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相关论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4.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qq飞车音乐【教材与学情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
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代表作品,初步了解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风格。
2.练习朗读《乡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阿敏演唱的歌曲《乡愁》MTV,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碧昂丝好听的歌曲
教师点评并引导: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谱曲改编的。1971年,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仅用了20分钟,而酝酿它,却花了整整20年。短短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凝聚了20年的牵挂惦念,沉淀了20年的爱与愁。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
二、诵读感知
1.师生齐读诗歌,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两遍,然后两位同学朗读这首诗。通过评价交流,让学生初步读出诗歌的节奏、情感。
2.根据普通话的变音规则,前面的韵尾是“i”的时候,“啊”变音为“呀”。且朗读时声音要低沉,
语速要舒缓,可适当运用颤音,表达伤心之情。
三、品读情感
1.设置一个主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浓浓的乡愁?”
2.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独特的词语去朗读、去发现、去涵咏、去品味,由“读词”进而“读心”,最终达到“读情”的目的。
3.重点品赏“意象”和“叠词”,同时注意点拨学生理解时间词、数量词等词语在抒情上的独特作用。
表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将诗人一生的情感穿起来。尤其是一个“啊”字给人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仿佛数不尽的回忆、道不完的人生沧桑都蕴含在这一声叹息中了。在这里可用拖音的方式,表达距离的遥远。
修饰语的运用。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和 “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来抒写乡愁,是以小衬大,反衬乡愁之沉重。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方位词的运用。“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从诗歌押韵这个角度来说,更易让诗歌增添和谐、音韵之美。
PPT补充诗人的生平资料和余光中的诗歌《天堂地府》《今生今世》
四、总结升华
1.教师总结,诗歌从“邮票”、“船票”这些饱蘸深情的意象,到“矮矮”、“浅浅”那些低回婉转的叠词;从“小时候”、“长大后”这浓缩着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头”和“里头”之间那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寄托了诗人那血浓于水的乡愁深情。乡愁里既有对亲人绵延无尽的思念,更有对回归故土的苦苦期盼,这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2.师生配乐齐颂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字里行间那浓浓的个人的乡愁、民族的乡愁、文化的乡愁。
学情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这堂课面对的尽管是初三学生,可是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首小诗虽被余光中先生归为“浅易之作”,但他融哀愁于物象,纳须臾于芥子,短短88个字,却浓缩了几十年风雨人生路的酸甜苦辣。而这些历经沧桑才获得的人生感慨,想让阅历尚浅的初三学生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就真正读懂,实属不易。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牢牢抓住阅读教学的根——语言,通过赏析语言文字,深入文本,仔细研读,确立了“紧扣语言、以读带析,在读
中品、于品中读”的教学创意。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并通过“品读情感”这个核心环节设计的主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乡愁?”来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独特的词语去朗读、去品味,由“读词”进而“读心”,最终达到“读情”的目的。
效果分析
1.多形式、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很好地在诵读中逐渐体会诗歌所蕴含的诗意与韵味。
2.教师有效创设了语言情境,让学生获得了很好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无法体会生死离别之时,教师的播放视频、配乐朗诵、拓展诗人的怀念母亲的诗歌,让学生动容、动情,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很好地走进诗人内心,体会那种挥之不尽的浓浓乡愁。
3.本堂课教师调动了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了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与感悟。
教材分析
《乡愁》是任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乡愁》的作者为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全诗共四节,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并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这四种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样,通过“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意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这首小诗虽被余光中先生归为“浅易之作”,但他融哀愁于物象,纳须臾于芥子,短短88个字,却浓缩了几十年风雨人生路的酸甜苦辣。而这些历经沧桑才获得的人生感慨。
评测练习
一、预习评测
姜育恒好听的歌
阅读下面材料,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
                我美丽的爱情还是会想你               
【阅读材料】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不久转香港。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1952年毕业后,第
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与妻子分隔两地。1958年母亲去世,母子生死隔世。人到中年以后,故国故乡故园频频入梦,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想念昔日的家乡,而此时的台湾却不能够与大陆相通,思乡之情日益迫切。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他的诗歌多以“乡愁”为主题,也称为“乡愁诗人”。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
    二、课堂评测
(一)阅读舒兰的《乡酒》,完成下列题目。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李孝利个人资料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