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美育艺术教育的关系
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美的 实践,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有 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亦称“审美教育”。世界文明史向我们生动地表明:真、善、美 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 时,也在追求着美的享受。对美育( aesthetic education 谭咏麟所有歌曲>温峥嵘的老公)与 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技能教育( skill education )进 行概念的区分, 不仅是美育学科理论研究的需要, 更重要的还在 于美育实践的需要。 美育实践正是从人类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的 总体实践及其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美的本质、 美的存在和美的历史 发展规律。这也是我们进行美育理论研究的起点。唐季礼蓝燕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首先,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 但艺术教育远不是美育的全部 内容。从美育的内容来说,它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 学美等方面的教育。 由于艺术教育有它独特的语言和功效, 故而 在美育过程中有其它美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 在观念上将艺 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要么重“艺”轻“美” , 要么重 “美”轻“艺”。 一方面将美育的任务缩小到艺术教育范
围, 导 致忽视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 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活动中的 重要作用,无形中割裂了美育与包括德育在内的各门类教育的联
系,甚至在艺术教育中以其重“艺”轻“美”的倾向淡化甚至削 弱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这一美育重要功能,    使艺术教育无法为素
质教育服务。另一方面,重“美”轻“艺”,首先否定了艺术教 育在美育中的独特地位;其次,使美育流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歪 曲了形式美的作用,以至走向了“泛美”的泥潭, 使美育走向了 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使其范畴的界定模糊,并使美育失去了 独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将把美育排除在教育方针之外,    亦或名
存实亡。
由于审美教育解决的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    因此,美育体现
的是整体的相关性。审美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所运用的教育形 式必须具备可感性,这也是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的原 因。但是,这种可感性并非是纯感性的,而是与人的本质力量密 切相联的感觉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的“五种感官的形成是从古 到今的全部世
界史的工作成果”那样, 五官是“证实自己为人的 本质力量”的感官。这种“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正是人们
“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社会、自然的美育实践。就美育、艺术教 育、技能教育在美育实践中的关系来说,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美育的前提下,三者是同一范畴的 不同层次。从概念的界定讲,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技能教育, 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 总之,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分和 联系,可以从内容与实施的范围、素质教育与艺能教育的区别、 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二、艺术教育与技能教育
从概念的区分来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却又不同于技 能教育。其一,在艺术实践上,完美的、富有艺术魄力的音乐表 现和缺乏感染力的匠人式的技能炫耀显然是不同的。    在艺术教育
中,仅仅掌握了娴熟的艺术技巧,这不是艺术教育的使命,只有 当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赋予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生命,成为
“有意味的”情感表现,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才算是达到了预期 的教育目的。这是就艺术表现与技能的区别而言。其二,艺术教 育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其中包括与音乐的审美鉴赏 密切相关的各种音乐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美学修养,    这些对音乐风
付思超
庾澄庆再婚格的理解以及表现,都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教育要注意技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是通向艺术殿 堂的必由之路。这不会陷入以汉斯立克为代表的西方“自律论” 美学思想的泥潭吗?只要以美育为大前提,    强化美育的社会功能
及其审美价值取向,肯定美育在包括德育在内的各育中的存在, 加强艺术教育在美育实践中与各育间的互渗关系,    不但可以普及
美育,而且可以使美育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黄河大合唱》 艺术的技术含量不高吗?如果只重“美”而轻“艺”能创造出 这样的作品吗?如果人类只有审美的能力而没有立美的创造力, 美育的结果是人人都是“钟子期”, 而“俞伯牙”不复存在。 在 美育实践的前提下,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必要的。 艺术本身就是技 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 技术训练在艺术教学中具有很强
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 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 也是美育的重要环
节之一。 因为技术训练本身也包含着发现艺术美构成的规律, 以 及对形式美的体验和表达。 从技术训练的内容看, 它必然是以中 外优秀的作品为材料,再现这种作品的过程就是二度创作的过 程,亦是审美的过程,必然以技术作为支持。有人以为技术训练 会导致艺术教育的机械重复, 甚至减弱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确 有这种现象出现。 但不要忘记任何艺术家的成功, 不都是从最基 础的技术训练开始的吗?达 ?芬奇从画蛋起步,莫扎特从弹奏音 阶开始,都说明艺术的表达和创建, 必须通过艺术特有的语汇 (如 同语言中的字、词、句)的有序表述方可建立。尽管列夫    ?托尔
孤枕难眠歌词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可以老泪横流, 不无感慨也说: “我 看到了饱受苦难的俄罗斯民族。”但是,从艺术的角度讲,托尔 斯泰是伟大的鉴赏家, 而不是伟大的音乐家, 更不是伟大的演奏 家和音乐创作家。 他掌握了语言文字的技术, 所以他可以用语言 文字表达他内心的情感。然而,他没有掌握音乐语言的技术,所 以他不能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他内心的同样情感。
如果我们追问技术是什么, 那么我们也就在追问技术的本质 了。对于我们的追问,任何人
都知道有两个答案。一个答案是: 技术是通达某一目的的一种手段。 另一个答案是: 技术是一种人 的活动。 关于技术的这两个定义是相互归属的, 因为设置目的并 采用达此目的的手段就是一种人的活动。 一切都有赖于我们以正 确的方式去处理作为手段的技术。 为了能够获取技术的本质, 或 至少能接近此本质,我们必须沿着正确的这一途径去探求真理, 必须搞清楚手段本身又是什么。 所谓手段, 也就是某物因之出现 并因此而完成的那种东西。 凡有一个作为它的影响而产生结果的 东西――即原因。 但是, 并不只是那种产生出别的东西的东西才 是原因。那种决定采取何种相应手段的目的,也被看作原因。一 句话, 凡在追求目的运用手段的地方, 也就是因果关系主宰的地 方。