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佟丽娅啥时候离的?
6
一场游戏一场梦歌词葫
芦丝这一乐器,通过政府部门、民间传承人、葫芦丝演奏家和葫芦丝爱好者的推广,得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传播,并深受众喜爱。这其中与其具有的柔美音、适中的价格、方便携带、容易上手学习等优势密不可分,但其中最重要的传播要素还是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得以充分的挖掘、整理、呈现。葫芦丝起源于云南省德宏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西部,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州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5种少数民族为主的多种少数民族,是全国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葫芦丝发源地位于德宏州梁河县勐养镇,这个地方就聚居了傣族、景颇族、阿昌族、汉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德宏州世居少数民族中吹奏葫芦丝或称葫芦箫的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其中以傣族曲调传播演奏居多。
■葫芦丝的传说故事
各少数民族中都流传着关于葫芦丝的故事传说,在德宏州勐养镇傣族的传说故事中说道:“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族小伙子抱着一个葫芦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们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便把竹管插入葫芦中,小伙子捧起葫芦,吹奏出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其中有一些传说故事则是表达洪水中小伙子失去了心爱的姑娘,为了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用葫芦丝这一乐器进行吹奏,因而在葫芦丝曲调中有“哭调”,用于表达对心上人的怀念。
■葫芦丝名称的探究
在德宏地区各民族对葫芦丝的名称叫法不同。傣族傣语称为“筚朗叨”,“筚”是傣族吹管乐器的总称,“朗叨”意为葫芦。景颇族称为“克弄”,景颇族的乐器“瑞作”和葫芦丝也极为相似,口含发声。阿昌族称为“葫芦箫”。德昂族称为“毕”。名称因民族语言不同而不同,形制结构也略有不同。景颇族的“克弄”葫芦的方向是安装在吹管的下方,演奏技法有相同的地方。葫芦丝名称的另一种说法是在早期音乐工作者对德宏民间乐器的调查研究中,当采集到葫芦丝这一乐器时,询问当时的德宏州歌舞团工作人员时,由于方言口音的原因,采集者把“葫芦箫”听成了“葫芦丝”后这一名称被广泛传播使用。
■葫芦丝民族味道的探究
1.葫芦丝的民族味道源于德宏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
以傣族来举例说明,傣族在德宏州各地有许多丰富的曲调,德宏的傣族音乐分为民歌、傣剧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各地不同的民歌调子就有山歌调(芒市城子山歌、坝子山歌、轩岗山歌、瑞丽山歌、盈江山歌)、傣剧戏调、哭调、儿歌调、跟鼓调、孔
雀调、十二马调、歌舞调、朗诵调、葫芦丝古调(
筚班陶)等。德宏各地的傣族都用葫芦丝演奏这些调子,每个调子各不相同。再加上景颇族葫芦丝古调、德昂族葫芦丝古调、阿昌族民间曲调,德宏州葫芦丝用于吹奏的曲调异常丰富。可以说葫芦丝这一乐器是当地多民族共用的一件乐器,各民族的曲调也融入了葫芦丝的曲调范畴,曲调类型和风格特征多样。
2.葫芦丝的民族味道源于德宏地区丰富的民间演奏技法我还是爱着你
民间曲调谱例中即使有断句和标记,实际演奏上也大不相同。例如有的傣族曲调断句和傣语、傣族歌曲密切相关,不了解傣族传统古歌和语言韵律,演奏出来总是感觉缺少了传统的味道,没有了“傣味”。在吹奏傣族曲调时,滑音的准确运用和虚指颤音的技巧往往是吹奏出傣族风格味道的关键。又如德昂山歌的演奏,葫芦丝的上滑音、下滑音、装饰音如严格按照谱例标记演奏也会缺乏德昂族传统曲调的韵味,断句和强弱变化极其微妙,需要长时间现场学习才可以
探究葫芦丝的民族风味
■庞浩然(德宏师范专科学校艺术学院)
[论坛]
Forum
22
2020·
6
掌握。笔者在多次采风中还发现德宏各地的葫芦丝演奏技法最具味道的就是以上提到的细微变化,要掌握这些变化需要进行严格的分句练习,深入学习了解当地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了解语言韵律,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民俗活动,通过对文化的了解学习,才能够掌握各民族不同的葫芦丝演奏特点。
德宏民间葫芦丝吹奏高超的演奏技巧在于德宏民间传承人,他们能吹奏符合本民族文化特点的特定技巧,优美动听,不以技巧展示为目的,吹奏不张扬,但又难以掌握。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在滑音的演奏上,傣族有自己的见解,并不是死板地按照印刷出来的谱例进行演奏,他们在讲解中往往会使用滑音的演奏方法来尝试,从中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技法来演奏。傣族、阿昌族主要以虚指颤音、叠音、滑音、隔孔叠音、轻吐技法为主;景颇族主要以连音、后倚音、双打音为主;德昂族主要以滑音、叠音、打音为主。各民族在吹奏的曲调风格和技术技巧方面各有不同,有时候景颇族演奏葫芦丝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技法上和傣族的吹奏大不相同,因为民族性格的原因,吹奏的断句和打音的运用,按孔的力度都有差别。
爱你两辈子傣族的葫芦丝曲调,吹奏指法丰富,大致分为筒音作5、筒音作4、筒音作1,例如傣族葫芦丝古调(筚班陶)指法就是全按作1,开附管并用循环换气法吹奏。芒市城子山歌(喊麻勐)指法是全按作4,这是传统指法,3音的指法为全按6放5音孔,配合滑音和虚指颤音使用吹奏时极具傣族风味。在《十二马调》中运用的指法又是全按作5,配合隔孔叠音和虚指颤音的技法进行演奏。
3.葫芦丝的民族味道源于忠于传统的音制作。以发源地梁河地区的葫芦丝制作为例,在制作上坚持用手工制作,以保留委婉动人的音为前提来进行生产,并不追求数量和规模效益,生产的葫芦丝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还需要进行手工调音才可以达到更好的音响效果。传统优美的音源于制作上的世代传承、发展创新、探索研究,现今已摸索出用竹片作为标尺做出不同调子的葫芦丝,按照这样的标尺
制作出的葫芦丝音和调子,是傣族人审美中认为是最符合本民族审美要求,具有轻、飘、柔的音特点。
4.循环换气气息技巧的广泛运用
循环换气是一种德宏世居少数民族中常用的葫芦丝吹奏方法,此技法让葫芦丝持续发音,训练时先学会运用口腔气压往外吐气的同时,用鼻腔吸气,使吹
奏气息源源不断吹入葫芦丝,难点在于吐气、吸气的衔接自然流畅。在德宏世居各少数民族中运用非常普遍,如《赶摆》《古歌》等曲目中会使用,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传统曲目中也经常使用,德昂族运用较多。
5.一代代葫芦丝演奏家和民间艺人的传承
德宏各民族共同造就融合了葫芦丝的“民族味”,这样的味道是其他民族和地区所没有的,也是德宏州本地的演奏家一直所追求的。音乐的民间味道不是一味强调炫耀技巧,而是应该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这需要把更多精力转移到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上来,想要吹奏好具有传统民族曲调味道的葫芦丝,应该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曲调、民族性格、民族审美、民族信仰。
■葫芦丝民族风味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功能
德宏的葫芦丝音乐曲调与广大人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是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为表达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创作产生的,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风格和区域特。而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审美,音乐曲调也就有所不同。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得葫芦丝的社会功能在不断变化。过去吹奏葫芦丝往往是用于串姑娘时使用,具有营造氛围、交际的功能。老人吹奏葫芦丝大多自娱自乐,具有审美娱乐功能。在实际需求中,葫芦丝完成了对各民族的音乐教育功能,葫芦丝的曲调也反映出了各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依托这一载体,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功能。现在葫芦丝的使用功能除了这些方面的功能外,在不断发展传承中成为更广泛的功能载体,在演出培训、舞台表演、文化传承等方面突破了地域、民族的限制,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一个代表乐器。魔域桃源主题曲
葫芦丝的民族风味不仅有起源地世居少数民族共同创造演绎的,现在更是在更多的少数民族交往中互相学习使用的乐器,又因为各少数民族审美特征的不同,而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曲调。探究葫芦丝发源地的音乐味道,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在了解葫芦丝产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探究当地各少数民族的吹奏特点,让我们在民族曲调特征上有了更多地发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葫芦丝文化。葫芦丝这一乐器发展传播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反映出了大众对葫芦丝
[论坛]
Forum
23
2020·
6
[民间音乐]
National folk music
南丝竹正式命名于20世纪50年代,此前又被称为“丝竹”“清音”“国乐”“细乐”
等,20
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研究高潮,对比其
他地方性音乐的研究情况,江南丝竹音乐是我国目前研究较为完善的地方性音乐。通过对其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在渊源方面诸家各抒己见,大致分为三种说法:一、魏良辅、张野塘———太仓说;二、器乐曲牌——昆曲说:三、十番锣鼓说。本文针对江南丝竹音乐渊源的这三种说法进行综述与探讨,对今后在江南丝竹音乐的各方面研究均有意义,愿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参考。
■魏良辅、张野塘———
太仓说关于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太仓这个说法,是三种说法在学术界中争议最大的一个,主要人物是魏良辅和张野塘。魏良辅出生于江西南昌,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的开创者,被奉为“昆曲之祖”。张野塘出生于安徽寿县,明朝著名戏曲音乐家,协助魏良辅对太仓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整理加工,将南北曲融
合为一体,使之成为“昆腔”,是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魏良辅主要是戏曲歌唱家,并善于作曲,不擅长弹奏。在明代李开先创作的戏曲批评《词谑》专著中提及“魏良辅,长于歌而劣于弹”。而张野塘善唱北曲,善弹三弦。在明末宋直方的《琐闻录》提及,为了配合昆曲细腻婉转的演唱形式,张野塘与魏良辅一起改革了当时的昆曲乐队形式,加入了弦乐、管乐和鼓板,形成了新的伴奏乐队形式。
陈友觉、高雪峰在《中国音乐》(1997年第4期)的《江南丝竹发源初考》中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江南丝竹就是明朝嘉隆年间协助魏良辅改革昆曲、组织伴奏乐队的张良辅创世的”,分别是江南“弦
索”诞生于昆曲改革中,吴中新乐弦索正是江南丝竹和江南丝竹的流传。作者认为丝竹音乐乐队形式的传播是由于昆曲为主的戏曲音乐,昆曲在改革中为了能使伴奏音乐更贴近南音,将三弦的形制重新进行改进,创建了弦乐、管乐、鼓板3类乐器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因昆曲的风靡,为其伴奏的丝竹乐队也随之迅速流传,形成了新乐种吴中新乐的“弦索”。作者认为无论从乐队形式还是乐曲,江南丝竹就是吴中新乐弦索,
江南丝竹音乐渊源综述
五道口宏楠怎么死的
■陈彦西(云南艺术学院)
发源地民族音乐审美的认同,同时各民族也使用这一
乐器作为载体创作了大量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的音乐作品,这一乐器逐渐成为各民族、各地区所认同的一件乐器。在广泛的运用、创新、传承中,这一乐器得以更好地发展传承,成为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今天的葫芦丝所具有的音乐味道不仅仅是起源地德宏的民族音乐味道,而融入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音乐之味。民参考文献:
[1]庞浩然.葫芦丝传统制作方法的调查研究
[J ].艺术品鉴,2020.07.
[2]杨翰全.葫芦丝文化探析[M ].德宏民族出版社,2019.
[3]龚家铭、龚茂莉.葫芦丝演奏实用教程[M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4]钟小勇.傣族民族民间音乐美学研究[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