂说》中提出了“宣泄”说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认为诗文的写作是一个抒情的过程,而抒情就是把积蓄已久的内心情感倾泻出来,这种情感宣泄常常是狂放的、难以用理性意志控制的。可以说“宣泄”说把握住了内心情感的释放这一重要特征,认为抒情过程是一个解开心灵枷锁,清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但这里的情感宣泄是指文学抒情而不是普通的情感宣泄。宣泄说中的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的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抒情主体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和体验,并不仅仅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通过沉思和体验,抒情主体对情感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赋予它一定的组织形式,形成一种丰富而有序的情感经验。文学抒情是情感的释放,同时也是一种内心情感的重构,抒情主体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内心运动;而普通的宣泄是杂乱无序的,只有释放,没有重构,甚至沉浸在情绪的海洋中失去了自我。
7.写诗可以“骋其情”,使人“幽居靡闷”,出自南朝著名古典文论家钟嵘的《诗品》,是说抒情过程是一个解开心灵枷锁,消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
8.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梁紫
9.抒情性作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也许是那样 朴宝英10.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从而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
11.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说,诗、舞、乐是一体的,诗与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词、曲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经》中的风、雅、颂,以及后来的词牌和曲牌的分类都是基于音乐的曲式分类的。
12.从艺术种类的关系上说,抒情诗是最接近音乐的文学类型。它们都是以表现情感活动为主的时间艺术,都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都较少受到外在物理时空的限制,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
劲歌金曲3歌词13.由于中国诗歌多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表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但蕴含的意象却要求非常丰富。所以既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这样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王安石把诗的这种改变了普通话语组合法则的抒情话语称为“诗家语”,用来概括那些既联系于又区别于散文语言的诗歌语言。具体来说,一
方面体现在语序的颠倒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语言、语意的省略。能够让语言的运用更加经济和精练,同时也能使话语形式趋于复杂和陌生化,创造出言尽而意无穷的广大空间。例如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中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改变常有的语序,将主语后置。再如自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穿得单薄,却希望寒冷,这看来不合常理,然而,诗的深刻正在这里,写出了卖炭翁的凄苦生活状况。
twins恋爱大过天
14.“形散”表现为文章选材广阔自由和写作笔法的自由灵活。“神聚”是指无论散文在选材、表达形式上
多么自由,但作为抒情文学来讲,它总是以意为主,意气贯通,它总是一条流淌着情感与思想的河流,总有它清澈的航道将两岸美丽的风光串联起来。如果失去了这个“神”,其“形”就会杂乱无章。总而言之,形散神聚即“神”统率、缀连着散文之“形”。
15.抒情动机是指作家在创作抒情性作品时的内在需要、主观愿望和艺术期待。如交流与消遣,宣泄与倾诉,言志与立言等。
16.抒情话语的最小声音单位是字音。字音之间变化而有序的组合形成了和谐的音调。
17.中国古典诗词还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叠声词、象声词来构造和谐的声调。
18.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节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普通话语和抒情话语的根本差异在于,普通话语突出通讯功能,抒情话语突出表现功能。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情感象征功能。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语言常规,创造出极富表现力的抒情活语。一方面,使语言更加精炼。另一方面使语义趋于复杂和陌生化,以直接表现新鲜的情感经验。抒情话语的复杂化和陌生化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为了达到新奇的审美效果。
20.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中指出:“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就好像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长。”抒情话语的陌生化并非文字游戏,也不能导致晦涩难懂,它对普通话语系统的改造和变形足有一定限制的,既是遵循又是超越,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话语系统。作者在这个约定俗成的话语系统中进行创作,读者在这样的话语系统中进行接受。如果离开了这个基本点,那在新奇的表达方式也失去了其审美价值。
21.“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出自王夫之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就是说.写景状物必须蕴情寓意。“景”与“物”成为了“言志”与“抒情”的工具和载体,诗中的一切形象和景物都是为表情达意而存在的,所谓“景为情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22.诗歌从描述的内容上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23.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典故。
24.从抒情角度上看,抒情性文学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代人抒情、拟人抒情这几类。
25.抒情小品文具有如下两大特点:第一,内容上高度自由。表现为题材广泛和主题多样。第二,在形式上灵活多样。表现为文体丰富和表现方式多样。
26.常见的抒情角可分三类:一是第一人称的抒情,第一人称的抒情是作者直接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抒情方式,有直接倾诉,更多的是借景抒情。二是代言式的抒情,代言的抒情方式是作者以他人的口吻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造成了抒情内涵的双重性,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三是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故事的
过程中抒情。
三.名词解释
l.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它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曹颖个人资料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业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声情并茂:指抒情话语的声音组织与其表现的情感内涵相互协调组合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音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的高度一致,直接可感的声音组织成为抒情内容生动有力的表现形式。
6.情景交融: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融地结合。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抒情之语。
7.节奏: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是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8.隐喻:也叫暗喻,是比喻的一种,明确表明了喻体和喻本的相合关系,但是与明喻不同的是,中间不用“如”“像”、“似”、“好像”等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9.象征:指以具体事物(意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表现为不是用词语直接表现,而是用声音和画面等暗示情感意义的纯意象来表达情感,它是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10.抒情角:指抒情作者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见的抒情角有第一人称的抒情、代言式的抒情和叙事者的抒情。
11.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指抒情作者为创造审美化的抒情话语而采用的特殊用语方法。常见的抒情话语修辞方式有比喻、象征、倒装、歧义、夸张、对比、借代、用典等。
12.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作品的语言可以分为景语和情语。景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在优秀的抒情作品中,景语与情语的配合、交融更显得突出。抒情作品的本质在于一个“情”字。因而作家、诗人的抒情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但其语言都浸透着浓烈的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四.问答题详解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1)文学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3)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属性,其作品以表现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而与此相对的便是叙事性作品。
2.如何理解抒情与叙事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并举例说明。
答:要分析二者的异同,首先要明确二者的差异,由于抒情和叙事是两个相异的概念,因此它们的相异点是明确的。一般来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另外,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抒情和叙事的基本差异从内容到话语形式的诸多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由于表达方式的需要,抒情和叙事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各有侧重。在诗词、散文的行文中利于情感的抒发,而在小说、戏剧中叙事的成分就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抒情性作品中也能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这便体现了分类的相对性,发现它们之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才是更好的理解这两种文学类型的突破口。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一首伤春感怀的抒情,词中记叙了词人醉酒浓睡,试问卷帘人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但没有削弱词的抒情成分,反倒以问答方式、藏问于答的精妙方式,强化了作
者心中那一缕淡淡的忧伤。在以叙事为主的戏剧文学中,中国戏曲文学却因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唱词多为抒情诗,而且不少对白也有抒情的风格,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段唱词“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写的是送别时的情景,但是将爱侣之间伤离别的愁绪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出来,很明显,抒情的意味非常的浓厚。另外,小说也是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体裁,但是很多小说中也有鲜明的抒情性,作者情感的抒发在明确了整个文章基调的同时也加上了隽永的深长意味。
3.如何理解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关系?
答:(1)二者是有差别的。首先,抒情富于主体性的自我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的情感表现,可以说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其次,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各种社会关系都会对个性自我发生影响,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同样成为了作者的创作之源,所以说,文学抒情正因为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才能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2)二者也是有联系的。第一,抒情是一种社会交流,作者表现自我感受的同时也在向隐含的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文学抒情不是一种完全自我孤立的文学事件,而是与某些社会成员(读者)发生内在联系的,从而给作品打上了社会的烙印。第二,抒情自我还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审
美化的情感反应中,抒情自我总是要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具体作品中表现为某种感受、评价、信仰和表现的模式。第三,伟大的抒情诗人总是对社会、对人民、对历史的发展怀有深深的关切,对人类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有深入的体察和领悟,总是把自我与进步的或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统一起来,使个人的命运和追求同人民众的命运和追求融为一体。
4.抒情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l)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2)独特性原则。艺术家要把最为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避免使用一般性的情感概念。(3)感染性原则。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感染,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5.抒情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抒情的主要途径有二:(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指律,“情”指情感,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特别是抒情诗中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歌具有音乐的某些形式特征,在声音的层面上尤其如此,它们都拥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失去韵律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而且还会失去生命。(2)情景交融。“情”指情感,“景”指景物,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的关系极为密切。情景交融,历来是中国抒情创作的一大理念,情感的表现总是要借助某种媒介,
这样主观情感、心性才能真切表达出来,才能为人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构成文学活动。
6.简述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关系。
答:抒情性作品是由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这两个要素构成的,在抒情性作品中,二者是直接融合的。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它往往是一种体验,感悟或心境。具有无法用普通话语来充分表达的“不可言传”性。抒情内容的这种含混性导致了它对抒情话语形式的直接依赖。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能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用声音和图画的组织形式来体现难以言传的抒情内容。抒情主体把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之中,达到二者的融合,而读者直接接触的也是抒情话语,他通过抒情话语得以体悟抒情内容。所以,抒情话语是欣赏和分析抒情性作品的直接切入点。握住你的手不愿放开
7.为什么说抒情内容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同时又是一种主观化了的反映?
答:抒情性作品的题材大多是人生经验在人的心灵中留下的投影,以及由此而激起的人的情感经验。当情感经验成为抒情性作品的表现对象时,它便体现着抒情性作品题材的质的规定性,因而情感经验自然地成为抒情性作品的抒情内容和现实依据。首先,人类社会生活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在世界的纷繁变幻,人生过程的坎坷曲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这些都使人面对外在世界时产生了内在感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体验。抒情性作品就是将这个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出
来,使之成为我们的审美观照对象。内在的人生心灵世界归根结底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抒情是无病呻吟的。只有让客观生活成为抒情反映的对象,这样才会真实可感,引起共鸣。其次,在抒情的内容中,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但它又与形成这种情感态度的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和作家心灵深处的人格有着深刻的联系。抒情内容突出了创作主体自身的心灵感受、主观情绪和审美情感,侧重反映人类的精神世界,它注重感情活动中的审美快感,并努力将其以感性的形式充分表现。这样,抒情性作品就通过表现形形的人生,反映出了人类特定的社会心理、精神状态、时代精神,并带领读者去感受、去认识人类的心路历程,洞察人类灵魂的历史和主体存在的奥秘,使读者为之愉悦、受之感染。抒情主体独特的体验与思想,个性化的情感倾诉,自然会给每一篇抒情性作品打上抒情主体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烙印,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不同的个体姿态。所以说,抒情内容不仅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化了的反映。
8.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试举例说明。
答:(l)通过强调抒情话语的声音层的象征功能。作为一种通讯系统,普通话语几乎不考虑词句组合而形成的音响关系。但是在抒情语中声音层被显现了出来,造成一种高低、快慢、长短有规律的音响组织形式,具有了音乐性。以最接近音乐的文学体裁的抒情诗为例,情调通过音调、情感运动形式通过音响节奏象征性地表现出来。字音变化组合形成的音调,可以产生优美的音响效果,象征性地传达感受,加强词语的抒情效果。格律、节奏等表现手段,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组
合成优美的音响形式,并且与情调、情感运动形式融合一致,这就是声情并茂。(2)通过强调抒情话语的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在普通的话语系统中,由词义诉诸想象而产生的视觉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实在彩和形状。在抒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彩和形状,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之景不是自然景物,而是由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